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晨的阳光透过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的玻璃窗,洒在走廊的扶手旁——这里没有普通医院的紧张压抑,取而代之的是照护人员轻声的叮嘱、轮椅滑动的平缓声响,以及老人们偶尔传来的笑声。在这片以“守护长者”为核心的空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无数浸润人心的温暖:或许是一份及时送还的遗忘物,或许是一次深夜在线的护理指导,又或许是推着重症家属去检查的那一路陪伴。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事”,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医养服务的温度与重量。两次“顺路”:照护师的贴心,解家属燃眉急
“要是没小刘,我们家老人该多着急啊!”半个月内,老年认知与运动障碍科的家属接待区,先后有两位家属专程赶来,为同一位照护师表达谢意——他叫刘祥宇,是科室里出了名的“细心人”。
第一次温暖,始于一个遗落的手提袋。那天,家属王女士探望老人后,不慎将装有老人日常必需品的手提袋落在房间,直到回家整理用药时才惊觉遗失。“那些东西是老人每天要用的,我们家离院区远,当时真的急得团团转。”王女士后来回忆时,语气里仍带着几分后怕。
此时,刚结束一天照护工作的刘祥宇正在整理房间,一眼就瞥见了墙角的手提袋。他没多想,第一时间跑到护士站查询家属联系方式,拨通电话时还特意放缓了语气:“您别着急,东西我找到了,您家住得远,我下班顺路给您送过去。”挂了电话,刘祥宇顾不上卸下疲惫,拎着手提袋便赶往王女士家中。接过完好无损的物品,王女士连声道谢,刘祥宇只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老人安心就好。”
没承想半个月后,类似的温暖再次上演。李先生探望患者后,将个人物品遗落在休息区,还是刘祥宇最先发现。他立刻上报护士站、联系家属,得知李先生不便来取,又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时间送过去。“本来以为得专门跑一趟,没想到小刘直接送过来了。”拿到失物的李先生格外感动,“他不仅把老人照护得好,还这么热心,我们把老人放这儿,特别放心!”
面对赞扬,刘祥宇总是腼腆地摆手:“照护老人是我的本职,顺手帮家属送个东西,不算什么。老人舒心、家属放心,就是我最想看到的。”这份“顺手”的善意,诠释了照护工作的责任与温度,也让“暖心服务”成为家属间口口相传的佳话。轮椅上的守护:护师的陪伴,暖了家属的心房
在医养中心,关怀不仅限于住院老人,也延伸至他们的家人——许多家属年事已高,他们的急难,同样是医护人员的牵挂。
不久前,老年认知与运动障碍科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79岁的老太太陪着家人来医院,突然因胆囊炎发作疼痛难忍,几乎无法站立。护士长赵芹芹巡查时见状,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先别慌,我马上联系外科医生!”她一边轻声安抚老太太的情绪,一边安排护师杨路推来轮椅,“小杨,你陪着阿姨去做检查,有情况随时跟我沟通。”
从科室到检查室,杨路推着轮椅走得既稳又快,还时不时轻声安慰:“阿姨,您再忍忍,马上就到了,检查完咱们就找医生开药,很快就不疼了。”检查结束后,杨路又主动帮忙取药,蹲在她身边一字一句讲解用药注意事项,直到确认老太太情况稳定,才放心回到工作岗位。
“本来是陪家人来的,自己倒添了麻烦,多亏了赵护士长和杨护师。”事后,老太太的家人特意来道谢,“她们不仅照顾我家老人,还把我当亲人一样帮衬,这份心意,我们永远记得。”在泰山医养中心,“守护”从来不是单一的指向——护好患者,也护好家属的安心,才是最完整的温暖。
深夜的微信:护士长的专业,成了家属的“明灯”
如果说刘祥宇的温暖在“及时”,杨路的守护在“贴心”,那重症康复科护士长倪军霞的服务,则藏在“长期的专业与牵挂”里——从院内的PICC护理,到居家的应急指导,她用半年多的坚守,成了患者家属心中“黑夜中的明灯”。
家住云谷附近的李奶奶因脑肿瘤需定期进行PICC换药,每次都是倪军霞安排护理。后来,李奶奶突然很久没来门诊,倪军霞心生牵挂,主动联系其儿子,才得知老人病情恶化,已卧床不起。
这份牵挂,并未因为患者居家而中断。一天晚上10点多,倪军霞的微信突然响起——是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说老人回家后起了压疮,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文字里满是无助。“您别慌,先拍张照片给我,我教您怎么清洁、护理。”倪军霞立刻回复,一边看着照片仔细判断压疮程度后,一边细致地列出操作步骤,从耗材选择到消毒方法,讲解得清晰明了。家属按照指导处理后,压疮很快得到控制。
可没过多久,新的难题又找上门:第二天,老人突然无法自主排尿。家属再次求助,倪军霞二话不说:“您别着急,我马上安排人上门给老人导尿。”当天,医护人员就赶到患者家中,顺利解决了问题。
“虽然没在您科室住过院,但认识半年多,每次来做PICC维护,都能感受到科里护士的专业与细心。”后来,家属给倪军霞发来长段感谢,“昨晚上我特别无助,您的帮助对您而言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我们来说,就是解了燃眉之急。您不仅教我怎么处理,还告诉我后续该怎么治疗,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方向。”随后,家属特意送来锦旗,上面“医德高尚、假日无休,解患者燃眉之急;亲如家人、不分昼夜,显医者仁爱之心”的字正是对这份服务最实在的认可。
如今,患者进入临终阶段,倪军霞又主动提出提供上门安宁疗护:“如果您有需求,我可以帮您安排安宁疗护病房或者提供家化ICU服务,您放心,我们会一直陪伴。”这份从“院内护理”到“居家守护”,再到“临终关怀”的延续,不仅是专业的体现,更是对“生命尊严”最温柔的呵护。
“我们科很多患者出院后带着胃管、尿管、气管切开导管,在家里家属护理起来非常困难。”倪军霞说,“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延伸护理服务,现在网络方便了,我们更要把服务延伸到家里,让患者和家属少跑腿、少着急。”在重症康复科,不仅是倪军霞,每一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各类护理操作,及时解答患者的饮食、用药疑问。这份专业与默契,让“居家护理”不再是难题。
从病房到患者家中,从线下到线上,这支护理团队用专业的技术和暖心的服务,诠释着重症康复护理的责任与温度。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她们以节假日无休的坚守,为患者撑起一片安心的天空,让医疗服务的温情,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从不缺席。以心暖心:泰山医养中心的温度,照亮医患同心路
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可能是护士帮老人梳一次头,可能是照护人员陪老人聊一段家常,可能是深夜里一次及时的在线护理指导……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真挚的善意。
这里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医养服务不只是“治病”,更是“暖心”——对于认知障碍的老人,需要多一分耐心;对于重症康复的患者,需要多一份专业;对于年迈的家属,需要多一份体谅。他们用一次次“多一点”的付出,把“救死扶伤”的使命,化成了日常里触手可及的温暖。
正如李奶奶家属所说:“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治疗,更是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这份“被关注”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刘祥宇两次送还的遗忘物,是杨路轮椅上的陪伴,是倪军霞深夜里的微信回复。这些微光般的善意,汇聚成炬,照亮了长者的晚年路,也筑牢了医患之间最坚实的信任纽带。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用这些“不为人知的温暖”证明:真正的医疗服务,从来不止于技术的精湛,更在于人性的温度。而这份温度,会继续在院区的走廊里、病房中、家属的笑容里,不断传递下去,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希望之光”。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3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