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为人处世应当顺势而为,所谓水往低处流,人望高处走。除非世人皆醉君独醒,只可惜大多数人不是圣人,自然应当顺水推舟。
鬼谷子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大意是天之正道不可逆转,一旦逆势而为,必然由盛转衰。
元朝末年,滁阳人李善长从小有智谋,预料事情多能料中。朱元璋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迎接并拜谒他。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于是以礼相待,并留他任掌管书记事务。
朱元璋闲暇时曾问李善长,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安定?他回答说:“秦末动乱汉高祖以普通百姓身份崛起,他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五年而成就帝业。现在天下土崩瓦解,您是濠州人,距汉高祖的家乡沛县不远。您应禀受了山川王气,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安定。”(李还是很有远见)
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听信流言怀疑他,渐渐夺去他的兵权。郭子兴又想要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拒绝,朱元璋从此深深倚重他。李善长为朱元璋做了很多工作,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明太祖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攻城夺地的汗马功劳,但是他侍奉我很久,供给军粮,管理后勤,功劳很大,应当进封大国国公。”(李够义气,不出卖朋友,;又能干,所以朱元璋感恩)
于是授给李善长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子孙世袭,还赏给他免死的铁券。当时封为公的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而李善长处在第一位,皇帝把他和萧何相提并论,对他褒赞备至。(皇帝对他不薄)
李善长的为人是外表宽和,内心刻薄。当时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有些越权,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畏立即上奏罢黜他们。李善长还与中丞刘基斗法以至于怒骂,刘基心中不安,于是请假回乡。这时李善长的富贵已经达到了极点,内心也渐渐骄横,连皇帝也开始有些讨厌他。(这就开始逆势而为了)
丞相胡惟庸最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擢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任丞相,因此和李善长互相往来。而李善长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因为同党之罪而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依然如故做官。(皇帝还是挺照顾他,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徒,皇帝下诏免他们一死,贬谪到崇明安置。但是李善长没有谢恩,皇帝心中含恨。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年纪已有七十七岁,却年老而不约束自己。他曾经想营造府第,向信国公汤和借了三百名卫卒,汤和把这事秘密报告皇帝。
又有一次,京城百姓中有罪的人应当迁徙边地,李善长多次提出请求,赦免自己的亲戚丁斌等人。皇帝发怒并亲自审问丁斌,丁斌原来在胡惟庸家供职,就此查出他们以前和胡惟庸勾结往来的情况。(自作孽不可活,李善长大脑一片空白)
皇帝命逮捕李存义父子,审问时他们就供出了李善长。胡惟庸有反叛的阴谋,让李存义和李善长的老朋友多次暗中劝说他参加反叛,答应事成之后将把淮西地给他,封他为淮西王。李善长很吃惊,仍不答应,但很有些心动,过了很久才叹息着说: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自己去干吧。(造反有名无实,但是瓜田李下,洗不干净)
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的时候,在捕鱼儿海抓获了胡惟庸派出去勾结沙漠国家的使者,李善长却隐瞒不报。”于是御史们接二连三地上奏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钱财,暗中勾结。
罪案已定,证据是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大逆不道。这时又恰逢有人上书说星象变化,其应验应当在改换大臣,于是把李善长家以及他妻子、女儿、弟弟、侄子家共七十余人全部诛杀。皇帝亲手写诏书,一条条地列出李善长的罪状,附在定案文书中,向天下公布。(这就是墙倒众人推,皇帝与大臣们互相利用,合力将李干倒)
鬼谷子讲,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易经上也说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真是太有道理了,都是大智谋啊。
总结一下,为了避免出现墙倒被人推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注意搞好团结,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做人不能贪婪,也不可忘本。树敌太多,必然逼迫对手联手反击。
其次,不想与别人合作就干脆一刀两断,不要藕断丝连,婆婆妈妈,最后反而脱不了干系。最后,思考祸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开始准备对策,在危难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避开它,这是最大的智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