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群学生演员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的舞台剧《杨士莪》在启航剧场首演。近千名观众跟随剧情,重温了杨士莪为中国水声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当老一辈科学家与青年学子在舞台上相遇,哈军工精神的火种在这一刻完成了接续传承——在一穷二白中开拓,在筚路蓝缕中跋涉,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
提起杨士莪,就不得不提起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水声事业。通过空气、光和声音让人感受到周边世界。在水里,尤其是深不可测的深海,光传不远,声音却能“跑”得远。水声工程学科就是研究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学科。“下五洋捉鳖”,这一人类探索深海奥秘的梦想,必须要依托水声工程学科来实现。
作为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习惯称杨士莪为“一站到底”院士,因为他于耄耋之年仍坚持站着为学生授课。
2024年3月19日,这位一辈子为国“听海”的先生溘然长逝。“但他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故事永远在师生中传颂。我们选择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复现先生的故事,一部舞台剧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哈军工精神高度融合,让学生了解校史、走近楷模、坚定信仰。”舞台剧《杨士莪》制片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吕开东介绍。
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生焦文博是该剧总导演。早在2015年,焦文博在读本科时便开始接触话剧。2023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时,他曾参与制作以杨士莪的故事为背景的情景短剧《听海扬帆》。
“那次演出虽然感人,但15分钟难以完全展现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焦文博说,从那时起,他就希望能有机会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将杨士莪的故事搬上舞台。他与创作团队多方面搜集有关杨士莪的素材,明确创作方向。经反复讨论,团队确定该剧以杨士莪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他的贡献。
创作方向敲定后,演职团队开始组建。从酝酿剧本、改编舞台剧,到演员招募、选拔剧务,在校学生都是主力。90余名演职人员来自全校13个学院,本硕博不同年级都有。
“让大学生演‘大先生’,让他们走入杨士莪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不仅是宝贵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吕开东说。
青年杨士莪扮演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王荣,给导演组留下深刻印象。焦文博回忆,王荣青春洋溢、斗志昂扬的劲头和形象像极了影视剧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的状态。“他跟青年杨院士有着共同的爱好,骑自行车和拍照。我们当时就觉得他是‘天选青年杨士莪’。”焦文博说。
随着青年杨士莪、杨士莪的妻子谢爱梅、杨士莪的朋友魏春风、苏联专家彼得罗夫等主要角色的演员一一敲定,老年杨士莪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扮演者。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焦文博主动提出试镜,“我对这部剧有情怀,一直想展现老先生的风采。”当他身穿背带裤、戴着圆形框眼镜出现在舞台上试演时,大家一致认为,焦文博是最佳人选,“就像老先生站在台上一样”。
他查阅大量资料,模仿老年杨士莪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甚至比对视频,剃掉了头发,“戴假头套无法真实还原先生的形象,这是对先生的不尊重”。
人物外在形象容易模仿,但内心世界却很难揣摩。为了走进角色,焦文博反复翻看《杨士莪传》,走进水声实验室采访杨士莪的学生和同事。“我们了解了先生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了。”他说。
在对角色的反复揣摩中,所有参与该剧创作的学生演员都收获了不少感悟。杨士莪妻子谢爱梅的扮演者、船舶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古梦瑶对哈军工精神有了新认知。“我原先单纯地认为哈军工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概念。但在我全面了解了杨院士的事迹后,发现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求真务实、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践行的方针。”她说。
焦文博觉得,哈军工精神并不遥远。“我曾经认为,哈军工精神应该是比我级别更高的人去践行,比如教授或军官。但当我演完这部剧,我发现,杨院士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从哈军工精神中收获成长。”
除了对哈军工精神有了新的理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们对杨士莪本人也有了新认识。该校新生喻鹏铨来自湖北,高中时,他就知道杨士莪,“写议论文,老师让我们积累人物素材,其中就有杨院士。”
当时,喻鹏铨觉得,自己和杨士莪距离太远,“身边接触不到这样的人,感觉他高高在上”。看了舞台剧,喻鹏铨的想法变了,“杨院士也会开玩笑,还给晕船的年轻科研人员起外号,叫‘晕委会主任’。还有一个场景是杨院士在公园里和朋友下棋谈心,感觉非常贴近生活。”
“杨院士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年轻时也会疲惫、急躁,这让我觉得很真实,不是遥不可及的感觉。”该校新生魏一诺告诉记者。
在这一点上,焦文博也深有体会。大学本科时,他也曾因找不到目标和方向而焦虑、纠结,“不知道是读研还是直接工作”。正当他思考“人生接下来往哪里走”时,他的本科导师身体力行给出了建议。导师已60多岁,常常爬楼梯到7楼实验室,急着看试验数据、记录数据。焦文博认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杨士莪和他的本科导师都让他明白:有人生目标,就能克服当下的精神困境。【责任编辑:王素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