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瑞安中学高二(12)班 何佳凝
比尔·盖茨曾言:“互联网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使得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的便捷是否会助长人的思维惰性,扼杀人类的好奇心?“唾手可得”是否会使问题越来越少而磨灭我们求索的热情?
我的观点是并不会。
乔斯·波西尔曾说:“问题不仅仅是寻求答案的工具,它们更是思想的方向标。”一个人的问题的形态与内容的形成与其思想性格密不可分,问题是思维的产物,是人格的外在体现。一个人能否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多少的问题,更多取决于向外的求知欲和思维的敏捷性。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只是一面镜子。就像最近ChatGPT的情感交互功能,AI固然没有情感,但是其程序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和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模拟人的情感,提供情绪价值。不同用户“塑造”的AI各不相同,即使写入相同的代码,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差之千里,其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与AI的交互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你是怎样的人,你希望AI怎样”就决定了最后人工智能的样貌。从AI中能获得什么,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即你投入什么和期望获得什么。这是一种双向的匹配,是一个交互调节系统下的共同建构。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检索分析能力,对于一个本就缺乏自主思考和好奇心的人,也只是自行车之于鱼的关系。像苏格拉底说的,“问题是思维的引擎,答案是其燃料”。网络是柴火,而点燃它,需要人思维碰撞的火花。
问题的产生是由内在的思维方式决定的,那信息的快速获得会不会消磨人类思考问题的耐心和分析问题寻根探源的能力,从而使人类的问题不断减少呢?我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回答基于已有数据和算法,对于创新性、创造性的问题,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灵感。例如,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等领域,仍然需要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并且,人工智能在解答问题时,可能会因为数据偏差或算法缺陷,给出不准确或片面的答案。即使AI快速供上精美的答案,我们仍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答案进行审慎评估。客观上,我们无法因为答案的快速获得,而完全不动用自己的思维去推理与检验。另一方面,AI算法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它能短时间提供众多信息,但还有待上升为“知识”与“智慧”,这过程中无法跳过人类自主的实践和思考消化吸收的步骤。就算我们描述的需求再详细也难以完整再现复杂动态的现实,我们得到的信息必然需要经过人类的再加工才能与现实相适配。
“我们所问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渴望和困惑。”弗朗西斯·培根如是说。思维不停歇,新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涌现;我们内心的渴望和困惑存在,我们就会有向外求知的需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便捷的检索方式,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一个就少一个。问题的解决带来思维的升级,而思维的升级必将催生出更多的好奇与疑问。人类社会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9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