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满清八旗军,为何没了多尔衮就失去了军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22:2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八旗军在满清时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在制止分裂、平息国内动乱方面,八旗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清八旗军,为何没了多尔衮就失去了军魂

不过就是这样一支作战经验丰富,保家卫国的大军,却在多尔衮死后势力急转直下,这又是为什么?

建八旗军,征战四方

八旗制度一开始只是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满洲人也就是女真人。当时由于女真人出去狩猎的人太多,需要有一个统领指挥者,领头人被称作牛录额真,而一同狩猎的组织就被称作牛录。

女真族人当时也会遇到外敌,而在碰上敌人时,牛录不仅是一个狩猎组织,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大军组织,由此具备了军事职能。

女真人为了能够有更多人参与狩猎或者战斗,而要让其方便统领和指挥,就需要将各个小牛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些组织都是牛录,也不便于区分。

于是为了在整个牛录组织中便于区分彼此,女真人就确立用旗帜来做区分,旗帜本是固山的意思,不过在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旗,因而比牛录组织更大的组织就被称作旗。

公元1584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用黑旗作帜起兵,当时他还是明代的建州左卫。五年之后,建州三卫逐渐一统起来,而其中管辖的人数也逐渐变多,努尔哈赤就单独设置了一个红旗军,并且自己亲自统领红旗军,此前的黑旗军则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统治。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重组定位,他依照女真族的一项军事及社会组织编排方式,将牛录的人数做了限定。

其中,三百人是一个牛录单位,五牛录是1甲喇,而1甲喇又组成一个固山单位,即一个旗。牛录、甲喇、固山的头领便在其后加个“额真”即可,之后牛录分别隶属于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公元1615年,建州几乎吞并了全部女真部落,只剩下叶赫氏,牛录组织已经比刚起兵的时候多了上百倍,努尔哈赤手下超过50000人。

由于人数太多,努尔哈赤又对牛录进一步改革,把红旗、白旗和黑旗全部分裂开来,红旗变成了正黄、镶黄,白旗也有正白、镶白以及正蓝,黑旗痛白旗类似。

这样一来,整个牛录组织就被分成为八旗,而当时努尔哈赤是正黄和镶黄两旗的旗主,另外,皇太极是正白旗主。

自此,满洲八旗军正式建立,而后八旗不断扩充,接连不断地战斗,八旗军屡屡获胜,同时也因此获得封赏。

当时努尔哈赤按照明代时候的奖赏设置,还给了他们一种名为“敕书”的东西,简单来说,有了敕书,后世子孙可以永远承袭自己的职位,到了进关之前时,满洲八旗中的人已经成为贵族阶级,享受各种优待。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打明军,一举夺得辽东地区。明军屡战屡败,深知打不过擅战的八旗军,于是便准备修建城墙以作防守。

后金同样在思考别的作战方法,他们正要准备研制火器,但努尔哈赤已经病逝。之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登基,在他即位以后,又对八旗军做出改革,并培养了众多卓越将领,多尔衮也位列其中。

努尔哈赤当时死在宁远城,八旗军一直久攻不下,后来皇太极转换阵地,攻打遵化,一举入关。

公元1631年,八旗军又研制了火器,在之后的征战之中,八旗军屡屡获胜,最终八旗军以少胜多,战胜明军。

公元1664年,清军入关打仗,彼时的八旗军依然是抗敌的中坚力量,而后帮助清代灭明。

久未与战,功夫荒废

八旗军在长期的积累下,实力愈发雄厚,清政府入关以后,也不得不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因此为了以防万一,统治者想方设法地要削弱八旗军的势力。

其实统治者之所以认为八旗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与那时的政治制度不无关系。当初努尔哈赤一统八旗军的时候,军中议事需要所有人商讨而定,没有谁能一家独大。

但是到皇太极时,努尔哈赤一死,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继承人,皇太极就想方设法逼死了努尔哈赤的皇后。这也让她的3个孩子跟着遭殃,他们手下的八旗军也被削弱,其中就包括多尔衮的八旗大军。

皇太极不仅削弱了其余八旗的势力,还妄想自己称帝,以此来做到集权。之后又将八旗军分为了上三旗及下五旗,而身份地位一目了然,皇太极领导的旗军都在上三旗之列。

只是由于当时众人还要一起抗敌,因此皇太极的这种做法在那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八旗军的性质。

