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6 05:37: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朝末年,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国家粮食减产,辽东战争不断,明政权迎来了空前困难的时期。崇祯帝在明朝困难的时期,曾经丢下帝王的脸面,去问臣下要钱,反被那些贪财的庭臣暗自诅咒,说他违反天道。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五皇子的夭折让崇祯暂时停下了筹款的脚步,可是天下局势极端恶化又让这个化缘皇帝再次开口,只不过天子在京师百官面前,不过也只筹得了区区二十万两白银。北京被攻陷,李自成在那些明朝的阁老大臣,亲王贵人手中又得到了七千万两白银,这一史实说明了明朝是个百姓富强,国家贫弱的特殊朝代吗?

这种结论当然是荒谬的,明朝的灭亡,财政破产绝对是重要的原因,这个明明产生了资产阶级萌芽,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王朝,到了晚期,国家财政却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百姓也同样困苦不堪,北方的底层人民,大量的冻饿而死。

明朝末年的财政结构是畸形的,皇帝和底层百姓,金字塔的两级穷的令人发指,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官员,地主和藩王把持,他们在明末没有起到一丝正面的作用,聚敛的财富最终交给了外族的入侵者。

一.明朝财政畸形的结构

1.税收:政府财政收入的基石被破坏

西方在明朝就和我国有了大量交往的记录。他们在感叹中国税率低的同时,也大量的记载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税收,主要是农业税,在明朝只是人民负担的一部分,大量的徭役,各种名目的临时税目,都成了农民沉重的负担。

明朝社会的承受力,是非常低的,长时间的农业减产让北方农业税收的基础被完全的破坏,流民的袭扰造成了军队的使用,军队的使用也成了新的财政支出分担在底层民众的手中,这种恶性循环几乎是无解的,皇帝的国家和人民在无限的循环中被反复的削弱。

明对商业税的轻视,让大量的财富隐匿在了富商手中,富商的钱又用来购买土地保值,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无敌的流民数量越来越惊人,地主富商阶级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他们很多钻了税法的空子,在一条鞭法实施中贿赂官吏,伪造土地实际所有权情况,造成微薄的农业税也上交困难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大量的藩王拥有的土地是免税的,他们毫无和明王朝共患难的意识,视钱如命,明末福王对河南失控的局面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到死才明白,保护朱家子孙的永远不该是银两和铜钱。

2.军费:明朝末年的紧箍咒

明朝的军屯制度,本来是将军队看成政府财政的补充力量,而不是最大的扼取者来看待的,然而军户地位的低下,军屯的基础,世袭的军户制在明中叶就完全的破产了。

万历皇帝的三大征,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收入投入到了军事行动中,朝鲜半岛的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两白银的支出,女真的崛起更是巨大的战略威胁,也成为了明朝财政的无底洞。

本来是进项的军事方面的收入,变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财政拨款,明末的军头们看见了皇帝对于外辱的重视,他们本来就眼红文官捞钱方法的多端,自己除了空额敛财手段有限,于是玩起了挟寇自重的把戏,大量的钱流入到统兵军事官员的口袋中,而朝廷的军事力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战斗力严重下滑。

3.通货膨胀:白银大量输入与以实物为主的税收

明朝和西班牙人,荷兰人的贸易,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中国,这是中国商品无可取代的重要表现,然而本来应该是政府财政大头的贸易,由于海禁让收入全部集中到了大商人和沿海官员的手里。

白银的涌入没有造福明政府,他也缺乏对海量白银的管控,北方的实物税折银,大大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随着天灾的降临,税收系统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崩溃了。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白银和粮食一起,最终囤积到了地主和富商阶层的手中,众所周知,这个阶级在明代是毫无和政府同舟共济的意识的,他们沉迷在更高利润的获取中,而有些商人,甚至沦为了满清的奸细。

二.明朝财政破产带来的可怕局面

1.李自成:下岗公务员的产生

明朝财政的窘迫,最终造成了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大量裁撤,做为陕西邮政系统一员的李自成,就是在养家糊口的微薄薪金都没有的情况下,加入了农民起义的。

笔者认为,下岗公务员做为熟悉政府实际情况的存在,在武装斗争中的破坏力是高于农民的,对于有口饭吃就满足了的,聚的快也散的快的农民阶层,李自成这些小吏更加的刁滑狠辣,他们是有政治追求的,和明朝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诈降等手段信手拈来,和发不出军饷的反叛明军一起,这些人是崇祯实实在在的威胁。

底层官员系统的精简,还造成了基层掌控力的下降,明末的北方,明军主力龟缩在大城市,那些没有义军存在的区域,农村事实也被地主阶级把控了,明朝的基层凝聚力接近崩盘,而这事实造成了黄河以北,明几乎没有财政收入了。

2.恶性循坏无法止损

明朝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军队,官员,皇帝,民众四个阶层的对立,国家事实上完全无法做为一个整体来发挥力量,北方的军队最大的目标,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从皇帝手里捞钱,文官系统在废掉宦官内廷的牵制后,事实上处于不受监督的状态,他们在军费和税收中上下其手,很多官员的家族当然是地方上的地主阶级。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南方的左良玉等人,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以各种借口拒绝崇祯的征调命令,而只有皇帝,还在殚精竭虑的修补明朝这个破烂的房子,崇祯是真正的裱糊匠,他太刚强了,太想挽狂澜于既倒了,然而,没有人帮助他,就连自己的老丈人,都不明白一荣俱荣的道理。

