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21:21:00 来源:戏说三国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懿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是对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件事不但使朱元璋深受打击,而且深深的影响了后来他对国家大事的安排。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朱标死得突然,让朱元璋晚年的布置落空,只能重新选择和培养继承人。为了确保明朝皇位的顺利传承,朱元璋才大杀功臣,为皇太孙朱允炆重新构建执政班子。这种说法虽然还存在争议,但其中因朱标之死而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原因之一。因此朱标之死也成为明朝初年的重要疑案,历史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史书上记载朱标去世前后的历史文献很多,现代历史书中一半都以《明史》为准。《明史》说朱标在巡视陕西回到南京后感染了风寒,然后病一直没有起色,几个月后突然去世。可是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让后来者不得不怀疑其中有作伪的成分。这一方面是因为风寒并非大病,却拖了数月之久,而朱标又正值壮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其他史料中,却有很多与此不同的说法,让《明史》笼统的记载站不住脚。于是后世学者们总结推测出了好几种朱标的真实死因,从各方面进行论证,想要揭开历史的真相。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关于朱标死因的假说之一,是被弟弟秦王朱樉暗算杀害。这种说法是基于朱标在巡视陕西后死亡的历史事件,认为他在巡视陕西期间被朱樉暗害,所以回到南京不久便英年早逝。朱樉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封为秦王,封地就在陕西。朱元璋派朱标巡视陕西,其一是为了检查陕西的地方治理和边境防御,其二是为了考察西安是否能作为迁都之地。很多人认为陕西作为朱樉的封地,朱标此行也有监督的意思,很可能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朱樉选择暗算朱标,以掩盖幕后的阴谋。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之所以有人这么推测,是因为朱樉在陕西并不老实,犯下很多惹怒朱元璋的错误。比如朱元璋称帝后,考虑到元末农民战争中国家受到很大的破坏,各地百姓民不聊生,便要求地方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然而朱樉在陕西却不听话,坚持大兴土木,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以至于耗财费力。而且朱樉个人生活荒淫无度,常常折磨、虐待、残杀宫人,很多过失都被上报给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他非常不满,多次下诏斥责和怒骂。所以有人认为,朱标前往陕西巡视,也有代理朱元璋管教朱樉的意思,逼得朱樉用暗杀来反抗。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完全是主观臆测的产物。朱樉的确在陕西胡作非为,也让朱元璋非常不满,但他并没有机会暗算朱标。实际上朱标前往前往陕西巡视之前,朱元璋已经把朱樉召回了南京问罪。而朱标从陕西返回后,还主动劝解朱元璋,缓和了朱元璋和朱樉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朱标的说情,朱元璋才免于问罪朱樉,让他返回了西安。按这个事实来看,朱标前往陕西时,朱樉在南京待罪,根本不可能有作案时间。即便能暗杀朱标,对朱樉而言也没有任何好处。朱元璋不可能让一个待罪的秦王,来继承明朝皇太子的位置。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第二种说法比较奇葩,说朱标是被左都御史詹徽逼得投河,救上来后感染风寒,不久便去世了。这种说法与《明史》中风寒致死的原因相似,但感染风寒的途径不同。《明史》中认为是朱标巡视陕西返回途中感染,而这种说法则认为是投河感染。由于朱标从返回南京到去世有好几个月时间,所以《明史》的说法被人怀疑。而这种投河感染风寒的说法则是来自于明朝中期名臣王鏊的《王文恪公笔记》,被认为史料价值极高,所以被很多学者采纳。可是仔细分析来看,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之所以王鏊的笔记被后世学者们采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明朝中后期影响力较大。相对于清朝人修订的,大量夹带私货的《明史》,学者们认为明朝名臣的说法更加权威。而王鏊本人可以说是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少有的四朝元老,是明中期享誉士林的名人之一。他自小被称为神童,在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中进士当官,经历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于嘉靖三年去世,在当时的声望极高。