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18 16:52: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婚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展示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曾经流传在吉林西部的札萨克图传统婚俗是中华民族传统婚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仪式感满满,魅力无限,彰显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敬老爱幼的理念。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吉林西部草原(资料图片)

吉林西部自16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近500年时间里,一直是嫩科尔沁部游牧地。17世纪30年代,清朝皇帝“叙功”封爵,并在嫩科尔沁部游牧地以左右两翼分之,立哲里木盟十旗。吉林西部则以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镇国公旗(科尔沁右翼后旗)、札赉特旗和郭尔罗斯前旗分旗而牧,各有领地。

清朝史学家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记载:“奥巴弟布达齐天命十一年随兄来朝,赐号札萨克图杜棱。崇德元年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世袭罔替······牧地:当索岳尔济山之南,陀喇河、归喇里河于是合流往嫩江······札萨克驻锡喇布尔哈苏。”

“陀喇河”即今洮儿河,“归喇里河”即今归流河。从札萨克图旗游牧地来看,今吉林西部通榆县、洮南市、洮北区等曾是札萨克图旗游牧地。“锡喇布尔哈苏”系蒙古语,汉译为“黄毛柳”,在今通榆县境内某地。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流淌在吉林西部的洮儿河(资料图片)

有的学者将曾在吉林西部游牧的札萨克图旗蒙古族视为“土著”努图克蒙古族;《洮南县志》所载:“本县土著莫先于蒙族,治理莫先于蒙旗”。在札萨克图旗王公贵族领地内游牧的属民,被称为“土著”努图克蒙古人。铺开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的“土著”努图克蒙古族民俗文化极为丰富,彰显着蒙古族传统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丰富性,鲜明的仪式感、多样性的程序,不仅有满族风俗色彩,而且还融入了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

札萨克图传统婚俗“二十四礼节”使土著努图克传统文化更加绚丽多彩,蕴含着伦理、哲学、审美、宗教、艺术等深刻内涵,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瑰宝。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札萨克图蒙古族传统婚俗二十四礼节,每一个礼节都有特定的内容和仪式,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程序复杂、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具体程序是:

提亲。请 “全人”(儿女双全)做媒到女方家提亲,称之“问姑娘”;

定亲。女方家设“哈达嘎宴”,确定青年男女的订婚关系,商定彩礼的项目和数目;

送聘礼。哈达嘎宴上商定的彩礼,男方在媒人陪同下把彩礼送到女方家;

定日子。男方家长请喇嘛或风水先生选定吉祥之日,并给女方送婚帖或直接派人告知女方结婚的日子;

送熟斯。“送熟斯”是婚礼二十四礼节中特殊的礼节。确定结婚日子后,男方按照约定提前几天把整折羊若干只,白酒若干斤,还有其它物品。送给女方家准备嫁女时酒宴用的;

迎亲。“迎亲”,通常都是在结婚主日的前一天,新郎要启程去女方家,也称为“新郎启程”。伴随新郎迎亲的有首席接亲的“亲家”、祝颂者、伴郎以及歌手;

女方喜宴。女方喜宴,也称“姑娘喜宴”或“姑娘之日”,是有很多规矩和礼数的;

阻撒袋。“阻撒袋”这个礼节比较特殊,男女双方都要选出说唱者,问答语言诙谐、幽默,按照传统习俗相互问答;

报恩。男方特别重视这个过程,仪式感也特别强。把对女方父母感激之情全部倾注在这个程序上;

装扮新郎。新娘父亲送新郎弓箭箭囊和全套马鞍的马,并进行祝颂。新郎站在铺好的毡子上,新娘的嫂子为新郎穿上女方精心制作的长袍,系上腰带,穿上盘花靴子,精心装扮新郎;

女婿认亲。女方家专设酒席,新娘的祖父母、父母以及在场所有长辈按辈分顺序入席。新郎按顺序一一为长辈敬酒,叩首认亲;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女婿认亲(资料图片)

求名宴。“求名”就是男方探问姑娘的属相、年龄、姓名等;

沙安图宴。“沙安图宴”也称“胫骨宴”。就是女方家用手把肉招待新郎;

