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黄从周/文、曾成/图
盘鼓出上模,上模像盘鼓。
上模乡位于赣江中流,泰和县南部,距泰和县城26公里。因形胜之美甲于他邑,含上好山模之义,得名上模。
东有笔架山、西有天马山,像是鼓架;中间平坦如砥、田园衍旷、丘林蔚荟,像是鼓面。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当时天下大乱,吴公万率兵勤王,有功被封为招讨使。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吴公万奉命在上模老居村统兵镇守驻扎,守一片国土、保一方安宁,朝廷特赐封此地为驻扎保卫、农事生产一体化的“西平寨”。“西平盘鼓”是当年战斗时鼓舞士气,激扬斗志所用的战鼓。由于其节奏明快,抒发感情,被百姓普遍接受,溯成民风,传承延续了900余年。2021年11月,“西平盘鼓”入选吉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马山中,天马行空。战士出征,“西平盘鼓”热烈、粗犷、豪放,紧锣密鼓,强弱分明。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旗为帅,随韵而动,主旋律鲜明,有血有肉,有骨有筋。身着铠甲、腰系红绸,腿扎绑带,英姿勃勃的兵士在雄壮的鼓声中,势不可挡。打、踢、跨、跺,虎虎生威;收、放、弛、张,刚柔相济。鼓人合一,人随鼓舞;人鼓一体,鼓随人欢。鼓声急促,似骏马奔腾;鼓声沉缓,若雁落平沙。
热烈、粗犷、豪放,紧锣密鼓,强弱分明,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旗为帅,随韵而动,主旋律鲜明。令旗一挥,鼓手精神振奋,鼓声震天。战士们扬胆壮威,士气高昂出征;双方兵刃交错,战事胶着,兵士奋力擂鼓,声浪层层叠叠,将士浴血奋战;战场胜利,锦衣还乡,乡亲们夹道欢迎,战士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军民一心,普天同庆,大家围绕着将军欢歌起舞,庆祝胜利。
鼓声中,后人激烈壮怀。在革命战争时期,上模有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不知名烈士多达229人,抗美援朝、自卫反击、卫星发射,都有上模子孙,都听到上模的盘鼓声。从这里走出去的士兵,已经成长为中将、少将,有的擂着上模盘鼓,拱卫着共和国的心脏;有的敲击着键盘,创业创新。
笔架山上,大笔如椽。西平盘鼓,时而飞瀑跌谷,震人心魄;时而鸟鸣林间,悦耳动听。
传说,上模文风鼎盛,与这鼓声有关,与这天赋笔架有关。笔架山数峰相连巍然屹立,如三个并排站立的巨人相互顾盼,又如一座巍峨端庄的笔架。因此,这座山原名叫“三顾山”,后来叫“笔架山”。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上模乡西岗村人,明宏治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哲学之中的气学。著《困知记》四卷和存、续二稿,《中国哲学史》对其唯物思想作了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盘鼓声中,上模文风鼎盛,乡民皆以饱读诗书为风尚,参加科举考试而出人头地者比比皆是,素有“天下奇才”“西平吴氏”“宫保尚书”“祖孙进士”等脍炙人口的佳话。现如今为国家输送的高科技人才不胜枚举,其中具有教授、博士身份的20多人,他们中亦有到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就读深造。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如今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人才,为千万人造福谋利。
盘鼓千年,鼓声铿锵;文韬武略,鼓点相伴。如今,在上模这块莺歌燕舞的江南水乡,鼓声更像是农人们的一种思念和向往。“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旋耕机哗哗、插秧机达达、收割机沙沙;栀子开花、油茶结果、鱼虾跃波;鼓声中,农人们步履铿锵走向晨昏,鼓声是他们精神的一部分,是他们踔厉奋发的根本所在。他们将一年中的沉默和对新的一年的期许,毫不保留地释放在节日的盘鼓声中,期待着乡村的振兴和美好的明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