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9-29 19:37: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86岁的田玉成,生于陕西蓝田白鹿原,从贫穷的农村少年到如今的“银发网红”,他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少年时他在山沟里为生计劳作;青年时,他在艰难的环境中战三线;到了暮年,他开始写作摄影,学电脑成了“网红”。耄耋之年仍能玩转网络,通过文字与影像,向这个时代讲述他的所见所闻。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家庭贫困 六七岁开始帮家里做农活

田玉成,1939年出生于蓝田县前卫镇田家湾村,村子不大,百十户人家,位于白鹿原上。白鹿原本有两条鲸鱼沟,其中一条如今已成景区,而另一条因曾供皇家休闲洗浴而被改名为“沐浴沟”,并穿过田湾沟,田玉成便在这条沐浴沟边度过了童年。

田玉成家境贫寒,父母皆为普通农民,生活艰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亲还是铜匠,做些“狮头锁”之类的物件维持生计。

从六七岁起,田玉成就开始跟着家里做农活——看牛放麦青、磨面、割麦、拾牛粪。他在沐浴沟里割草、捡柴火、摘柿子、打酸枣,在坡上挖蕨麻、拔菅草根,还会到河渠里抓鳖捉蟹。一次,他在沟底发现了一只死狐狸,急忙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将狐狸剥皮晒干,卖给城里的皮匠,还用卖狐狸皮的钱给田玉成做了身新衣裳。

田湾沟四周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常出没。1950年冬天,一位农民割草时发现金钱豹,村里组织壮汉抓捕,三天三夜后终于击毙。村里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豹子肉,田玉成还记得当时大家笑说:“吃了豹子肉,会有豹子胆。”

田玉成至今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很少能吃到肉。每逢过年,家里最常见的年菜便是白菜萝卜熬豆腐。由于买不起其他食材,家中种的白菜和萝卜成了唯一的选择,虽然简单却是他最喜欢的一道菜。此外,他还经常去河边拔水芹菜,回家后让母亲做浆水菜吃搅团和鱼鱼。

10岁上小学 自己推磨磨面给学校交粮

“我家里很穷,小时候连学都没上。”田玉成回忆,直到1949年解放后,他才有机会进入学校。“我10岁才上小学,才有机会去学习知识。”

上小学后,母亲忙于照顾哥嫂的孩子,家里磨面的重任落在了田玉成身上。那时,他在学校搭灶,每半个月要交一次粮。周六下午回家后,他忙着淘粮食,第二天早晨去磨面,一次磨四五十斤,交给学校十来斤,剩下的留给家里用。经济困难时期,借用生产队的牲口磨面,剩下的麸皮需要交给饲养室作为报酬。为了省下麸皮,他常常自己推磨,累得满头大汗,只为能多留些给家里充饥。

每当白鹿原上的麦田金黄一片,田玉成便从学校回到家中,和父亲一起收割麦子。父亲和哥哥负责割麦,他则负责把割好的麦捆栽在地上晾晒,等到天黑后再用推车将麦捆运到打麦场。那时,许多来自甘肃一带的麦客也会来到田湾村打工收割,但他家雇不起人,只能全家一起上阵,忙碌在麦田里。

1955年6月,田玉成小学毕业时已16岁。毕业证的编号是根据考试名次来排的。田玉成略显遗憾地说:“那六年,我一直是班干部,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到了最后一学期,我因患疟疾缺课一个多月,毕业时只考了第六名。”

小学毕业当农民 还是生产小组的掠场能手

小学毕业后,田玉成考上了蓝田县北关中学。然而,由于学校离家较远且需要住校,学费负担过重,他最终未能入学。于是,他一生只拥有一张小学毕业证书,毕业后便回家当了农民。

小学毕业后,田玉成曾尝试过卖柿子来补贴家用。那时正值冬闲时分,嫂子看他整天无所事事,且家里食量最大,每次舀饭时总是忍不住埋怨几句,母亲心里不满,便劝他向村里人学习卖柿子。于是,母亲借钱给他批发了10斤柿子,但他脸皮薄不敢大声吆喝,幸亏同学帮忙叫卖,柿子才卖掉了一半,第二天说啥也不去卖了。

后来,农村正掀起合作化的浪潮,田湾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社,田玉成也成为了农业社的“社员”。后来,他还当上生产队小组的记工员,每天能赚1分工。不仅如此,田玉成还去锄了3亩多苞谷地,干活时连擦汗的功夫都没有,最终挣得30多个工分;在丰收的夏季,他又去推运麦捆,挣得30多个工分。田玉成常说:“不管是上学还是干活,我都要做到最好,不怕苦不怕累,还成了生产小组的掠场能手。”