送姑娘。送姑娘的时刻,新娘家人和至亲都会伤感的。送亲队伍启程时要举行“招福”仪式,亲人们会唱起“送姑娘”“理想的枣骝马”等歌曲,祝福送亲的人们一路平安顺利;

转沙袋。送亲的队伍即将到达新郎家的时候,新郎换乘新马,挎上弓箭,重新来到新娘所乘坐的车旁,由右侧绕行一圈,这个程序就称为“转沙袋”;

迎宴和家迎宴。如果男女双方家距离较远,男方就要设“野迎宴”招待送亲的队伍。当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找一位和新娘属相相合的姑娘把新娘从车上接下来,坐到地上铺着的白毡子上。新娘品尝牛奶、黄油后,被迎进屋里。这个仪式称为“家迎宴”;

门槛上的舌战。当新娘走到屋门口时,女方抛出荷包祝颂,男方故意阻拦,双方祝颂者站在屋门口进行辩论。这个程序称为“门槛上的舌战”;

新娘拜火(灶)神。新娘拜火(灶)神,是拜婆家的火(灶)神,寓意婆家圣火旺盛。“梳头娘”给新娘分头发梳头,然后给新娘带上头饰,换上新娘服装;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梳头额吉(妈)为新娘梳头(资料图片)

婚礼主宴。是主婚日准备最丰盛最隆重的宴席,也称婚礼中心宴或主婚宴,用来招待送亲的队伍。歌手们还会献上祝酒歌、婚宴歌,以示祝福;

拜见公婆、认亲。新郎的祖父母、父母及长辈围坐在桌旁,新娘重新打扮,前来行叩拜礼,敬献公公、婆婆自己亲手缝制靴子等礼物,并逐次向其他长辈献鞋、靴子等礼物。长辈们会给新娘一一送上祝福,并送牛羊等礼物;

托付姑娘。在新摆的酒桌上,女方首席亲家母将新娘托付给新郎的父母,希望新郎的父母把媳妇当做自己的姑娘一样疼爱;

喝上马酒。送亲队伍返回时要喝上马酒的,男方为送亲队伍敬上马酒女方首席亲家一脚蹬着马镫,一脚站在地上,接过斟满的上马酒一饮而尽,把杯子往上一掷就上马,其他的人也跟着上马。双方在马上作揖而别,互道珍重、互相祝福。送亲队伍走上返程之旅;

为新人祝颂。祝颂者为两位新人结亲举杯祝颂。祝颂词结束后,新郎新娘要吃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饭后,为新人铺被褥;探望姑娘。婚后第三天,娘家亲属们带上羊、点心等礼物来婆家看望姑娘,这个礼节称为“探望姑娘”。

札萨克图传统婚俗二十四礼节,程序相续,仪式感满满,每一环节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每一环节都不能缺少,举行的不仅是一场华丽的婚礼,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

随着时代变迁,吉林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构成、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土著”努图克人的迁徙,不仅带走了游牧经济,也带走了游牧文化。札萨克图婚俗淡出了吉林西部,但是,在一些蒙古族集聚地方,今天还多少能看到一些传统婚俗的元素。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19世纪末,辽西发生了“金丹道”动乱,当地的蒙古族人受到“金丹道”动乱严重冲击。《洮南县志》记载:“外旗蒙人来自朝阳、开鲁、赤峰各县者居多。光绪17年,卓索图昭乌达二盟有匪乱,喀喇沁、敖汗、土默特等处蒙人因扎王矜恤,悉逃至扎旗及设局放荒。”为躲避动乱,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喀喇沁、土默特等部落蒙古族民众大批逃亡到吉林西部(札萨克图旗、图什业图旗、镇国公旗、札赉特旗等)租下蒙荒,种地交租,繁衍生息。这些逃难来的蒙古族群众被称为“外旗蒙古人”。

