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近日,记者了解到,辽中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依托科技实现种养结合,为水稻秧苗请来了动物的新邻居,不仅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稻蟹种养助增收
在冷子堡镇人和村的水田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把蛋黄大小的螃蟹放到水田里,实现稻蟹种养。据辽中区冷子堡镇人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恒介绍,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村两委干部带头试验稻田蟹。稻田里放养的螃蟹可以清除田中的害虫,减少病害的发生,既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目前,一亩地有六七百只小螃蟹,按照一半成活率,到秋天螃蟹可以长到二两左右。明年计划大面积推广,把老百姓都带动起来,让合作社带领老百姓实现更多的增收。“一亩螃蟹能创收300块钱左右,蟹田米每亩地粮食也可以多增收七八百块钱,加起来一亩能多挣1000块钱。”辽中区冷子堡镇人和村村民陆德林告诉记者。
稻鸭种养新生态
在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村民们将鸭子引入田间,伴着鸭子窸窸窣窣穿梭的声音,不一会儿一群鸭子就出现在水田里。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水稻的质量,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贡献。据了解,稻田里的鸭子能有效除去杂草,减少病虫害,同时鸭粪也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后边外村在去年200亩基础上今年有一千多亩地实现稻鸭种养模式。鸭子品种选择了四点麻鸭和少数狮子头鸭组合,同时,村里也注册了自己的生态米的品牌。
据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鸿臣介绍,他们的鸭田今年一共是1500亩,每亩地平均有10只鸭子,此外还有蟹田1200亩,新增小龙虾田30亩,预计为村民合作社增收100万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张芷豪 周志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