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2024年才不到半年,国内已有包括企业家、教授在内的近30人获得“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不过有网友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40万元一个,花钱就能买。由此,院士荣誉含金量引发公众质疑。目前,代办机构花钱“包过”的说法是否属实尚待验证,该学院是不是“山寨组织”,评出来的院士是不是“野鸡院士”等问题,一时很难给出定论。
这种搞不清楚头衔含金量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正常的——从空间的角度看,不同国家、不同机构评选院士的数量、标准不尽相同,要准确掌握并动态更新每院院士的含金量,几乎不可能。在我国,院士是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评选过程相当严格、科学、专业,可以说极具含金量。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院士崇拜”,给了一些人借院士之名弄噱头、谋资源的空间。
面对国外形形色色的院士,首先应该将其与我国的院士区分开来,以避免有人在国内评不上院士,到国外混一个头衔后糊弄人。若有必要,再根据评选机构评审规则等对头衔含金量具体分析,而非一味“崇洋”或看名头大小。最根本的是,要消除“院士崇拜”,对院士祛魅,进言之,是对“帽子”祛魅。
只有当各种荣誉称号真正回归了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人才当下的能力能够得到科学评估,并获取相应资源,没必要争戴“高帽子”之时,各种“山寨组织”“野鸡院士”才会随之消失。一句话,要避免“帽子”尤其是真假难辨的“高帽子”亵渎科学精神,也要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措施避免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1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