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7:51:00 来源:戏说三国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1年1月的一天,八路军129师驻地河北涉县赤岸村。

太行山的冬日北风凛冽,远处的山峰上白茫茫一片,就在一个多月以前,刘邓首长率领129师师部进驻浊漳河畔一道红色土岭上的小山村赤岸,作为十几万大军的大本营。

河北涉县位于晋冀豫三省结合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赤岸村雄踞巍巍太行,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清漳河畔,是“四战之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自古民风淳朴。

百团大战后,129师师长刘伯承把赤岸村设为司令部驻地。

八路军129师司令部,驻扎于3座彼此相邻、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刘邓首长分别住在附近:刘师长和司令部人员住戏楼,邓政委和政治部人员住戏楼东南角的民房。

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际上,日本和美国态度暧昧,大有“狼狈为奸”的趋势;在国内,百团大战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抗战信心,但是也引发重庆方面的忌惮,皖南事变让新四军损失惨重。

这一天,秘书刘复之刚上班,就被邓政委找去单独谈话。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赤岸村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

刘复之在刘邓首长身边,已经工作了2年有余。

刘复之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家庭,原名刘成庆,6岁读私塾开始了求学生涯。17岁时子承父业在港岛学着做生意,这样的履历和叶剑英元帅有一些相似。

但在乱世,一个热血青年怎能闭门读书、安心做生意?

刘成庆青年时期,经历了“两广倒蒋”“七君子事件”“西安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在全国风起云涌的抗日救国浪潮影响下,刘成庆在两个哥哥支持下,放弃安逸生活,历时两个多月,辗转万余里来到圣地延安。

在组织安排下,刘成庆进入陕北公学、党校,并改名“刘复之”。

在10个多月的系统学习中,刘复之聆听了主席、张闻天、李富春、项英、王若飞、萧劲光、成仿吾等人的报告,也在一张木头小桌、一个木炭火盆旁迅速成长起来。

1938年10月,朱老总亲自找“喝过海水”的刘复之谈话,让他给自己当秘书,到山西前线和阎锡山、卫立煌会晤。刘复之写稿子、处理统战工作,还是兼职“保镖”。

不久,刘伯承要走了“穿西装住土窑洞”的刘复之,一年后又成了邓政委的秘书。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129师李达、邓政委、刘师长、蔡树藩

皖南事变爆发的时候,老八路刘复之还不满24岁。

在给朱老总、刘师长和邓政委任秘书的2年半时间里,3位军事家的工作风格让刘复之受益匪浅:朱老总宽厚大气,刘师长指挥若定,邓政委严格认真,都让刘复之终生难忘。

这一天,邓政委一见到刘复之,就斩钉截铁地说:

“复之,组织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要把你的工作做一个调动。目前有两个岗位可以供你挑选:一个是到师直属队去当总支书记,另一个呢,就是到师政治部锄奸部搞保卫。”

突然要离开刘邓首长,刘复之有些措手不及,但表态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邓政委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看你这个样子,有那么一些勉强嘛。”

刘复之有些不好意思:“政委,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和刘师长。不过既然组织需要,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临走之前,希望政委能够对我提一些批评和建议。”

邓政委点点头:“要得,相处2年多我对你还是了解的。你年轻,有文化,聪明、能干,无论干什么都有优势。但是,不要搞自由主义,不要对鸡毛蒜皮的事说长道短。”

老首长推心置腹的一席话,让年轻的刘复之脸红了。

邓政委看出了他的尴尬:“良药苦口,有什么意见,和蔡主任谈。”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抗战时期的朱老总

经过再三思索,刘复之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到锄奸部工作。

毕竟,和担任师直属队的总支书记相比,到锄奸部搞保卫工作更接近实战,也更有挑战性。

锄奸部的直接领导,是129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向蔡树藩主任报到以后,刘复之随即赶往2里以外的王堡村。

锄奸部部长是经历过2万5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卜盛光,下面设有3个科:

一科管侦察,科长吴杰,刘复之任副科长;二科管教育,科长陈广文,副科长杨怀珠兼侦察队的队长,副队长是何长群;三科管预审,科长是宋烈,副科长是赵震寰。

刘复之对保卫工作一窍不通,侦察工作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工作,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的刘复之,努力向“师傅”卜盛光和向老侦察学习业务知识。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刘复之很快迎来了实战锻炼的机会。

进入1941年,日军对晋察冀、冀中和太行敌后根据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占领区实施“清乡”;对游击区“蚕食”;对根据地“扫荡”,根据地潜伏的特务也越来越多。

129师师部和太行分区,很多疑似敌特的人经常出没。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罗青长(左二)、卜盛光(左三)、李克农(左四)

