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东江上的“活雷锋”救捞队:
“我们也怕,但必须潜下水去”
“有人溺水了?定位发我,我马上去!”“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惠州市退役军人战旗志愿服务心连心公益救捞队,采访他们在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的故事。
采访过程中,队长赵喜昌突然接到警情电话,脸色瞬间紧张起来,队员们纷纷准备出动。类似这样的紧急救捞行动,对这支队伍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赵喜昌是一名退役军人。1976年,赵喜昌应征入伍,加入雷锋生前所在的“雷锋团”。为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退休后的赵喜昌召集志同道合的队员,志愿开展救捞活动,被誉为东江水上的“活雷锋”。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惠州东江沙公园,寻找这名“活雷锋”。在离水边不远处,有间小平房,这里就是心连心公益协会雷锋志愿服务站。小平房里填满了救生圈、漂浮救援绳、打捞救援竹竿等救援物资。
在平房门口,赵喜昌仔细整理着几天前使用过的救捞工具。小型救捞网、救生钩、救援撑杆……这些看起来并不专业的工具,都是赵喜昌和队友们在“实战”中“发明”出来的。
赵喜昌原本有着平静的退休生活。2008年,目睹两名儿童不慎落水、打捞却面临困境的情况,赵喜昌很心痛,流下了眼泪。回家和老伴商量后,他找到一起游泳的同伴,成立了惠州市最小的志愿组织——只有2名队员的惠州志愿者救捞队。
随着队伍事迹的渐渐传开,救捞队的成员也多了起来。救捞溺水者这种许多人避之不及的事,在队员们看来则不需要理由:“这事总要有人干,我们几个就一起干呗。”
谈话突然被一通警情电话打断。赵喜昌接完电话,与副队长闫伟匆匆收拾整理救捞工具,往救援车赶去。
“李春丽李春丽,听到请回答。博罗县有任务!”一边走,他们一边用对讲机反复确认另一名队员李春丽的位置,“你快点!快过来呀!”
不一会儿,李春丽便骑着摩托车赶过来,一坐上救援车,赵喜昌立即发动了车子。救人就是与时间赛跑,救捞队队员都养成了急性子。
路上大家还一直在讨论分析:“那是个小鱼塘,我们还没赶到可能孩子就捞上来了。”话虽如此,救援车一路鸣笛,车速丝毫不减。
车到半途,赵喜昌又接到电话:孩子果然已经捞上来了。赵喜昌紧张的神色放松了一点,他一边往回开着车,一边跟记者分享救捞的点点滴滴。“一到水里,和外界的联系就只剩下一个呼吸器、一个连着岸上信号源的绳,全靠我们自己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经常负责下水救捞的闫伟接过话茬,“在江里湖里甚至沟里,手电照不出去,能看到30厘米就不错了。手电就是做个伴,其他全靠自己打气壮胆。”他打了个比方,“晚上走夜路没有灯,踩到软绵绵的东西可能都吓得够呛,我们潜到水里,啥都看不见,全要用手和脚去触碰。”
记者问:“那你们不怕吗?”
“怕!怎么不怕?”赵喜昌说,“但我们必须潜下水去。救捞成功那一刻,想的都是,总算能给家属一个交代了。”
从2008年组建到现在,救捞队已经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如今的6人,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0岁。虽是一支小队伍,但救捞成绩斐然,赵喜昌的《救捞记录本》上清晰记着:开展救援行动1000多场次,共救活116人。
如今再提起与“雷锋团”的往事,赵喜昌感慨,自己做到了团里那句口号: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
离开服务站,赵喜昌又接到一个救援电话,跟记者告别后,马上又驱车呼啸远去。
南方日报记者 马瑞婕 尚黎阳
通讯员 潘煜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4 12: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