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两周年特别报道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我国拥有一支近1900万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体量大、差异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特别是受限于经费、投入成本等因素,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教师的参训机会仍然有限,这是我国的国情和难点。如何快速推动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均衡化发展,以满足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上线,为教师研修提供了新资源、新环境、新评价等立体化支持服务,推动了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为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如何进一步由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由常态化学习走向常态化应用,是下一阶段我国教师基于国家平台开展研修的重点实践方向。
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为例,国家平台教师研修存在共性需求与差异性需求。
从共性需求层面来看,总体分析,教师主要有两大类研修需求。第一类是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包括专业发展和交流互动两个方面,如“问题解决”“学科内容”“专家指导”“互动交流”“教学观摩”等。第二类是对系统环境的需求,包括机制需求、机会需求、功能需求3个方面,如“学时认定”“时间安排”“线上线下结合”“平台操作”“视频时长”等。除此之外,基于国家平台的教师研修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是东中西部教师和城乡教师的共同期望。
从差异性需求层面来看,东中西部教师和城乡教师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城市教师更倾向于交流需求和功能需求。他们身处教育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更期望得到专家指导和高质量的交流互动机会,以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获得更便利、更高质量的互动学习体验。中西部地区与农村教师则更倾向于专业需求和机会需求:从内容上,他们期望国家平台能够为乡村教育难点问题提供直接的策略,如获得指导学困生、辅导留守儿童的具体方法等;从形式上,他们期待紧贴乡村实际情境的案例和专家指导。
从教师需求的发展变化看,经过国家平台资源的几轮迭代和优化改进,教师研修的需求也在发展变化。一方面,教师们初期的诉求特别是对平台功能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研修的常态化开展,教师们也陆续产生更高的期待和新需求,如更灵活的研修机制、更个性化的内容等。
下一阶段,各地各校要进一步以教师为本、以应用为王,帮助教师更充分更有效地应用国家平台的资源,服务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助力教师探索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成长路径。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研修资源的常态化应用。研修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行动。教师不仅要在研修中学习和利用国家平台优质资源,更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和专业发展中,落地到行动中。
二是探索线上线下新模式支持常态化应用。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师发展新模式,如围绕教学研修专题开展线下的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线上的虚拟教研室和名师对话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指导,帮助教师形成常态化应用的意识,并为教师提供方法支持。
三是强化区域众筹的资源建设机制。各省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关键枢纽作用。在国家平台统筹建设核心模块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市响应国家平台教师研修的总体原则与思路,依托区域教育发展特色,自主开发或调整适应本地教育需求的资源和课程,并与各省市级的研修学分要求挂钩。如此,既能解决差异化需求,又能促进全国教师研修与区域研修的协同,避免教师各级培训“撞车”。
四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教师的资源和应用要“往下落”。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师发展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国家平台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加贴近西部和农村一线教学实践、针对难点痛点的研修资源和指导,强化问题导向,引入对农村教育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专家,为教师提供更符合其境域特征的支持服务。
五是东部地区和城市教师的资源和应用要“往上升”。东部和城市地区教师发展机构要以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为龙头,为教师提供更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专家引领,引领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
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数据赋能。教师数字素养可能是影响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依托国家平台开展研修有助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常态化应用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常态化应用也有助于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因此应鼓励教师在常态化应用过程中,形成常态化应用与教师数字素养之间相互支撑、彼此成就的双螺旋结构。
(作者冯晓英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春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8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