进城当食堂学徒 表现出色当上行政干部

1956年,田玉成被招工离开农业社,进城工作。他在西安鼓楼十字东南角的天福楼食堂当学徒,这家食堂是公私合营,菜品种类繁多,从炒菜、酱肉、锅贴、水饺到冬天的涮锅,应有尽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锅贴。

1960年,凭借在天福楼的出色表现,田玉成被提拔,成为碑林区饮食商店的一名行政干部。饮食商店管辖着70多个食堂,其中包括西安的老字号西安饭庄、“白云章饺子馆”和“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等。

“我生长在农村,根本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葫芦头,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时还闹了个笑话。”田玉成回忆道,“后来,我负责红旗竞赛活动,常常去南院门的春发生,亲自了解了葫芦头的制作过程。记得以前我们家从不吃肠子,没想到这种东西竟然能变成美味。”

田玉成说自己老实正直,一辈子不会撒谎,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隐瞒或委过于人。1960年,他在西安一家钉鞋铺修鞋。60多岁的鞋匠盯着他说:“我钉了大半辈子鞋,第一次见你这么行得端、走得正的人。我钉过的鞋后跟都是磨损不匀,唯有你磨损地方不偏不斜在正中。” “我一生中得到过很多人的夸奖,而我最在意的却是老鞋匠的这个夸奖,提醒自己在人生路上走得端、行得正。”他说。

困难时期相恋 一支钢笔成为定情信物

1961年,田玉成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在工厂工作的穆希海。第二次见面,田玉成送给她一支英雄牌钢笔,鼓励她好好学习,而这支钢笔也成了他们的定情信物。

1961年8月,经过半年多的恋爱,田玉成接到入伍通知,决定在入伍前与穆希海结婚。由于时间紧迫,两人没来得及通知双方亲友,便匆匆在公社登记结婚。穆希海回忆道:“婚后,我基本是在家里的操持,他先是去当兵,退伍回来后工作又很忙,家里和孩子都由我照管,就这样相依相伴了60年。”

回忆起上个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田玉成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当时,夫妻俩的收入都不高,要养育两个孩子并赡养双方老人,生活异常拮据。为了生计,他和妻子曾在农田里拾麦穗、在炉灰堆里捡煤核、在山坡上挖野菜,尽一切可能填补生活的空缺。

田玉成深情地表示:“我一直感激妻子。我刚结婚就去当兵,四年多才回来。大儿子出生后,妻子在咸阳工厂工作,我在临潼的军工单位,期间我们两地分居。她一人照顾孩子,白天还要工作。小儿子出生后,妻子调到我所在单位,但因为我工作忙,两个孩子基本上还都是她在管。两个儿子都成了才,一个去了部队,一个去了研究所,妻子是最大的功臣。”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兰州当兵入伍 退伍后临潼山下战三线

田玉成于1961年秋季入伍,成为防化学兵,被分配到兰州军区。第二年,他和战友们在甘南祁连山下的皇城滩农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工作是修渠、平整土地和种青稞。返回兰州途中,他们在鹅毛大雪中脱掉衣服过冰河,那种刺骨的寒冷至今记忆犹新。

1966年1月,田玉成退伍后进入了航天九院771研究所,在临潼山脚下“战三线”。当时,中国科学院在临潼骊山脚下建设了三线单位“324工程处”,也就是后来的771研究所。田玉成在这里从设备仓库保管员做起,随后担任了科室办事员、处长等职务。

1985年,田玉成调入771所的子弟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时,田玉成与校长一同在考场陪考,最终该校的高考成绩荣登临潼全县第一。从此,771所子弟中学在临潼声名鹊起,连续多年在高考中名列全县榜首。田玉成每年高考都会到考场陪考,直到离开学校。

退而不休搞创作 学电脑发帖拍照成“银发网红”

1997年,田玉成从学校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拾起了多年前的“爬格子”爱好,开始了新的写作生涯。手握笔杆、拿起相机,他坚持创作,写新闻、拍照片。几十年来,他在几十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了60多万字的通讯、随笔、时评等,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银发撰稿人”。

最初的几年里,田玉成的稿件全部是手写的,每篇文章都要写了改,改了再写,一篇文章往往要誊写几遍。看到父亲如此辛劳,儿子建议他学用电脑打字。然而,面对键盘上那些陌生的英文字母,田玉成心里产生了退缩:“当时我完全不懂电脑,看到那些字母真得很想放弃。”但儿子送来了一种可在电脑上写字的“手写笔”,并耐心教他使用,渐渐地,田玉成开始学会了在电脑上写作。随着电脑的使用,他的写作也由手写转向了电子稿,避免了奔波邮局的麻烦。