明朝的恶性循环,几乎是无解的,明的灭亡是明朝社会矛盾和自然灾害和兵祸集合爆发的结果,恶性循环经过了数个皇帝后,击鼓传花到了崇祯手上,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三.明朝自然不是藏富于民

1.百官确富

明朝的社会财富,到他灭亡的时候,大部分都流入了文武官员的口袋,这是一个很有讽刺性的现象,明朝儒学,理学是如此的昌盛,最后却造出了一个个视钱如命的白眼狼。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崇祯敲钟,百官不至,最后离宫叩访官员,无人开门,已经没有任何忠君思想的明末官员,早就被金钱和奢侈生活腐蚀了筋骨。

他们聚敛的财富,最终都给了李闯,张献忠和满清军队,当李自成用烙铁去烫那些官员的脚底板时,他们一定会想念以哀求的态度要求他们助饷的崇祯帝的。

2.明末农民困苦

明末粮食绝收,土地兼并,那些一无所有的流民在最艰难的时候,甚至有易子而食的行为,你还去那些骨瘦嶙峋,面无人色的饥民说藏富于民的故事吧,最后福王被放在锅里烹煮,就是人民给的最好的答案。

明末农民,特别是北方的民众,连续受到蝗虫,瘟疫和强征税收的打击,悲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片大片的吃观音土,大片大片的死亡。

南方的情况稍微好一点,民众也只不过基本维持温饱罢了,不要谈富裕,中产也是极少的,明朝明明和平安稳了那么多年,财富却上没有充实国家,下没有富裕民众,那些官员的贪婪就可见一斑了。

结语:

明朝的财政破产,财政运营恶性循环,从明朝中叶就开始了,他残喘了数十年,到了明末一切来了总爆发。藏富于民简直是对明朝情况最大的讽刺,明朝是真的两头穷,中间富。明文官也许由于政府的一贯监视以及敌视政策,和皇帝在明朝末年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共鸣,几乎形同陌路。

明朝末年四个阶层对立,国家力量如何瓦解

崇祯后来一定会感慨,最忠于明的恰恰是那些被他打死的宦官内廷。明末崇祯的窘迫,最后的挣扎也让这个皇帝充满了悲剧主义的色彩,明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同样也是治国理念的失败,官员管控的失败。

它在灭亡的时候甚至没有得到南方半壁江山实际的支持,这就非常说明问题了,明朝的各个群体实际上被撕裂开来,财富全部掌握在了地主阶级,官员屠户藩王的手中。

当政治理念破产之时,金银就成了官员最后的寄托,明朝明明创造了那么多财富,明明得国最正,明明吸收了那么多的西班牙白银,最后却连关宁铁骑的开拔费用都付不起,这说明,银子肯定不是在民众的手中的,从李自成那些敲诈所得的账目中,就能找到所有被隐匿的明朝财富的去处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没有清朝的入侵,崇祯皇帝仍抵挡不住李自成
...没有清朝入侵中原,崇祯皇帝依然抵挡不住李自成北上,明朝依然避免不了灭亡的下场。其实就其根本来说,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的明朝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如果没有清军入关,
2023-06-09 10:49:00
崇祯皇帝:除奸臣却毁国家的悲催历程
...帝就是崇祯皇帝,从实际来看,崇祯皇帝少年继位。对于明朝是有一番很大的期许的,因为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国势日衰,各地盗匪四起,外患也日益加重,可以说是非常严
2023-11-18 06:39:00
浅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地主就没交过。明末最尴尬的问题就是有个“毒良药”,明朝用不了,就是类似清末、东汉末解决流寇的问题就是“军阀化”,让当地士绅自行组建团练或者佣兵,然后抵抗起义军都能象征性的延续
2023-07-22 14:11:00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锦衣卫去了哪里
...凤图案的锦缎军服,威武不凡。锦衣卫一经组建,便成为明朝中央最精锐的军队。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作战素质极高。据史书记载,锦衣卫武士个个身手不凡,勇猛过人,
2024-04-30 11:30:00
崇祯穷的揭不开锅了,明朝银子都藏哪了
1644年,历经276年国祚的明朝寿终正寝。崇祯帝曾梦想重振大明王朝,奈何本人志大才疏,刚愎自用,错过了明朝中兴的时间窗。崇祯原本被封为信王,并没有像太子那样接受完整的帝师教育,
2024-04-19 15:29:00
明朝后期,科举人数增加15倍,为何依然被农民军和满清碾压?
1644年,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改朝换代事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因为如果封建王朝有爽文模板,那一定是大明。首先,大明得国最正。朱元璋既不是前朝重臣,也不是皇亲国戚。在开
2024-09-03 11:23:00
这个其实多方面的理由造成的。首先明朝是一个天子守国门的朝代,一向强硬,并不是说可以说走就走的,而且迁都并不是小事,当年迁都北京就是大麻烦,南京虽然以前都是首都,但真要迁都也不是说
2024-06-23 10:44:00
聊聊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股政治力量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股政治力量,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主要人物有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
2024-06-12 20:22:00
满清能够定鼎中原,皆是因为大明朝的精英阶层抛弃了老朱家
...稳江山,并不是因为八旗兵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是因为大明朝的精英阶层抛弃了老朱家,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满清实际上刚一入关就犯了两个巨大错误:一个是剃发易服,一个就是旗人圈地。但
2024-11-01 10: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