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军旅人生波澜壮阔,军事斗争实践丰富多彩,而军事谋略艺术也极其精湛,其精髓多与《孙子兵法》意合。粟裕大将之所以具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很重要的一条是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借鉴古兵法。他常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说明自己的作战思想,如,他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来说明驾驭战场变化的重要性,用“围师必阙”来说明诱敌出城尔后加以歼灭的道理。
一、孙子兵法对粟裕战争观的影响
(一)重战、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中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必须认真地加以考察和研究。在这里,他就明确指出了战争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同时,孙子不仅看到了战争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而且还看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会使“百姓贫”、“百姓财竭”。“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慎重用兵,把胜利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这是粟裕在作战指挥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1946年7月至8月的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着战略侦察的任务。粟裕遵照中央军委“先打几个胜仗,看敌人弱点”的指示,在作战指挥中慎之又慎,反复权衡、分析敌人的行动规律,找我军行动的最佳方案,力求打一仗胜一仗。经过慎重分析思考,粟裕选择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的传统战法相悖的根据地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区域,同时出敌不意地选择敌人进攻的出发地作为首战的打击目标,为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奠定了基础。
粟裕指挥作战,不但重视打好战役第一仗,而且重视打好具有初战性质的每个战役。他把第一次与之交手的敌人、第一次指挥的部队,以及作战阶段转换之后等等,凡是客观条件起了质的变化的战役,都作为一种初战而慎重对待,精心谋划,慎重决策,务求必胜。他要求各级做到不草率行事,不主观蛮干,不侥幸取胜,全面地掌握敌情我情,不断分析战场形势,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力争在周密计划、慎重准备后,把初战必胜放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二)备战思想
孙子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无机可乘,无懈可击。这里包含了有备无患的思想。在时间上,有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某一个阶段或断断续续所进行的准备。这是因为战争实力的积累,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要靠长年累月、持续不断的努力。战争实力是综合力量的体现,因此,有备是多方面的准备。孙子认为要从“五事”、“七计”等方面去加强战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等多方面的准备。
舟山战役就体现出粟裕对于“备战思想”的灵活运用。从陆地攻防转入渡海登岛,是我军所不熟悉的新的情况。1949年6月27日,针对作战地区、作战对象和作战样式的新变化,粟裕强调,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应详细侦察岛屿地形及敌岸上部队布防状况、工事状况(强处与弱处),我航渡水情、道路。在器材准备上,特别强调船只的组织训练,部队强渡的训练。在新区工作作战指导上,一切应作强渡的组织准备,而在战术手段上则应尽量争取偷渡成功,不成功时则继之以迅速勇猛的强攻”等,对部队由陆上作战转入夺占沿海岛屿作战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人民解放军已有充分主动权的条件下,重视充分准备,不过份强调争取战术上的时机。这是粟裕在针对渡海作战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1949年11月14日,粟裕在总结金门失利的教训时指出:金门失利,“其主要原因为轻敌、骄傲与急躁,因而强调争取战机,却放松了充分准备所致。
二、粟裕善于谋势的战略思想
(一)谋全局之势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势,形势也。粟裕指挥作战,善于谋势,而且他所谋求的,不是局部的和战术上的势,而是全局性的和战略上的势。利全局大势为上,谋全局大势为本,这是粟裕兵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共和国的将帅中,粟裕是少有的具有战略家才干的名将之一。他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具有洞察和驾驭战略全局的能力,善于从战略全局出发运筹、谋划、组织和指挥战役,把战区作战和战役作战同战略全局的利益联系起来,在战局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主动提出战略全局构想。
在战争年代,粟裕长期担负独当一面的战区军事指挥重任,时刻关心全国战局和战略问题。他说,一个指挥员对于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他认为,作为战役指挥员,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应当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如果局部与全局发生矛盾,就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需要,局部行动服从全局部署。战役行动必须符合战略意图,作战方案要依据总的战略意图来确定。同时又要看到,全局是由许多局部构成的,正确的战略意图,必须通过战役的胜利来实现。局部,持别是处于关键地位的局部,对于全局可能发生决定性影响,局部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常能对战役全局起很有利的影响。
粟裕用他的实践证明,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远见,善于辩证地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仅可以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用创造性的战役行动保证中央军委战略意图的实现,而且可以对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提供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用局部的战争实践推动全局战略形势的发展。在解放战争中,他在每-个战略转折关头,都适时地提出了关系战略全局的建议。这些为人们熟知的建议,抓住了战略转折中的关键问题,符合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进行切合实际的战略指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所指挥或参与指挥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以及解放东南沿海岛屿诸战役,对于推动整个战局发展,夺取全国战争胜利,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的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求势、争全。而“主动”则是战略的最基本原则。正如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实际上就是战争主动权的问题。致人,调动敌人,掌握了主动权;致于人,被敌人调动,陷于被动地位。
