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3年11月14日,已退伍43年的老战士惠兴富,重回当年服役的军营,回到忠诚守护的地方。在武警辽宁省总队锦州支队凌海中队的荣誉室,看到自己的专属编号牌,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编号牌正面镶嵌他的照片和入伍信息,背面记录着他在中队服役3年的故事和取得的荣誉。久久地凝视着编号牌,将他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友情深、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
重回军营,重温兵味
凌海中队这次邀请了老战士惠兴富、中队第11任政治指导员苑贵常、第23任中队长王禹、原排长王权四位退伍老兵回家,让他们感受“家”的变化,授予他们专属的编号牌,赠送了官兵精心准备的礼物。4位老兵为官兵们讲传统、讲历史,在班排宿舍再睡一次硬板床,重温当年的兵味。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邀请退伍老兵回“家”。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主要担负凌海市(县级市)看守所外围武装警戒和处置驻地突发事件任务。中队历史可以追溯至1948年,前身为辽西省盘山县公安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经受抗洪抢险、执勤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锤炼,在新时代强军事业中不断成长。
75年的风雨历程,虽然中队历经9次调整改编,营房先后搬了5次,主官更替了近30任,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中队“官兵团结”的传家宝一直在赓续弘扬,中队始终像磁石一样,凝聚着战士,吸引着官兵同心同德地为中队建设争光添彩。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荣誉室展示的物品。
在中队荣誉室,展示的一把简陋的饭勺、一柄锈迹斑斑的钢叉将老兵带回了军旅生活,当年他们入伍时就知道,这是先辈们用血汗创造的荣誉:
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的战场上,为了让前方官兵和支前群众有饭吃,8名战士脚穿草鞋,步行90余公里,携带600斤粮食,沿途一勺一勺分给群众,而他们却舍不得吃一口,只是靠喝水充饥,演绎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佳话。
1971年8月15日,目标单位西侧围墙因连日暴雨开裂坍塌,形成宽2米的缺口,为了防止监犯脱逃,中队主官带领官兵“一柄钢叉守监墙”,肩并着肩用身体筑成人墙,连续盯守7天7夜,这期间监犯多次企图脱逃,但始终没有越过围墙半步。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荣誉室挂满了奖状。
荣誉室里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奖状,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刻印在每位官兵心里,成为中队建设发展的精神之源,并持续从光荣传统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中队连续59年保持先进,连续25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4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021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四铁”先进单位。
难忘军旅,官兵团结
老兵们回顾了难忘的军旅生涯。
惠兴富1977年入伍来到凌海,1980年退役。他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闭塞、通讯落后,中队干部每年休假,都要挨个到家庭困难战士家中探望,向家长汇报战士的情况。归队后,又第一时间跟战士介绍家庭近况及亲人嘱托,带回亲情、送上温暖。
在部队服役3年后,惠兴富退伍返乡,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他说,我是凌海中队出去的兵,走到哪里,都不能给凌海中队抹黑。
2007年7月,惠兴富给中队写了一封感谢信,他在信中讲,党组织关心每一个战士,革命的大学校充满着阳光,帮助他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人学吃苦,官兵互爱像兄弟一样,有了困难人人向前,有了成绩互相谦让……他做梦都想再回中队看一眼。而今,这封信也陈列在荣誉室,让后来者感受浓浓的战友情。
惠兴富写给凌海中队的一封感谢信。
2023年11月,惠兴富再次回到中队并执意在班排宿舍住一晚,重温当年的兵味。这正印证了凌海中队官兵常念的那句话,“进了凌海门、就是凌海人,几年凌海人、一生凌海魂”。
中队欢迎退伍老战士惠兴富回“家”。
苑贵常回忆起中队的往事。建队几十年来,无论是住在老营房,还是新营区,中队的下水道从来没有堵塞过,中队的图书无需提醒归还,却从未丢过一本……点点滴滴,折射着凌海中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认知底线与行事风格。