有一段时间,河北、山西交界的一个寺庙成了焦点。

太行分区保卫锄奸部不断接到群众报案,一些上山还愿的妇女香客,经常无缘无故离奇失踪。分区保卫部多次派人前去寺庙侦察,却没有发现任何疑点。

这个寺庙虽然香火很旺,但只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

无巧不成书,主力部队的一个科长因为感染肺病需要静养,由于日伪军疯狂“扫荡”,想找一个安全而又僻静的地方不容易。地方组织就联系寺庙,将科长安排到那里疗养。

寺庙地处深山,规模不大,白天香火旺盛,晚上无人留宿。

一到夜里,科长和警卫员都会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但是,等到天光大亮,询问寺庙的老和尚,脑满肠肥的老和尚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矢口否认夜里有什么动静。

过了几天,老和尚下山去化缘,顺便买一些粮食和蔬菜。

科长趁此机会,让通信员去和小和尚套近乎,没想到,寺庙里的小和尚居然是一个哑巴,而且不是天生的聋哑人,他的舌头明显是被人用刀子割掉的。

身经百战的科长大惊失色,马上让警卫员飞马报告分区锄奸部。

锄奸部紧急派来人马,仔细排查后,终于发现了猫腻。

在寺庙的大雄宝殿千手观音菩萨下面有一个地下暗道,藏匿着20多名匪徒,还有十几名此前失踪的年轻妇女。而通向寺庙外面的密室里,还发现了一部无线电台。

最后老和尚落网,其真实身份竟然是敌军一个旅长。

原来,在寺庙后殿东厢堂有匪徒安装的活动翻板,老和尚带领女香客进入以后,乘人不注意拉动翻板,女香客跌入密室,这些无辜妇女就成为20多个匪徒蹂躏的对象。

129师锄奸部接到报告后,刘复之也赶到寺庙反复侦察。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电影《古寺钟声》(1958年)

这个午夜惊魂的反特故事,解放后编排成了电影《古刹钟声》。而初出茅庐的刘复之,在这个侦破案件的启发下,随后2年多时间里,先后侦破了4个充满争议的典型案件。

庞炳勋部有两个青年投奔八路军案,事出紧急被军法从事;老红军李世奎被俘案,审查证实清白;宣传队三个女青年被俘案,留在工作岗位察看;日特平田投诚案,审查后押送延安。

抗战时期的刘复之

建国后的刘复之

建国后,刘复之先后任司法部长、政法大学校长、公安部长、最高检察长,作出突出贡献。2013年8月25日,刘复之病逝,享年96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3 00: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近山为何没当兵团司令?邓政委的著名回答外,有些话没说出口
...但他战功突出,带兵有方,一直是刘邓首长的爱将,早在抗战时期便是八路军的主力旅长。加上他为人处世好,和上下级的关系都很好,所以年仅34岁的他出任兵团司令员也没什么争议。【陈锡联
2023-09-22 11:11:00
抗战时期的“姐姐”赵寄舟
...朱德修,还让其子朱姑子当了区里的中队长;而朱德修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多次做过坏事;第二,多次给三分区送情报的挂名“姐姐”沈赵氏,因为是沈家营地主沈鹤龄的小老婆,被朱姑子和区
2023-08-01 12:46:00
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是如何发展的?
...然是最高兴的人,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两年前提出的主张。抗战时期的粟裕 至12月初,苏中军区南下司令部成立,开始了大练兵,为渡江南下做准备。为了不让主力南下后苏中兵力空虚,新四军
2023-08-06 17:26:00
1955年,四野15兵团三巨头一起授开国上将,后来三人发展大相径庭
...2团当政委,黄永胜在3团当团长。图 | 赖传珠(右二) 抗战时期,赖传珠任新四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在东北作战,是43军首任政委。1950年,赖传珠和邓华一起指挥了
2023-09-21 16:37:00
此人是李云龙的文书,从来没打过仗,但官职却比李云龙还要高!
...,并且跟李云龙走得非常的近,此人就是李云龙在当军长时期的一个秘书,此人的名字叫郑波。可能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个人,郑波和李云龙前几任的警卫员不一样,这个人是个典型的文化人,带
2024-10-10 02:16:00
16岁当许世友的兵,20岁成许世友上级,他不死起码授上将
...四方面军的将领之中,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叫陈海松,抗战时期朱老总多次说起陈海松,如果他不死,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主席见到陈海松时惊
2025-04-05 17:04:00
聂老总把他留晋察冀,他如果回刘邓麾下,杨勇有机会当兵团司令吗
...战友情谊。从那以后,杨勇和杨得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抗战时期,杨勇与萧华共同率部开辟了鲁西根据地,并成立了鲁西军区。随着战局的发展,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重新组建了新的晋冀
2025-05-26 20:13:00
...锻炼和社会调查工作。我们在大队里召开了座谈会,邀请抗战时期的老党员、老村长和老民兵队长们一同参加,请他们讲述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和于口村乡亲们在抗战期间的斗争情况。之
2023-11-03 06:14:00
叶挺将军若非过早罹难,55年铁定封帅?了解四点历史事实再做结论
...爆发前后,刚刚恢复党员的身份,必然影响了党内职务。抗战时期正是在叶挺被无理扣押期间,1945年8月,在延安“七大”上选举出来新一届的中央军委,彼时的名单是:毛主席为军委主席、
2023-09-12 16: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