随着自学进阶,田玉成逐渐适应了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开始频繁上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银发网红”。他不仅乐于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脑与朋友们交流,还积极参与各大论坛的互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见解。长时间保持活跃发帖的他,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回复,也与论坛中的版主及网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特别是在华商论坛,田玉成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博主,网名“桑榆情”,他的帖子内容聚焦老年人生活、权益和心声,不仅参与社会时事的讨论,还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拍下了大量的生活照片和社会事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日记”。

从自来水公司换水表退费程序繁琐复杂,到城市建设占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再到暖气不热、路旁绿化带乱堆垃圾、公园缺乏无障碍坡道等问题,田玉成都及时进行投诉和反映,而且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处理和改正。虽然有些人对此冷嘲热讽,觉得他“爱管闲事”,但田玉成从不在意这些负面言论。他坚信自己做的不是闲事,而是有意义的事,这正是他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田玉成说:“我1960年入党,在商业部门年年是红旗手,在部队年年是五好战士。到了航天系统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职业习惯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田玉成说。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出版了六本书 仍坐着电动轮椅去采风

近年来,尽管腿脚不便,田玉成依然坚持外出采风、拍照。如果你在西安的街头、公园看到一位坐着电动轮椅、手拿相机拍照的老人,十有八九就是“闲不住的老田”。去年,一则视频在西安的微信朋友圈刷屏:《85岁老人坐轮椅持相机,年年记录高考送考瞬间,祝愿高考孩子们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田玉成。

田玉成的写作不局限于网络,他还将自己的文章汇集成书。如今,他已经出版了六本书,其中包括《我的闲话》、《善与恶的震撼》、《田玉成网帖选:夕阳红晖》、《流金岁月》等,大多是他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作品的合集。其中,《流金岁月》引发关注,这本散文集内容涵盖陕西关中白鹿原地区的民俗风情、故乡往事、社会变迁、个人从业经历以及杂谈随想等,堪称一部白鹿原地区的“人文笔记”。

“我想把这些年写的文章、拍的照片留作纪念,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文字,因为它们不仅记录了我的生活,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田玉成说道。虽然他的书籍并没有大规模出版,但对他而言,它们却是无价的珍宝,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每天都离不开电脑 连早饭都要在电脑桌前吃

田玉成家里有三台电脑放在不同房间,他每天都离不开电脑,发帖、评论、互动,不断更新他的网络生活。妻子穆希海笑着说:“他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后就坐在电脑前,连早饭都要在电脑桌前吃。”

谈到每天的生活日常,田玉成笑着说道:“早上起来,先坐在电脑前看看新闻,写写文章,看看体育比赛。闲暇时,拿起手机刷刷抖音,顺便听听秦腔。前两年一坐就是一整天, 如今年纪大了,眼睛也开始有点问题了,再加上腿脚不好,坐得时间长容易脚肿,渐渐减少了看电脑的时间。”

如今,86岁的田玉成依然活跃在网络上,成为了不少网友的榜样和朋友。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年龄从不设限,热爱与坚持能让每一段流金岁月闪耀光彩。

