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冯志亮,字启玄(一字德恭),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品牌推广人、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在2008年提出了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家史编写实务》《传记写作实例分析》《家谱年谱编修实录》《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书籍,并创作《中华家谱》三百八十部,《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温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四位,在广东、江西两地分布最多。当今温姓人职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有217万。
得姓始祖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东周时期外交家,军事家。温姓起源于温县无可争议,但是温氏始祖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古温国肇立者温平外,还有因周朝时温地曾归晋国而说晋国开国者唐叔虞是温姓始祖。但最被认可的说法是将晋国封温邑的三位大夫之一的郤昭子郤至说成是温氏始祖,因为郤昭子虽然是封温最晚且时间最短的一位大夫,但只因史书上有称其温季之说,故多认为其为温氏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温的本义是河名和地名,古温水在今贵州遵义东面,即今天的洪江;古温地,因温泉而得名,在今河南温县。据《温县县志》,在夏朝初已经有温国,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今县城西五华里,在远村众神庙附近有一眼温泉,昔时口大如盆,水流5公里,泉水常温。清乾隆时,温县西五里源仍存有温泉,乾隆末泉水枯竭。最早居于此处的氏族遂称温氏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温姓主要出自颛项帝和周文王。
第一支源出己姓,为颛顼帝之后裔。夏朝初期,颛顼后裔昆吾氏一支在温建立温国。夏末商人灭温国。商灭夏后,义恢复了温国,为商的属国。周武毛灭商,留在苏岭的昆吾氏后裔苏人归顺周朝,首领苏忿生人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温县,也称温国,子爵。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其后有一支以温为氏、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和温姓的始祖。已姓温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春秋初,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晋国出兵击退狄人,把收复的温地送与周襄王。公元前635年,因晋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乱、护送周王回都城有功,周襄王把温地赐晋国。晋国大夫狐溱、郤至、阳处父三人先后被封于温地,由于卻至、阳处父二人无后代,只有狐溱有子孙,其后以先人的封地名为姓狐溱,是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后代,所以为姬姓。姬姓温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温姓的组成比较复杂,外族血液融入温姓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南北朝时鲜卑族大批进入中原,北魏孝文帝命华北地区的鲜卑等族全部采用汉族姓氏,当时鲜卑族中的叱温、温盆、温狐等氏族都改为温姓。唐朝时西域的康居国人定居中原后有姓温的,宋朝时金国的女真人温迪罕氏族进入中原后集体改为温姓,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族集体改姓温。
广东和广西在唐朝时称岭表,亦称岭南。唐朝彭城长史朱易从在永昌年间受酷吏周兴的诬陷而被杀,其子朱升流放岭表,不许回彭城,彭城即为今江苏徐州,并改姓温今两广地区的温姓中已经混人了朱姓的血液。
明朝永乐年间,非律宾苏禄东王朝拜大明皇帝,不远万里到达北京,归国途中在德州不幸病逝,次子温哈拉和三子安都鲁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永留中国。他们的后代很快接受了汉文化,用中国姓,以两王子的名的首音取温姓和安姓,在山东地区繁衍发展。今山东的温姓多出自这支外来的民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两省。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朝初,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汉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时期,温姓大约有2万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温姓为宋朝时小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广东和福建三省。温姓人口南北各占一半,全国形成了中原、粤闽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河南为温姓第一大省,占温姓总人口的50%。
明朝时期,温姓人门激增,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主要分布于江西、山西,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门的65%;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广东三省。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约占温姓总人口的4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温姓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东南反向移动,初步形成南北温姓分布的格局。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温姓人口已达到217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温姓人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两省,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33.3%;其次分布丁河北、山西、广西、河南、四川、山东、福建,这七省区集中了温姓总人口的33.7%。广东占温姓总人口的24.3%,为温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赣、冀晋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温姓的郡望有平原太原、汲郡,清河等。温姓以三公为其堂号“三公”堂号出于唐朝宰相温彦博。其兄温大雅官拜礼部尚书,爵封黎国公;温彦博位居中书令,爵封虞国公;其弟温大有上进中书侍郎,封为清河郡公。一门三公,扬名天下,故有“三公堂”。
2、宗祠楹联
才谐三子;诗美八叉。
明澈犀然;雅闻鹏举。
三人皆卿相之才;二类号西昆之体。
玉镜台老奴得偶:枢密院学士有声。
3、族规家训
温氏列祖,源远流长。国法家规,紧记心上。
遵纪守法,莫乱朝纲。爱国爱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长幼相帮。礼义廉耻,四维必张。
君子风范,能忍谦让。为官为吏,恶惩善扬。
夫妻平等,祸福共当。兄弟姐妹,互谦互让。
乡邻四党,和谐至上。邻里有事,竭力相帮。
为人处世,自立自强。光明磊落,胸襟坦荡。
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戒赌戒淫,身心健康。
耕读并进,振兴家纲。扶贫帮困,共奔小康。
兴我族门,为祖争光。先祖有灵,佑尔后昌。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温姓族谱123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温姓历代名人56名,占总名人数的0.12%、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四十位。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2%,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一位;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3%,并列排在第一百二十二位。
温姓历代被载人史册的人不胜枚举。
西汉枸顺侯温疥,护羌校尉温序;东晋明帝时中书令温峤;北朝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唐太宗时中书令温彦博,其兄温大雅官拜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弟温大有封清河郡公,其子温庭筠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北宋户部尚书温仲舒:宋、元之际书画家温日观;明朝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清朝内阁中书温睿临,民主革命烈士温生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