王禹回忆,在部队时最难忘的是送别老兵时,每一个人都特别舍不得离开中队。有一年,一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在岗最后一天,用手细心地掰开猪食,别的战士看到后,打趣道,都要退伍了,还舍不得这几头猪啊?他说,我要走了,把猪喂饱了,给后来的战友们改善改善伙食。
类似这样的小事,在老兵们的回忆中比比皆是,平平淡淡的故事,凝结着四个字:官兵团结。
2023年12月退伍战士肖康。
老兵的回忆,也引起了一级上士肖康的共鸣,他在中队服役16个年头,即将脱下军装,离开中队,心中满是不舍。
肖康说,珍惜“家”的荣誉,才能更好续写“家”的光荣历史,荣誉在官兵心目中比生命还要珍贵。2019年标兵中队考核,中队仅留下炊事班长张伟一人,一不留神,菜刀切到了手上,为了让战友们能按时开饭,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投入忙碌的“战斗”中。“我看到张伟时,他的一只手用塑料袋包着,血都浸红了,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问,‘班长,中队考核成绩怎么样?对不起,我影响了考核,如果不切到手,饭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听了很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考核成绩优秀,你也立了大功。我立马带他到医务室包扎伤口。”
忠诚守护的地方
光阴荏苒,老兵重回梦里军营,中队已经大变样。
走进中队大门,一眼就能看到一棵醒目的大树,在粗壮的主根上长着三条结实的树干,互为依托、相互扶持,官兵为它取名“三互树”,象征着互学互帮互教,表达了大家扎根军营、同根同心、共同成长的美好祝愿。
从中队到训练场原本是一条低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官兵自己动手把路铺平,用鹅卵石摆成“团结连”三个字,“团结路”也慢慢在中队叫响。现如今,“忠诚石”“三互树”“团结路”“奋进廊”串点成线、融为一体,已成为中队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每一次新兵入伍、老兵退役,都会浇灌“三互树”,铭记传统,不忘初心,让“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互树(左)与团结路。
在中队三楼的书香军营、学习室,除了有各种学习书籍,还有军营唱吧、文体活动室等。这是2021年底,武警部队“万里边疆数字文化进军营”走进中队,每名官兵都争当“绘梦师”,勾勒出了心中的“梦之家”,战士们群策群力设计建设,这里现在是官兵学习知识、强健体魄、放松身心的“快乐家园”。
战士们在学习室分享读书心得。
战士们在文体娱乐室打台球。
在文体活动室的墙上,挂着一个舵手造型的时钟,也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新疆籍哈萨克族战士斯兰别克有一天突然显得心事重重,向班长借钱又不愿说出原因,中队干部通过与家人联系,才了解到其父亲生病住院,家里正四处筹钱,中队第一时间为他申请特困补助、组织集体捐款,他含着泪说:“大家就是我的亲人,像阿爸阿妈一样温暖”。就是这名新疆小伙,在退役后特意买了一个舵手造型的时钟寄给中队,并说:“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中队帮我找准了方向,中队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舵手”。
斯兰别克赠送的挂钟,挂在凌海中队文体活动室。
近年来,凌海中队没有在过去的荣誉簿上睡大觉,而是踔厉奋发再创辉煌。
团结出战斗力,有了“官兵团结”这个传家宝,极大激发了官兵练兵备战的战斗热情和勠力同心的集体荣誉感,不仅在比武场勇争第一,还在实战中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圆满完成了抚顺清原抗洪、世界园林博览会警卫安保等大项任务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常性执勤任务,近年来在支队军体运动会和群众性练兵比武中,中队夺得集体成绩第一名,1人取得全支队总评第一,3人成为支队单科目纪录保持者,先后荣立班集体三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1次。
军事比武中摘金夺银。
战士们在训练中。
看到中队天翻地覆的变化,听着中队长张晨介绍了这些年中队取得的新成就,老兵们感慨万千。
在中队荣誉室,除了无数的奖状、锦旗,还排放着一排排的编号牌。凌海中队政治指导员李凯说,这些也是中队的“传家宝”。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让“流水的兵”留下印记,2018年编制体制调整后,中队给每名官兵分配一个专属编号牌,正面镶嵌个人照片和基本信息,背面记录在中队的故事和取得的荣誉。
中队为战士授予专属编号牌。
老兵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编号牌,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编号牌虽小,代表的是凌海中队会永远记住每一位“家人”的贡献和付出,“家人”们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出发的原点,找到忠诚守护的地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