田玉成的故事,是一个老年人如何勇敢拥抱数字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

86岁田玉成的流金岁月:从农村少年到“银发网红”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30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天眼电台·流金岁月】章正义:心怀暖阳,勇往直前
收听本条音频仅需 06 分 45 秒 乙巳新春,与往年相似,又有所不同。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世界非遗
2025-02-03 22:00:00
平安银行济南分行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走进三涧溪村
...三涧溪村举办“时光’照’进来——定格美好瞬间,守护银发安全”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趣味摄影与金融科普相结合的形式,为百余名乡村老人送去温暖守护。章丘三涧溪村是全国乡村振兴的样
2025-06-16 09:09:00
合阳公安为70多名退休民警拍摄警礼服纪念照
...者 杨月锋 通讯员 党苗苗 文/图摄影灯亮起,从警日子、流金岁月,像电影般在眼前掠过……每一幕都像在昨天,每一瞬间都显得特别珍贵。12月20日~12月21日,渭南市合阳县公安
2023-12-27 00:20:00
第九届京津冀“银发达人”获奖者揭晓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活动上,宾客回忆录《金色年华 流金岁月》一书正式与大家见面。燕达养护中心在住老人平均年龄83.7岁,他们在红旗下成长,毕生参与新中国的建设。该书邀请12位
2023-10-24 10:37:00
【流金岁月·读你⑭】愿你肆意生长,过自己想过的千百种人生
收听本条音频仅需6分 36 秒 时间总让人措不及防,转眼又到了一年毕业季,2023年的盛夏注定美好难忘。也许这不是第一次, 但却是最后一次和班主任拥抱,贵阳第七中学的毕业晚会
2023-07-23 01:23:00
【流金岁月·元旦特别节目】杨健:从第一天开始,从容迈进2025
...至一个全新的起点,重振旗鼓,万物复苏。新年伊始,「流金岁月·我们的歌」邀请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杨健用美好的方式,浸润新年。当杨健说起他的2024
2025-01-02 00:33:00
韩玉峰丨展现山西电视剧的流金岁月——兼谈我为什么写《山西电视剧艺术史:1960-2024》这本书
作者简介: 韩玉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合著,统稿)、《山西文谭百篇》《韩玉峰艺术评论选》《山西电影文学
2025-03-08 14:53:00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子辰端午佳节来,汨罗江水如常轻柔流淌,河岸往事犹在昨夕。你的不甘与愤懑,在历史长河飞瀑流金,人们挂艾草、划龙舟、包粽子,皆为怀念你,这一日,不知又触动了何人心
2023-06-28 01:45:00
【流金岁月】贵阳公安young·青春散文诗②丨王定银:我的别样浪漫
【流金岁月】全新特别节目: 【流金岁月】贵阳公安young·青春散文诗。今晚,让我们一起聆听贵阳市公安局的青年警察们的故事。青年警察,不仅是平安的守护者,更是充满文艺情怀的
2024-06-22 15:4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中国网10月9日讯 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其规范合理使用关系着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
2025-10-09 15:03:00
【有理有句】大江流日夜,鹿鸣天鹅洲
主创:王舒娴 詹蔷 汤立毅 李砚青统筹:陈俊旺 李川 伍佳佳 董晨旭【责任编辑:王舒娴】
2025-10-09 15:12:00
近日,百年人寿河北分公司分享了一则适老服务案例,展现了其在保障老年客户受尊重权方面的积极实践,为金融行业适老服务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10-09 15:28:00
淄博师专“王一君技能大师工作室”黑陶作品亮相陶琉会
鲁网10月9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苏清华)9月29日,2025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盛大开幕。本届陶琉会践行“文旅+展会”融合办会理念
2025-10-09 15:50:00
通讯员 翟亚坤近日,省工信厅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大模型“百景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泰安高新区中科恒信智能科技(泰安)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上甑机器人集成解决方案应用场景成功入选
2025-10-09 16:34:00
骨折伤者被困搁浅货船 无为市多部门紧急求援
大皖新闻讯 10月6日,无为市西河水域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当日10时11分,无为市公安局刘渡派出所接到报警
2025-10-09 17:12:00
无人机空投物资 潜山市天柱山镇成功营救出两名被困青年
大皖新闻讯 10月8日,一场历时近四小时的紧急深山救援行动在潜山市天柱山镇展开。两名青年因在未开发的虎头崖景区迷路,其中一人脚踝扭伤
2025-10-09 17:13:00
大皖新闻讯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9日13时17分在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0
2025-10-09 17:14:00
在金秋送爽的美好时节,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迎来了成立九周年的重要时刻。九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始终坚守政策性职能定位
2025-10-09 17:34:00
新生儿口吐白沫,山大附属儿医紧急为食管闭锁宝宝抢回“生机”
国庆假期期间,一名新生儿雯雯(化名)出生后即出现口吐大量泡沫,“像螃蟹一样吐沫,而且一吃就吐”,经当地医院食管造影确诊为“先天性食管闭锁”
2025-10-09 17:40:00
近日,中国银行邢台沙河健康街支行厅堂内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正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大厅内一位老年客户突然身体不适,跌倒在地,情况十分紧急
2025-10-09 17:44:00
余干县古埠镇中心小学成功举办诗文朗诵大赛
童声琅琅,诵不尽百年风华;赤心拳拳,咏唱着时代新篇。近日,余干县古埠镇中心小学诗文朗诵大赛隆重举行。25名参赛学子同台竞技
2025-10-09 17:46:00
山海经主题研讨会在吉林动画学院举办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吉林动画学院承办的畅叙·互鉴汇融:山海经主题研讨会,日前在吉林动画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核心
2025-10-09 17:55:00
凌晨1点,林女士(化名)终于关掉直播间。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习惯性地清了清喉咙——“咳……咳……”然后苦笑了一下,看着滴水不剩的水杯
2025-10-09 18:13:00
鲁医健康说|破除精神疾病污名化,科学认知是关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025-10-09 1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