粟裕在争夺战争主动权方面深谙孙子的“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1947年3月中旬,蒋介石开始实施他的“黄河战略”,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对华野主力形成弧形包围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上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他认为,敌人在重点进攻的初始阶段,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战略战术也有所改进,其兵力过分密集、准备充分、行动谨慎,有利于我的战机可能比过去少得多。但是,敌人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特别是蒋介石要求战略上速决与下属在战役上迟疑犹豫。蒋介石依恃其强大的兵力优势,企图尽快与我军主力决战,而他的战场指挥员力求保存实力,邀功请赏,一与我军接触,立即收缩靠拢,甚至见死不救。敌人内部存在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其创造有利战机,形成对我方有利的战争态势,为充分发挥我方优势提供便利条件。据此,粟裕决定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利用敌人矛盾,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人,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
粟裕善于运用战场所获得的信息,制定符合战情的计划方针,通过调动敌人、打击敌人、削弱敌人,瓦解敌人坚固的集团,来建立战场上的优势,并能巧妙利用优势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决定,适时调整自己,才有我人民解放军创造和捕捉战机,一举歼灭敌军,充分地展现出孙子兵学思想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
三、粟裕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
(一)避实击虚,战法灵活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军事原则。在孙子兵法中论述最多的是虚实,如《计篇》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争篇》中:”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九地篇》中:“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起所不戒也。”孙子在《虚实》中讲:“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等等。
粟裕善于把机动与避实击虚相结合。一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实施机动。如一九四七年一月的鲁南战役,我军利用元旦敌疏于戒备之机实施机动,突然接敌以至于在我军对敌发起攻击时,敌师长马励武尚在峄县游玩未归,毫无思想准备,敌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很快全部被歼。二是沿敌意想不到的方向或路线机动。孟良崮战役前,粟裕指挥华野第6纵队首先秘密南下,迂回至敌侧后,待我主力从正面发起攻击后迅速北上,在敌背后机动接敌,切断了敌第74师的退路,对战役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三是向敌意想不到的目标机动。如豫东战役中粟裕突然改变机动目标,进攻敌重要城市开封就大大出乎敌意料之外,直到即将发起战役时,敌人还认为“在开封无真正战斗”,从而保证了对开封攻击的突然性。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这既体现了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用“势”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准则。另一方面,粟裕计划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京杭大运河和海州(连云港)之间进行机动作战,与《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相当吻合。由于解放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他们能够一方面探知对方的部署,另一方面又能隐藏自身的部署与作战意图。面对战场上的被动,迫使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
(二)我专敌分,以镒称铢
孙子在《形篇》中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具体在战争中的表现就是《谋攻篇》所言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守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若己方想做到在战争中“以镒称铢”,那就要按照孙子在《虚实篇》中讲的:“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也就是通过调动敌人,使敌人的兵力分散,而我方的主力始终凝聚在一起,寻找战机,建立起局部战场上的对敌巨大优势,一句击溃敌人。
粟裕作战指挥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敢于集中兵力,善于集中兵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在主要战场和主要方向“以镒称铢”、“千里杀将”,这是孙子用兵的基本原则。贯彻这个原则,他强调要准确把握“众寡之用”的规律。粟裕对于这个规律,不仅理解透彻深刻.而且运用纯熟灵活,在战役指挥过程中多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愈打愈妙,屡战屡胜。
粟裕以善于集中兵力、善于转化兵力著称,同时也不把集中兵力绝对化。他说,集中与分散是兵力运用上的一对矛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作战原则。所以,集中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排除必要的分散。分散也是对付敌人的一种手段。在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栗裕辩证地处理兵力运用上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三)兵行诡道,奇正相生
《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粟裕用兵,强调不要拘泥常法,而要善于灵活用兵,出奇制胜,来源正是孙子的《势篇》。