明世宗朱厚熜下旨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阳明称赞其为“完人”,唐伯虎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由于有着这么大的名声背书,所以朱标被詹徽逼死的说法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可仔细推敲,詹徽其实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而朱元璋也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根据王鏊的说法,是因为朱标处理政务时于詹徽发生了冲突,闹到了朱元璋面前。当时朱标和詹徽共同审问一个囚犯,朱标宅心仁厚,要求对囚犯从宽处理。而詹徽是酷吏,想要对囚犯从严从重处罚。朱元璋支持了詹徽的做法,让朱标非常不满,于是父子俩大吵了一架。朱元璋大怒说,“俟汝有天下为之!”朱标听了惊惧万分,选择投河自尽,被救起后一病不起。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首先这个说法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朱元璋不可能处死朱标。实际上从洪武十年开始,朱标就已经代理朱元璋处理政务了,完全是宰相加半个皇帝的职务。在十几年的时间中,朱标于朱元璋发生冲突不止一两次,多次都是马皇后出面说合,父子俩事后也没当回事。比如在朱元璋的孙贵妃葬礼上,朱标就拒绝执行不合礼法的葬礼,气得朱元璋拔出了宝剑。最后虽然朱标向父亲道歉,但孙贵妃的葬礼还是换成了次一级的亲王主持。这主要是父子俩的执政理念背离,而朱标更注重仁厚和礼法,才产生了矛盾冲突。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尽管如此,朱元璋在对明朝继承人的布置上仍旧完全围绕朱标展开,从来没有换太子的说法传出。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重用的都是朱标关系密切的大臣和将领,就连选定都城这种大事都让朱标亲自预定。由此可见朱元璋从来没有怀疑过朱标,更不会因为詹徽的一面之词就逼得朱标跳河。实际上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损失最大,也是最为悲痛的。他一生的心血成空,对明朝的布置反而成了危及皇太孙的大患,所以才开始用各种方法削除朝廷勋贵的势力,确保朱允炆能顺利登基即位。因此詹徽是不可能左右朱元璋的决策,更不要说逼死太子了。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而且以朱元璋的性格,真要发生了这种事情,必然迁怒于詹徽,怎么可能让他活到蓝玉案爆发?从詹徽被牵涉入蓝玉案被杀来看,他与蓝玉走得是比较近的。而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是朱标在军队中的代言人。由此可见詹徽和朱标不应该具有利益上的冲突,很可能是同一阵营的。所以王鏊的说法中,朱允炆为父报仇,在蓝玉案中处死詹徽也是不太成立的。如果詹徽与朱标对立,他根本没法与蓝玉交往,更不可能涉及蓝玉案。他不涉及蓝玉案,那朱元璋在蓝玉案中的处置就说不通了。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相对于前面两种说法,《明史》中说朱标死于风寒的的死因还稍微符合些情理一些。《明史》的主要问题在两点,其一是风寒之症拖得太长,其二是《明史》的作者张廷玉喜欢夹带私货。朱标得了风寒从陕西返回开始,到在南京去世,前后将近半年时间。这期间病情反复,朱标还在坚持处理政务。

他不但劝说朱元璋从轻发落秦王朱樉,还对陕西之行的后续做了布置,甚至策划了将明朝首都迁往西安的草案。从这点看,风寒是不太影响朱标的正常生活的,日常政务也没有耽搁。而风寒又是常见病,传说中不吃药七天好的病,所以学者们认为正值壮年的朱标不会死于这种病。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主修的是乾隆时候的宰相张廷玉。张廷玉修史在很多方面为了迎合清朝的利益,篡改了不少地方,很多地方也说得模棱两可,这让他在史学界的评价不高。很多历史学者不认可《明史》,便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再加上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自己登基称帝的合法性,也干过篡改史书的事情,所以这段来自于明朝官方的历史被认为可信度不高。可是在上述两个阴谋论都无法立足的情况下,病死结论应该是唯一的方向了。而朱标作为太子,也没有太多涉及生命危险的地方,其他死亡原因根本不可考虑。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在查阅明朝历史文献时发现,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私人编撰的《国榷》中记载了这么个事情,很可能涉及到朱标的真实死因。这里面记载,在朱标出巡陕西之前发生或背疮恶疾,一度出现生命垂危。原文是,“庚午夏六月,懿文背痈痛甚,号呼不绝口,含泪抚摩,日夕不暂离,闻号呼惶惶若不生,亲吮吸之,逾旬而愈。”从这个描述看,朱标的背疮还是非常严重的,疼痛的喊声甚至惊动了朱元璋。朱允炆亲自给父亲吮吸浓疮,使父亲恶疾痊愈,因而得到了朱元璋的看重。但如果从医学角度进行推测,朱标会不会是死于这个病呢?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背疮是细菌感染的病症,在抗生素出现前是很难治疗的,最难的是彻底治愈。中国古代治疗背疮多是用中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靠人的免疫系统消灭细菌。这种治疗容易出现看似治愈,实际上仍旧有病菌潜伏的情况。历史上死于背疮的名人很多,比如范增、宗泽等等名人都死于此。传说中徐达也死于背疮,但从文献记录来看根本不是。所以背疮被认为是恶疾,被认为“脓成则十死而一生”的绝症。所以中医治疗背疮,不仅要求吃药,甚至还会动手术,而且痊愈后还要长期治疗,避免背疮复发,危及生命。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朱标背疮十余日便治愈了,这在古代是几乎不可能的,很可能是表面上治愈,其实病灶还有潜伏。他没有留在南京坚持治疗,而是千里迢迢地去陕西执行公务,这就给背疮复发创造了条件。而且朱标在工作上与朱元璋类似,都是工作狂,忙起来不要命。关键是他还没有朱元璋的好身体,从小体质就不太好。

