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高一学生余同学的爸爸很着急,儿子成绩又不偏科,为什么在选科的时候非要去读首选历史?他一直希望孩子能在高中首选物理,将来找个技术类的稳定工作。对于儿子的选择,余爸爸有点不理解。选科前后,这对父子已经爆发了多次争论。那么,当学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时,到底该听谁的呢?本期《你问我答》特邀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的专职心理老师程琪和家长们交流选科方面的话题。
新高考背景下,选科就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对方向比速度重要多了。处于青春期——急于证明自己长大了、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了——的孩子,和因为关心而亲自下场帮孩子做决定、规避风险的家长,他们因为选科爆发冲突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要做好精准选科,不能只靠老眼光和传统经验,而是要基于生涯规划的视点,做好自我认知、外部认知,以及提供民主的家庭环境。
■ 引导孩子做好自我认知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多进行探索。可以测测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了解一下加德纳的八大智能,或者鼓励孩子广泛地参与学校活动、和老师交流、和同伴互动等,从真实的人际反馈和活动实践中去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优势是与自己其他方面比起来相对突出就可以了,不是要做到比周围所有人都要好才能算作优势。如果有心且有余力,可以有意识地把对自我的探索和未来职业或专业相联系,看能不能把当下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迁移到未来选择上。
比如,一个同学回忆他最引以为豪的愉快经历,是曾经上台演讲得到很多的掌声。那可以继续思考他投入最多积极情绪的部分是哪里,也许能够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兴趣。或者想想有哪些付出和努力帮助他获得成功,也许可以借此探明能力优势。
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在选科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选什么都无所谓、一切交给父母好了。同学们为自己划出了大方向,也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感兴趣的领域。
■ 多实际体验增强外部认知
不可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对专业发展有一定规划的学生,仔细研究好选科组合可以选择的专业比单纯追求高覆盖率更重要。盲目首选物理反而会增加很多同学的学业负担、打消学习积极性,进而不利于高考表现。
不可偏听专业、行业介绍。家长们还可以带领孩子利用网络等资源查询大学专业和相关职业的信息。孩子们普遍会受到亲近的学长学姐、偶像等人物的影响,在个人分享求学经历、工作感悟时,家长可以协助孩子结合他所处的大环境来交叉印证。
比如,这两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网络上就会扎堆出现很多“专业劝退”视频,告诉你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不好,千万别来。要理性看待这些视频,如果都是情绪宣泄的,大可一笑了之;如果真有一些理性分析,也要辨别他说的这些情况是否对自身有借鉴意义。同样的专业,在“双非”学生和“双一流”学生的口中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对“第一志愿”进这个专业的学生和“调剂”进这个专业的学生意义也大不相同。
其实,武汉的学生和家长有不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家长也可以通过带孩子参观大学校园的方式来拓宽认知。
再比如,在一些行业,“二八定律”的效应非常明显,即20%的头部人才分走了行业80%的利润或资源,那么你听到的顶层精英的描述和行业大众的声音往往是南辕北辙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多去实际的工作情境中体验,能找到见习观摩的机会更好。
■ 营造民主的家庭环境
亲子关系的好坏其实是父母长辈最能直接影响孩子的部分。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意义的人生并不在于一时的输赢,所以我们生涯规划的目光可以放长到一生,而不必纠结于某几年。我能理解学生和家长都很害怕把未来发展不好的责任落到自己身上,因此格外强调“选择比努力重要”。但过分担心未来,会让我们不自觉完全倒向了“选择主义”,会认为只要后续发展不好就是当初选择不对带来的后果。更有甚者,在孩子学业遇到困难时,责备孩子“都怪你当初没有听我的,否则就不会变成这样了”。这不仅不能帮孩子克服学业困难,还会增加情绪压力,给孩子沉重的学业负担“添砖加瓦”。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但这种了解很可能是滞后的、片面的。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所受的教育、受到身边同伴的影响、发展出的个人兴趣等,很多是不为父母所了解的,父母不能被“在我眼前的孩子”蒙蔽了“真实孩子”的样子。
其实“选科”也可以看作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一场“演练”,只不过它的试错成本更低。选科后,我们还有两年的时间去探索,用这两年的时间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了解专业和职业信息,遇到困难还能得到学校、家长的引导和支持。总的来说,当我们和孩子的选择有冲突时,可以把自己当作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牌”或“加油站”,引导孩子把握好方向盘。告诉孩子:“没有错的选择,只要你选择了,就可以通过努力把它变成对的选择。”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