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陆英杰 通讯员 周敏洁
在浙江华帅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小个子”正穿梭于机器之间,察看仪表数据,检查注塑机的运行状态……
他总是面带微笑,与人交流时显得有些腼腆。如果不是别人介绍,很难想象眼前的他,就是该公司浇注车间技术厂长吴细南。
在过去的26年里,吴细南一直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深耕细作,从一名高中毕业的普通工人慢慢成长为一名材料工程师、有机合成高级技师。“没有在这个行业里耕耘二三十年,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吴细南对记者坦言。
而他的成长,正是源于对工艺的精湛掌握和对行业的热爱与坚持。
一次侥幸:
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
1998年高中毕业以后,吴细南到广东一家新材料工厂工作,注塑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份与塑料打交道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6年。
“刚毕业那会儿,进厂还是挺激动的,工作起来也挺带劲,但是时间长了,日复一日重复性工作让我产生急躁心理。”吴细南回忆,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他有时候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在他当时看来,工作干来干去都一个样,没什么难的,心里难免有点松懈。
但是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这份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丝毫马虎不得。
因注塑机必须连续生产的特殊性,工厂中午是不设休息时间的,午饭后必须及时回到工位生产,以免原料在机器里面加温时间过长,从而使材料性能发生改变,影响产品质量。“当时年轻,由于每天重复工作,觉得溜个10分钟出去转转没啥问题。”吴细南回忆道,但就因为自己的大意,导致产品出现了批量质量问题。
“为此我挨了师傅一顿训。”吴细南说,本想把产出的废品藏好瞒天过海的他,终归没能瞒得了车间主管的眼睛。“本来嘛,没有及时回到工位进行生产就是自己的问题,出了问题后又耍小聪明,被训是必然的。”吴细南反思。
这次“风波”后,吴细南收起了以往那种松懈的工作态度,更加投入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吴细南说,如今在他眼里,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创造价值,超越自我。
582次试验:
终成“中国制造”圆梦人
2015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开始建设。实验站建于地下700米,中微子探测器就安装其中。由于该核心部件要在水中工作,且高强度运行下容易爆裂,需要加装一个透光度等相关物理性能极佳的保护罩。当年,研究所就面向全球进行招标,探寻符合要求的产品。
2018年,凭借“华帅特有机玻璃保护罩”的研发思路和技术路径,华帅特成功竞标。然而中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时交给华帅特的只有一张图纸,上面仅仅写着相关数据和采购数量。
“这种保护罩,对透光率、厚度、拉伸强度要求都达到了极限,一般来说,如果要满足其中一项,另一项就无法满足,三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前期,国内外花了近8年时间研发该保护罩,都达不到理想状态。”吴细南告诉记者,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极致的透光率。由于最终成型的有机玻璃保护罩与采用的原材料透光率都要求为91%,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模具注塑的过程中,不能对材料的透光率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为此,华帅特成立了项目研发小组,吴细南也成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带领研发人员将原有车间改造成无尘车间,反复改进生产工艺。
“我们的有机玻璃罩重量为5300克,一般情况下,生产需要使用8000克的原材料,但在注塑机的压力下,会出现残余料过多,从而导致材料的过度降解问题。我们经过很多次试验,利用不对称技术,最终将8000克原材料降低至了6000克。”吴细南说。
然而等到注塑完成后,新问题却随之而来:注塑模具的浇口部分总是出现一丝一丝的塑料纹路,又称“雨丝纹”。一般而言,存在雨丝纹的塑料产品即为不合格产品。于是,吴细南在现场一遍又一遍观看注塑的过程,翻阅了大量书籍,主持引进了先进的热流刀片切割技术,依靠加温刀片的方式避免“雨丝纹”的产生。
苦心人,天不负。在多达582次试验后,2020年,华帅特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产品验收,并顺利实现了量产。
该产品透光率达到91.2%,同时,防护罩的厚度只有11毫米,但是拉伸强度达到69兆帕,通俗地讲就是10个成年人压在一个锅盖大小的罩子上。
不断学习:
完成全流程自动化改造
2017年,华帅特年产1.5万吨城市轨道交通PMMA隔音屏障专用板技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哪里有困难,吴细南就往哪里钻,不能空下来的他主动请缨参与新项目的建设。
该项目大量投入智能化设备应用,对于吴细南来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普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他信手拈来,但是对于自动化,他从未接触过,接下来该怎么办,怎么来配合公司完成两化融合的引入,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那段时间,吴细南每天都蹲在车间现场与设备安装单位,与专家沟通改进方案。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吴细南就在哪里动脑筋。从规划到安装、从设备到软件、从工艺到流程管理,都有他的身影。
“打造智能化车间,必须重新规划设备布局,实行专线化生产。”结合26年来的工作经历,吴细南起草了一份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建议。
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吴细南制作的车间布局图成功出炉。他梳理了亚克力板材生产的1965个关键工艺节点并融入DCS,全自动生产线一字排开,每道工序都标有人员配备情况、生产效率等数据。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方案很快通过,使华帅特从人工生产迈向自动化生产的新阶段。“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完成后,我们公司的人均产值提高了近一倍。”吴细南欣慰地介绍。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就是要扎根一个行业,一丝不苟,执着追求,去研发、升级,当然也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一步步去总结,最终会获得成功。”吴细南说。
【人物名片】
吴细南
现任浙江华帅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浇注车间技术厂长,深耕高分子材料领域工艺开发26年,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参与研发的“城市高架隔音屏障用浅湖蓝耐冲击型PMMA复合浇注板”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2020年被评为海盐县劳动模范,2022年获评“嘉兴良匠”,以他为核心的大师工作室被授予“海盐技能大师工作室”“嘉兴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