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返乡创业,年轻人闯出新赛道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5-06 07:34:00 来源:国际时事讲解

返乡创业,年轻人闯出新赛道(经济聚焦)

乡村全面振兴,既是青年的责任,更是青年的机遇。发力短视频帮农产品走出大山,弘扬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科学种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近日来到黑龙江、福建、云南等地,走进一个个年轻人的乡村生活,感受他们炽热的青春力量,感受他们为家乡注入的新活力。

——编 者

黑龙江绥芬河种植户李强——

种木耳,用科技唤醒土地的力量

本报记者 郭晓龙

天光初亮,晨雾轻笼着黑土地上连绵的菌棚。

33岁的木耳种植户李强踩着露水走进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建东村的木耳基地,这里已悄然苏醒:温湿度传感器在菌架间闪烁,气象数据如溪流汇入监控器,手机屏幕取代了沾泥的胶靴……

8年前,大学毕业的李强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种木耳。他白天跟着老农学技术,晚上刷短视频恶补农业知识。有一天,一条“物联网种菜”的视频让他眼睛一亮:“木耳种植为啥不能数字化?”

说干就干!李强跑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请来专家指导,还自掏腰包买来传感器做实验。但村民围观时还是直摇头,“手机种木耳?净整花架子!”

直到那个倒春寒的深夜,李强引入的传感器智能技术预警到低温情况,智能大棚紧急启动保温措施,保住了全部菌包,而传统大棚却被冻坏了三成木耳。

第二天早上,55岁的村民杜永胜蹲在手机前盯着温度曲线和气象预警系统看了半小时,憋出一句:“这玩意儿,服!”

走进智慧大棚,温湿度传感器如“哨兵”般林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杜永胜举着手机,熟练地切换监测数据:“以前巡棚累够呛,现在手机上就能管!”

做好科学种植,李强还有新想法。

2022年,李强提出种植富硒木耳时,村民们还是持保留意见,“加硒?那不成了化肥?”他不争辩,默默承包了一个试验棚,还把检测报告和营养学资料印成小册子,逢人就讲:“硒是‘长寿元素’,能让木耳身价翻倍!”收获时,他种植的富硒木耳硒含量达普通木耳3倍,单价提高20%。

李强的手机里,存着好多村民的短信:“谢谢小李,今年闺女学费凑齐了!”“直播赚的钱,给老伴买了新衣服……”如今,他的基地带动周边33户村民户均年增收4.2万元。李强递来一包玉木耳,包装上印着他想出来的标语——“用科技的温度,唤醒土地的力量”。

福建武夷山网络博主沈枝丹——

拍视频,让家乡特产被更多人看到

本报记者 施 钰

挥锄挖笋,剥去笋壳,溪边洗净,再将笋制成笋干、笋饼、笋肉煲,一桌饭菜蒸腾起乡村的烟火气……沈枝丹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发布了一条以春笋为主题的视频,获得超50万点赞。

2018年初,85后沈枝丹回到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乡村生活。“最开始我只是想拍拍身边的美食美景、记录生活。”沈枝丹镜头下真实自然的乡村生活获得了许多关注,视频里出现的家乡特产也被更多人看到。

“没想到拍视频还能把家乡的特产卖出去。”沈枝丹向附近的农户收购地瓜干、豆腐乳、辣椒酱、茶叶等,完整呈现农产品的制作过程。

流量浪潮之下,困惑也随之而来。

挨家挨户收来的农产品数量跟不上销售需求,卖相、口味也参差不齐,产品口碑受到影响。“要是无法保证品质,即使花再大力气宣传,买卖也做不长远。”她下定决心规范生产。

2020年底组建专业团队,2021年陆续成立茶叶和食品品牌,沈枝丹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厂房,并积极对接农村合作社,由合作社按要求管理种植养殖、收购、加工。“前不久,我们还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生产全程质量管控,保证产品品质。”沈枝丹说。

“要为乡村留下带不走的产业链。”沈枝丹介绍,目前她和团队已开发推出浦城桂花红茶、松溪百年蔗红糖等50多种特色农产品。

今年开始,她还向周边农户免费分发地瓜苗和鹅苗,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新建的熏鹅加工厂也要投产了,预计年产量达20万只。”畅想着未来,沈枝丹干劲十足。