如此一来,背疮复发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也许路上感染风寒是诱因,本质上还是背疮复发。但两个病都会出现头疼发热和全身疼痛的症状,史官记载是分不清楚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朱标的死因可能是感染风寒诱使背疮复发,再加上他高强度工作,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英年早逝。

关于朱标死因的几种说法,哪种最接近真相?

由于靖难之役造成了历史文献缺失,再加上朱棣本人很想淡化这段历史,所以对于朱标之死没有彻底的深究,明朝官方史书上的资料就非常有限。但是古人向来有私人写史书的传统,而稗官野史、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中也有类似的内容。综合这些资料的信息,从中进行推敲,可以得到无限接近于历史原貌的真相。综上所述,朱标之死还是因过度疲劳而造成的旧病复发,而不是什么阴谋论的说法。这种死法其实古代和现代都比较普遍,比如诸葛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首辅张居正竟死于纵欲过度?真相令人惊愕
...,张居正就与世长辞了。这种说法听起来就不靠谱,就像朱元璋用烧鹅害死徐害一样。在小编看来,第三种是无稽之谈,张居正真正的死因,应该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体,张居正身居要职,做事
2023-01-18 10:28:00
朱标之死改变了明朝历史走向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精心培养了30多年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年仅38岁。可以说,朱标的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朱标去世之后,坚持立嫡立长得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
2023-09-09 18:40:00
徐达之死:历史谜团与民间传说的交织
...达是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首。他与朱元璋自小便是好友,两人一同成长。他天生刚毅,身材高大,从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当朱元璋投身于郭子兴部时,徐达也一同加入,
2024-01-19 20:00:00
38岁的朱标猝死之谜揭开,专家:是被朱元璋气死的
...明朝末期气数已尽,无论是谁做皇帝,都无法挽回明朝。朱元璋给后代定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训诫,这一点他的后代一直铭记在心。说起明朝,就不得不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
2023-05-10 17:54:00
揭秘方孝孺之死:真相背后的争议
...攻占南京城,大量建文帝时期的臣子遭到杀害,其中包括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三位亲信: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在这场动荡时期,方孝孺的死因有多种说法,而这些说法的出处意味着不同的用
2024-05-08 21:42:00
揭秘胡惟庸的真正死因
由于朱元璋杀伐过重,后世尤其是满人在编撰明史时对他多有抹黑行为,一些残忍刑罚也都扣在了朱元璋身上,这是不客观的。胡惟庸的结局,即便在满人编纂的正史中也明确写着“伏诛”二字,可见其
2023-04-28 11:19:00
清朝对明史的篡改:朱以海的死因及历史真相
...以说是篡位得来的。历史上得国最正的朝代就是明朝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将元末的入侵者打了出去。不过明朝存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就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清朝有没有篡改《明史》?众
2023-11-15 14:24:00
刘伯温:军事家、政治家,一代文豪的传奇人生
...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作为这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做成了九五之尊。在朱元璋走向人生巅峰的过程中身边也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他献言献策,而在这些从龙之臣中最为
2024-04-15 06:09:00
方孝儒的命运:明朝初年文人波折的命运与疑团
朱元璋创建了明朝,尽管他出身底层,但对封建礼教仍有深刻关怀。即便儿子去世,他选择让孙子继位。然而,这个决定在其他儿子中引起了反感。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三年后取得胜利,进入南京,并让
2024-02-06 19: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