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学生许灿辉在制作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大壮炉”修整工序
“哇,用这种炉来煮茶真有趣!”11月6日下午,龙海区程溪镇人家小学六年级12位同学一起走出校园,来到村民许英森的工作室,开展了探究“大壮炉”制作技艺的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许英森师傅家一楼的展台前,同学们被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大壮炉”深深吸引了。这些炉大多为圆柱体,上宽下窄,中部开一个风口,做工小巧精致。“许大壮是清朝康熙年间漳州府人,以制炉著名,《漳州府志》有相关的记载。”许英森向同学们讲解了“大壮炉”的相关知识,人家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观音土”,也就是本地人称的“白善土”。许大壮以此为原料搭配砂泥创作出经久耐用、高温不裂的“大壮炉”。当时深受大众喜爱的炉,运至海澄月港,再经大船漂洋过海,行销全国乃至东南亚等地区。
制作“大壮炉”需要几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听完讲解后,大家纷纷举手向许英森师傅提问。许师傅随即带着同学们到位于三楼的工作室参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大壮炉”的制作技艺,许英森还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体验“割坯”工序,感受非遗魅力。
学生许灿辉在许英森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三分之一的炉口用一张细弓上的弦轻轻地修成一个月牙形。“真是很神奇呀,我小心翼翼,手都有点抖,真担心把炉口割坏了呀!”许灿辉说,“看起来容易,真正上手还是很难的,没有足够的细心真是不行。”
“‘大壮炉’不仅是茶具之宝,还是传统的文化风俗用品,闽南人在闽南老屋顶的中央会放一座‘大壮炉’以求平安。”龙海区人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王小英接受采访时说,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能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产品和其蕴含的历史底蕴,并真切地领悟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中,看见同学们积极讨论,踊跃提问的热情,真是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连我们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9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