之后皇太极去世,他身后也没有继承者,众人协商后让他的第九个儿子做了皇帝,而多尔衮则是摄政王之一,辅佐皇帝执政。

原本已经渐渐走向皇权集中制,但是经过这一设置,又变成了众人商议谋事。多尔衮摄政后,也想加强自己的军权,于是又将自己统领的镶白、正白两旗加入了“上三旗”之列。

这种众人共商谋事的摄政方式被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当时清代成功入关,也是在这样的制度之下。

之后多尔衮去世,顺治帝还给他追封,送至太庙,并且优待其后人。但仅过了一年,就有多尔衮的政敌来揭发他生前的种种恶行,多尔衮被追夺了所有封典,甚至惨遭毁墓掘尸。

此后,多尔衮所率八旗军也已彻底遭殃,因此八旗军遭受严重损伤。

随着清代政府的逐步稳定,战乱相较之前也越发地少,因此八旗军在入关以后,可谓是休养生息,没有了外界的精神压力,士兵们在内心深处自然也感到放松。

而这样放松的后果,就是战斗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当时的皇帝意图使清代汉化,从而也进一步压制了八旗军,并且为了使他们安分,还给了高官厚禄来蒙蔽他们的双眼。

渐渐地,八旗军沉迷于吃喝玩乐,长久不经沙场的他们,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八旗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皇长子豪格为何与皇位无缘
...”,能力自然不差。从年纪上看,豪格比多尔衮大3岁,努尔哈赤时代就上阵杀敌,斩杀扎鲁特蒙古首领鄂斋图,凭借军功受封贝勒。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代没有表现机会,没有上过战场,没有立功
2024-07-13 19:13:00
多尔衮坠马而亡的真实原因
...起到后来满清入关时,满清军队的情况做一个了解。当年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义打天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努尔哈赤的朋友、兄弟,以及他的儿子们都奋勇努力,个个争先。为了壮大军队
2023-08-12 17:35:00
清朝八旗旗主官级如何
...八旗制度使清朝强大而威严。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起初努尔哈赤不可能有八个士兵悬挂十三甲的旗帜,他和弟弟舒尔哈齐两人只有一个士兵的旗帜,即镶黑旗、后来,到了明
2024-04-28 11:03:00
清朝开国10位八旗名将得善终的并不多
善终并不多,清朝开国10位八旗名将:10、阿敏,努尔哈赤侄子,镶蓝旗旗主,手握重兵,桀骜不驯。阿敏支持,是皇太极继位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他也想自立为王,双方关系恶化。后来,皇太极借
2023-07-07 12:32:00
为何清朝皇子分属在八旗中不同的旗?有何讲究?
...一指挥的首领,而这个首领在女真语中就叫牛录。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他就根据之前女真族流传下来的这种有组织的部落狩猎规则改进革新创立出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把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
2022-12-22 21:16:00
八旗骑兵为何在多尔衮去世后战斗力直线下降
...图将后金主力一网打尽。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努尔哈赤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仅仅5天时间就将明朝三路大军打崩,歼灭明军5万余人。很多人将萨尔浒之战的败因完全归咎于杨镐
2023-06-29 13:03:00
历史上的正蓝旗将士
...激烈,也是清朝君权强化的缩影。得益于李成梁的扶植,努尔哈赤在辽东快速崛起,创建“八旗制度”,实力不断增强。起初,努尔哈赤创建“黑旗”,后转交弟弟舒尔哈齐,自己亲率“黄旗”。降
2023-08-22 06:59:00
清朝八旗制度的演变:从四旗到上三旗的权力斗争
...场残酷的夺权与剧变,催生出了这永恒的三旗魂。四旗在努尔哈赤手中初现雏形1601年,满洲首领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属下各部落的统一,这场战事使他看清了一支强大队伍的重要性。为建立永不
2023-12-28 05:30:00
为什么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力争夺与剧烈变革,造就了这恒久的三旗之魂。【四旗在努尔哈赤手中初现雏形】1601年,满洲首领努尔哈赤达成了对所属各部落的统一,此次战事让他深知一支强大队伍的关键意义。为树立永
2024-08-25 10: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