三年来,沈枝丹团队自有品牌年销售额实现300%增长,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沈枝丹还被邀请到多地开展乡村主播公益培训,已累计培训约1000人次。拍视频、快递发货、寻找货源、直播设置……“最开始当主播创业时,我曾面临不少实际问题,现在我想为大家答疑解惑、解决困难。”沈枝丹说。

云南西双版纳非遗传承人玉康坎——

制傣纸,融合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

本报记者 李茂颖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召村,湿润的空气中飘着草木清香,远处传来阵阵捣浆声。

在村里的研学基地,10多名小学生围在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非遗传承人玉康坎身边,好奇地观察傣纸制作。纸框轻轻摇晃,纸浆均匀分布,在玉康坎手把手传授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尝试捞纸。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在曼召村上演。“看到传统技艺在孩子们手中延续,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玉康坎笑着说。

在曼召村,手工造纸技艺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玉康坎的父亲岩坎,是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省级传承人。

2020年,这名90后傣族姑娘从城里回到曼召村,创立西双版纳召诣傣纸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想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厂房内,工人们分工协作:几位老师傅坐在木槽旁,用纸框在纸浆池中轻轻舀起,纸框上渐渐浮出一层均匀的纸膜;不远处,年轻人正操作着激光打标机、烫金机等10余台设备,对成形的傣纸进行加工。

“我们引进设备不是要取代手工,而是解决传统工艺的局限。”玉康坎指着墙上色彩斑斓的文创产品说,“以前傣纸颜色单一,现在通过添加天然染色剂、新鲜花瓣,结合激光打标和烫金技术,可以在纸面做出精致的图案。”

在玉康坎的带领下,村里已开发出包装用纸、手提包、礼盒、纸扇、灯具、装饰画等60余种产品,为傣族传统造纸技艺打开了“新大门”。线上,公司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线下,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傣纸制作,感受非遗魅力。

立体化运营模式成效显著。近两年,曼召村傣纸年产量达到1000万张以上,全村年收入超10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曼召傣族传统造纸技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暮色降临,厂房里灯火通明,玉康坎和工人们还在为新订单忙碌,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正在这里交融。

