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26年前的一次邂逅
■刘颖红
70岁生日,无论如何都是令人高兴和值得庆贺的事情,何况是荣光和倜傥的《西安日报》呢!
26年前,一个落雪的季节。我正在古城东郊二楼的一间教室给学生上课。风挤进门缝,冷飕飕的!
“刘老师,电话!”一阵隐约而急促的声音飘进窗户。在确认是传达室的杨师傅叫我之后,没有怠慢,飞奔下楼,冲向百米开外的校门口。
那时,参加工作不久,还没来得及向亲朋故交透漏过学校的电话。正常情况下,上课期间,老师也是不允许接听电话的。
这些不定之规,年长又有责任心的杨师傅是心中有数的:如果来电没啥紧要或特殊事情,又正值老师上课,杨师傅就会委婉处理,让对方伺机再打。
显然,我的这个来电很特别,是杨师傅经过精心甄别过的!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慨叹:假如杨师傅是一个不负责任或者古板之人,他一看我正在上课,可以随便向电话那端撂一句“正在上课”,我极有可能与《西安日报》失之交臂。
在风一般奔向传达室的百米路途当中,我脑海中时不时发出疑问:“到底是谁来的电话呢”?如同初来乍到这被庄稼地围拢着的学校时,对未来和人生的不懈追问!
“你是刘颖红吧?我是《西安日报》的!”
当话筒那端传来沉静又不失热情的男中音时,我似乎懵了半秒钟,瞬间又回过神来:哦,不久前曾向“西岳”副刊的责编“丹舟”老师寄过一份稿件。脑子在紧张又飞速地旋转着!
“你好,丹舟老师。”谦恭之情溢于言表!话匣子慢慢打开,紧张感瞬间缓解了许多。电话中,丹舟老师耐心地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和毕业学校。
当他得知我的毕业学校时,似乎来了精神。又追问我学校图书馆馆长是谁?当我说出馆长名字时,他说那是他的大学同学!这时,我才知道,丹舟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因在校时,我时常出没于宿舍楼对面的图书馆,所以注意到了图书馆馆长的名字,就脱口而出了,所以也没造成尴尬。后来我猜想,应该是丹舟老师通过询问稿件以外的话题对我这个“自由来稿”进行核实,以确保稿件的独家和原创性。编辑的严谨负责可见一斑。
直到26年后,我在头条上读到一篇《丹舟:忆陈忠实几件事》的忆旧文章,叙述素朴、自然,如话家常;方知他与陈忠实年龄相仿!
很快,就在那次通话后一周左右,我在学校阅报栏看到了已成铅字的我的2400字的处女作,亮相于“西岳”副刊。同版面的另两篇文章,一篇是名家张敏的,另一篇是报告文学《为了中国的“哈佛”》。
我看着报纸,心儿怦怦地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篇倾注了真情实感的散文处女作,曾经辗转多家报刊,无人待见。能在公信、权威的西安市委机关报《西安日报》精彩亮相,犹如失散多年的兄弟找到了组织,扬帆远航的舟船找到避风的港湾一样,踏实而自豪。
那时,由于学校每个班级都订有《西安日报》,加之初来乍到的我的文章在“西岳”发表,一时“洛阳纸贵”,几乎各办公室都在看《西安日报》。另一个班的学生还告诉我,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专门阅读《西安日报》,学习我的那篇文章。
我还记得,报社给我寄来的那篇文章稿费是72元,我给自己买了一件下绿上白的休闲夹克衫,神采焕发。
自此以后,《西安日报》,特别是它的“西岳”副刊,像巍巍华山一样,成为我精神的高地和指路明灯,引领我向上,照耀我前行。
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总是被身边的人事感动着,有抒写的冲动。
从那时起,我感觉周边的人主动和我打起了招呼,学校新来的校长破天荒地踏进了我们的单身宿舍,请教我这个寂寂“小字辈”。
从那以后,爱情也向我款款走来。我离开了三尺讲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
可以说,《西安日报》是我灵魂的栖息地,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对它,我有无限的亲近感;对它,我总是高看一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