《靖安县志》也有记载:“县境未没治以前,只有蒙古种,考其世系皆元之后裔。设治后,札萨克图本旗蒙人尽迁入留界内,现居属蒙古多自朝阳府迁来。”这里的“留界”是指札萨克图旗未列入开垦地界。“外旗蒙古人”和这里的原住民——“土著”努图克蒙古人杂居相处、相互交往,渐成一体。“外旗蒙古人”早已接受了农耕文化,心理上深深地打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土著”努图克蒙古族民众在交流交往中,渐渐地受到喀喇沁、土默特等蒙古部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接受了这些蒙古部落的文化。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政策,致使山东、热河、奉天等地汉民大规模涌入哲里木盟十旗游牧地。这些汉民迁徙到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流域。《靖安县志》记载:“汉人,原籍多系直隶山东、东三省,现时人类止此蒙汉两种尚未有他种人类。”租种蒙古王公贵族的土地,春种秋收,并定居下来。

这个在吉林流传百年的婚俗为何“消失”了?

迁徙途中的牧民(资料图片)

以当时洮南府安广县为例,《安广县志》记载:“光绪初年始省内地穷民迁徒开垦,向公旗交租,陆续来者共有四百余家”“迨光绪三十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民渐相和辑,不致隔膜,蒙古亦渐事稼穑”,由于外旗蒙古人、汉民大规模地迁入,一些“土著”努图克蒙古人和汉民和谐相处,交往交流,放下了手中的套马杆,拿起了锄镰,逐渐学会了耕种土地,过上了农耕生活,经过农耕文化的洗礼,改变了世代游牧生活和风俗习惯。当时,吉林西部蒙汉及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

在历史上,曾在吉林西部流行的札萨克图婚礼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民族风情画卷。(作者:吴澍)

参考资料:

《科尔沁右翼前旗370年》王旺盛 主编

《东北民族》曹保明 著

《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科尔沁历史民俗文化研究》阿木古楞

《洮南县志》

《靖安县志》

《安广县志》

《内蒙古党史方志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远古时期“火”不可替代,少数民族为什么敬重火神?
...中,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崇尚火,祭祀火,火崇拜。例如,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满族、黎族、达斡尔族、景颇族、壮族、傣族、白族、哈尼族……。少数民族为什么敬重火神?关于
2023-01-09 23:03:00
...丽等主演的民族电影今日官宣定档10月27日。影片讲述了蒙古族的呼麦非遗传承人敖尔其郎与蒙古族姑娘乌日娜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一部剧本已经获奖的民族电影《马背上的婚礼》是集青
2023-10-24 09:34:00
记者走基层|一场集体婚礼 开启幸福生活
8月10日,七夕节,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查字上村的“两亩天堂”露营地里满是浓浓爱意——一场集体婚礼的仪式上,5对新人手挽手,在亲朋好友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结婚是人
2024-08-13 16:16:00
...在白龙驹上,他就是民族英雄——渥巴锡汗。渥巴锡汗,蒙古族,174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小在其父兴学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很好的正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他
2023-07-04 19:50:00
准噶尔为什么要选择和清朝死磕
...的可能了。那么准噶尔人去哪儿了?实际上他们本身属于蒙古族的分支,所以有些人一看情况不对,就跑了。投奔其他的蒙古部落去了。还有一部分归顺清朝了。当时准噶尔统治者达瓦齐已经众叛亲
2023-07-04 22:33:00
...沁是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人,蒙古族。他是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第二十六代孙,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庄敬和硕公主的嗣子。僧格林沁的族父索特纳木多
2023-02-17 13:22:00
历朝历代困扰中原王朝的难题清朝是如何解决的
...时期,北方草原上居住的是曾经征战到欧洲多瑙河流域的蒙古族。明帝国取代元朝后,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对退往北方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多次打击,但有明一代,蒙古与明的战争一
2023-05-13 14:37:00
...迎,出口量逐年增加。特格喜的种植基地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拳头产品“查干布荅”大米采用当地自主培育的粳稻品种。选种好、耕作精,再加上查干湖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滋养,“查干
2023-08-27 03:16:00
吉林省博物院博物馆课程“穹庐帷帐” 走进草原文化
...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那么,草原上世代延续的蒙古族人民,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9月8日吉林省博物院博物馆课程“穹庐帷帐”中,新然姐姐和小涵姐姐带同学们共同走进草原文化
2024-09-08 22: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