选弱敌打,这是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一定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先打强敌。这样做,并非硬拼蛮干,而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辩证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也是避免战场被动,争夺战争主动权,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标。粟裕认为,强和弱是相对的。或强或弱,部队本身所具有的战斗力不是难一的因素,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善于发现强敌的弱点,善于发现敌人内部矛盾和可乘之隙,又善于发现我军的潜在优势,善于灵活使用兵力和转换战法,创造强弱优劣的转化条件,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孟良崮战役之战,从敌人方面来说,74师虽然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但他的重装备在山区不能发挥威力,反而成为拖累,张灵甫骄横跋扈,与其他敌军矛盾很深,在受到围攻时不会得到积极支援,而且敌人对战场形势估计错误,认为在他们的重兵围攻、中央突破下,我军只有主动后撤与被动突破两条路可走;从我军方面来说,经过8个月作战,不仅战术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善,现有部署不需作大的调整、就可对74师形成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并且在鲁南埋伏了一支奇兵,我们一改先打薄弱之敌和孤立之敌的传统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先打强敌74师,定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大奏奇效。粟裕通过调动敌人,使74师这头猛虎困在孟良崮山区的牢笼里,74师的重火力无法发挥其作用,等于斩去74师的利爪。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熟悉地形环境、兵力众多,产生了对74师的战场优势。
战役的结果证明,粟裕出奇制胜的谋略,实现敌我双方“众寡”的转换,“奇胜”在于打击敌人的虚弱和破绽,使己方兵力更为集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现战役的胜利。
四、粟裕注重庙算求知的先胜原则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始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谋攻篇》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在《用间篇》提出了“知彼”的方法:“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从论述战争中如何使用间谍的重要作用的角度,体现了“知彼”那一面。
粟裕在总结战争的经验时,特别强调知彼知己、掌握规律的极端重要性。粟裕认为,如果真正做到了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从实际出发制定作战计划,就能充分发挥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战斗的胜利。他说:“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要确确实实地知道敌人真实情况,又知道自己的情况,针对敌我力量对比,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弱点,找敌人的矛盾,利用敌人的弱点,避免敌人长处的发挥,这样在斗争中才能取得胜利。”
粟裕把调查研究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审势决策,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唯上唯书,也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他指出,“知己”和“知彼”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知”的内容也不限于军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切因素都在调查研究范围之内。为了作出正确的战略战役决策,必须调查研究三个方面四个领域的情况。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友情。四个领域,就是敌我友各方面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情况。
对于敌情的调查研究,粟裕指出,应当包括敌军的历史沿革、编制装备、内部关系、作战能力、特长和弱点、行动企图、兵力部署以及指挥官的个性等等。在侦察工作中,他强调只有战略侦察才能操得先机。在侦察手段上,他强调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渠道,而又特别重视技术侦察。技术侦察,这在当时可以称之为“高科技”。他把技术侦察队伍“四中队”带在身边,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队伍截获了许多重要情报,对争取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粟裕说,如果真正做到了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从实际出发制定作战计划,就能充分发挥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战斗的胜利。在他随身携带的资料中,附有照片的不仅有我军团以上干部名册,而且有敌军师以上军官的资料卡片。他对敌情我情社情和战场态势了如指掌,因而能够及时作出符合实际又往往出奇制胜的决策,有确定把握地争取战争胜利。
(二)精心筹划,周密部署
孙子在《形篇》中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先为不可胜”,“胜于易胜”,都是同一个内涵,保存自己,使己方不容易招致失败,就是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指向一个目标:取得战争胜利。因此,在战争中要首先做好战略谋划,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开战,取得胜利。
对于孙子的“先胜”思想,粟裕认为作为战役指挥官在通盘考虑战情之后,要做好周密的作战计划,他说:“在战争中,一个战役指挥员当作战方案初步确定后,仍要继续反复思考,设想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采取的相应处置方案,以便在情况突变时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新的选择。”如何制定作战方案?粟裕指出:作战方案大致应包括下列内容:敌情的分析判断;我们总的意图和任务;各部队的任务和动作;指挥机关的位置;伤员、给养、行李担子以及俘虏兵的处置;本级指挥员代理人的指定,等等。不管最后采取哪一方案,都要考虑到,万一情况变化,出现不利局面,也要有具体的处置计划。
纵观粟裕所指挥的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一般都反复研究战场形势的可能变化,敌人行动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准备好各种应变计划与措施。无一例外地都处于主动的地位。粟裕达到了孙子所说的“善战者”的要求,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战胜敌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