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顺八年,宪宗继位,开始用太监监军。
成化八年,宪宗又让司礼监控制了内阁,文官治理天下,太监治理文官这种模式就是打这开始的。
是什么原因让宪宗对文臣武将同时失去了信任?是宪宗继位迎娶第一位皇后引起的。
1
明英宗去世的天顺八年三个月,守孝一过,大伙儿就开始给宪宗物色皇后。七月份,宪宗迎娶了第一位皇后,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的女儿吴氏。吴皇后被册封仅一个月就被废了,历史上罕见。
皇帝废后都是大事,何况是刚册封一个月的皇后?清修明史对此的解释是,吴皇后把宪宗喜欢的万妃就是万珍儿打了一顿,宪宗一怒之下废后。
但这明显就不成立,清朝写东西他就不用脑,宪宗又不是娶了一个女流氓,哪有刚册封的皇后进宫就打人?新媳妇儿进门还得装半年。
国榷明实录的记载,宪宗对吴皇后的描述是言动轻浮,礼度粗率,留心曲调,还有习为邪荡,就把这个皇后说的十分的不堪。但这些都是借口,也不是真的。
明朝你就是在秦淮河畔找一个青楼女子,她都不会这样,何况是中宫皇后。
吴氏被废和他本人一点关系没有。
他被废的原因是在册立皇后的过程中,宪宗身边的内臣和外臣私相勾结,企图控制后宫,被宪宗发现了。
宪宗在废后的同时,处理了一批人。
首先,宪宗身边的司礼监太监牛玉被发配南京明孝陵,牛玉是永乐朝出生,历经七朝的一个老太监,牛玉家有两个孩子在朝为官,侄子牛伦是太常寺少卿,外甥杨宗是吏部员外郎,和牛玉同时被革职。牛玉一家就涉嫌内臣和外臣勾结。
然后,吴皇后的父亲就是宪宗的老丈人吴俊,还有皇后的哥哥、宪宗的大舅哥吴雄也同时被下狱戍边登州。
国榷对此的记载是,吴俊贿赂了太监牛玉才把自己的闺女安排成了皇后。
但这有一个问题。就是吴俊,这个都督同知是临时抱佛脚刚提起来的。他之前只是一个指挥使,以他的能量,想左右司礼监立皇后,他做不到。真正勾结太监牛玉,让宪宗大动干戈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我在土木堡之变多次提到的怀宁侯孙镗。
孙镗是被废吴皇后的舅舅,正经亲戚,而且孙镗作为掌管京军3000营的武将,他竟然和掌管司礼监的太监牛玉是姻亲。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怀宁侯孙镗和太监牛玉一商量,把自己家的外甥女吴氏立为了皇后。这样,孙唐、牛玉还有吴家三个家族全部都变成了外戚,好处不言而喻。
但他们的这个做法就犯了皇帝最大的忌讳,内臣和外臣私相勾结。
之前讲土木堡之变,英宗怎么出的事儿,就是文臣勾结边将,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和宣抚总兵杨洪他们俩搞的鬼。
他们两人为什么能够联手?就因为杨洪和于谦就是姻亲,杨洪的弟弟娶了于谦的妹妹,两家联姻了。
但是于谦和杨洪勾结,英宗如果不出城还不至于出事,你杨洪再厉害,你还是不能带着宣抚的兵打到京城来。
但是太监牛玉和孙镗搞到一起,这对宪宗的威胁太大了。一个是宪宗身边的太监,一个是掌管着京军的武将,你让宪宗这个觉就没法儿睡,不一定哪天梦想中军队就进城把皇宫围了。这事可怕在哪儿?孙镗原先真干过这个事情,天顺年间,曹钦之变,带兵进城逼宫,把英宗的权夺了,就是孙镗,这小子有案底。
所以,皇后被废的同时,怀宁侯孙镗被革职罢官,回家养老去了。
京城3000营的控制权改由抚宁侯朱永代管。
一个外放南京,一个罢官,这个说实话处理的是比较轻的,但宪宗也就办到这种程度,因为他刚继位,不掌权,不敢打击面太大。
皇后吴氏被废两个月之后,宪宗再次大婚,这次的皇后是金吾左卫指挥使王振的女儿。
这个王皇后依然不是宪宗自己选的,如何看出来?宪宗一共生了14个儿子,但这个王氏身为中宫皇后,一儿一女都没生出来,宪宗根本就不碰他。
相反,为宪宗生下第一个皇子的,是比宪宗大17岁、和宪宗的亲妈同龄的宫女万贞儿。
文人为了埋汰宪宗,说他口味重,就喜欢那成熟的少妇,净扯淡,宪宗也喜欢那年轻漂亮的,但是皇帝选妃,话语权在谁手里?太后,宪宗的母亲手里。但是周太后、内阁还有司礼监,甚至锦衣卫亲军,这都是前朝孙太后的人,她们是一伙的,宪宗能接触到的女人都是他们安插的卧底。
宪宗在皇宫里,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这个曾经抚养过他的大龄妇女。
2
宪宗在没有掌握军权之前,还不敢和前朝留下来的这套班底翻脸,所以继位的头几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参与者,兵部尚书于谦,宣抚总兵杨洪还有石亨全部被翻案,都洗白了,子女家属流放的都被接回来,还恢复了名誉和官职。被英宗贬为平民的兵部左侍郎商辂更厉害,不仅恢复职位,还直接进入了内阁。
宪宗是通过成化初年连续几年的对内用兵,慢慢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亲信,比如抚宁侯朱永和靖武伯赵辅。在掌握了军队之后,宪宗就开始整顿吏治,就和内阁正面冲突上了。
宪宗做的几件事和英宗当年差不太多,第一是向南方地区征收各种商业税,补贴国库,第二个是让吏部大幅度的裁撤官员,第三是在吏部裁员的同时,宪宗不经过内阁的廷推,开始自己任命官员,就是传奉官,这相当于变相削弱内阁,那内阁肯定是很不开心的。
最后导致宪宗和内阁彻底翻脸的是天顺八年,宪宗把京城的文武百官官俸一次性降了一半。这道诏令颁布的当月,宪宗的皇太子朱佑极只有三岁,暴毙。
宪宗一怒之下,不再召见内阁大臣,有事你们去找司礼监。
宪宗和内阁开始,老死不相往来,明朝正式进入了内阁治理天下、司礼监治理内阁这种模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9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