(朱茜玥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6日 第 10 版)【编辑:史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6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残疾青年返乡创业贡献青春力量
...,并于2020年起担任董安村党建组织员。他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农村,把笋干、土鸡蛋、山茶油、木耳等家乡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 黄孝
2024-05-13 09:03:00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云霄深入挖掘地标产品资源,为年轻人回流创业提供舞台——返乡“农创客” 竞速田园赛道日前,在由省商务厅、省广电局和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举办的2023电商主播大赛中,
2024-01-07 07:59:00
向城镇:小木耳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木耳种植技术,借助“归雁”政策释放的新机遇,他选择返乡创业,在承包地上种植黑木耳并进行木耳深加工。木耳种植,劳动力需求大,吕朋朋通过发展木耳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吕朋朋说,
2024-01-13 07:57:00
...业知识,参与村庄规划、电商带货、乡村旅游等工作,用年轻人的新视野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思路。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要做好配套服务,充分了解其创业方向和意愿,针对性提供创新创业培训、职
2024-01-09 07:47:00
“展开云翅膀,飞入百姓家”直播推介带动三岔口镇黑木耳销售6000余斤
...系列互联网资源,在抖音直播前进行引流。其中,“东宁年轻人一起加油”视频成功在直播前登上抖音热门,短时间惊现浏览量260万,点赞量4.8万,一度跃居抖音热门TOP40,带动三岔
2023-06-19 15:08:00
卓尼开启创业新风尚
本文转自:甘南日报大学生返乡种木耳卓尼开启创业新风尚 记者王海平通讯员卢耀民魏都盖草卓尼县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把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未就业大学生
2023-07-14 09:16:00
...一斤猪肉,那段日子回想起来特别幸福。”李凤竹说,“年轻人嘛,总想要在大城市创造价值。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刚有起色,我也不想回家乡和母亲卖蘑菇。”但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李凤竹慢慢动
2024-03-18 02:44:00
霍道宪:带领300多户农民致富
...泛合力的作用,以乡情黏性剂为沟通桥梁,招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刘桥村的霍道宪就是一个代表。霍道宪返乡创业,注册成立鄄城县首佳毛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
2023-07-26 09:59:00
烟台樱桃村里回来一群年轻人:“接棒”做电商,带起产业链
...张格庄镇,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车家村里的年轻人车仁杰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一边给电商平台供货卖凉地大樱桃,一边忙着在直播间里销售自家基地繁育的大樱桃盆栽。车
2025-06-04 12:1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集美区:加快布局产业新赛道 实现新突破
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为引领,一幅蓬勃生动的发展画卷正在集美徐徐展开。图为集美新城。(林志杰 摄)火炬集美金砖专精特新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2025-09-07 08:4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君宁)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将于明日开幕。记者从昨日下午投洽会组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25-09-07 08:49:00
翔安区夯实产业“硬支撑” 做优营商“软环境”
翔安区三大特色重点产业,正凭借集群之力,塑造新动能之势。图为翔安创新实验室和厦大科技园。(朱毅力 摄)翔安区的平板显示产业已覆盖完整产业链
2025-09-07 08:4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群众当主角,载歌载舞秀风采。近日,“畅享思明·艺起来”2025年思明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第十三届夏季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的首场文艺展演活动在老剧场文化公园举办
2025-09-07 08:49:00
胜利油田东胜公司马海东项目,位于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初来乍到,员工刘雪龙出现“高反”,有轻微头晕症状。三天时间,制氧机跨越2500公里从山东东营到达位于青海的项目部驻地
2025-09-07 08:55:00
沂蒙精神代代传,法治护航成长路——坪上镇“法治第一课”进校园
大众网记者 郑玮 临沂报道在中小学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为切实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与爱国情怀,9月2日上午,坪上司法所联合镇宣传办
2025-09-07 08:58:00
鲁网9月7日讯(记者 葛万彩 实习记者 闫昊)在黄海之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一片被北纬36度黄金产茶带眷顾的土地——海青镇
2025-09-07 09:02:00
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初中部:家校协同聚合力 共育桃李谱新篇
鲁网9月6日讯(记者 张煜晞)9月5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初中部迎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家校共育活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家长会暨家庭教育讲座
2025-09-07 09:05:00
中新经纬9月6日电 据微信号“证监会发布”6日消息,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会议,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易会满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
2025-09-07 09:20:00
河北迁安: 入职培训赋能“青苗”破土向阳生
图为迁安市2025年新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参观史明星纪念馆。邵珊珊摄河北新闻网讯(邹雅婕、邵珊珊)9月4日至5日,河北省迁安市举行2025年新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入职培训暨“青苗成材”全链条培养工程启动仪式
2025-09-07 09:21:00
山东航空学院喜迎7000余名新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铁流余韵犹在耳,银翼新程已启航。九三阅兵的钢铁洪流仍在心头激荡,九月的山东航空学院热情洋溢喜迎2025级新生
2025-09-07 09:29:00
从木材通道到行业引擎,山东港口日照港构建多方共赢产业生态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隋忠伟 通讯员 刘言言初秋的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海风裹挟着原木的清香,奏响繁忙的生产乐章——5艘满载木材的货轮并肩靠泊
2025-09-07 09:29:00
在远离陆地的胜利海上油田,一艘艘红色舰船默默守护着海底油流的平稳涌动。船员们以船为家,在海浪的日夜陪伴中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2025-09-07 09:29:00
胜利油田公众开放日邀请“油娃”感悟石油文化底蕴
近日,胜利油田举办“找油‘童’行 逐梦未来”公众开放日活动,40余名“油娃”走进纯梁采油厂油气生产一线,通过沉浸式体验
2025-09-07 09:29:00
东南网9月7日讯(通讯员 吴文凯)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一批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试点入选名单和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典型案例等入选名单
2025-09-07 09: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