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3年9月16日,北京市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潞河医院疾控科报告,该院急诊接诊一家两名老人疑似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经调查,两名病例均在通州区本地居住,9月15日前往所在村周边公园遛弯,发现公园杨树林间地上冒出不少野蘑菇,随后二人采摘回家,并于当日19时晚餐期间烹煮食用。食用约3小时后,二人均出现不同程度大汗、流涎、手抖等神经精神症状,随后至潞河医院急诊就诊,医院给予对症治疗,截至报告时,二人病情相对稳定,暂无生命危险。
据通州区疾控中心应急队员现场勘查,该公园种植较多杨树,树间地面覆盖较厚一层腐烂树枝树叶,在树荫下区域,常见一些小型浅黄色蘑菇,呈散在分布,高度在6-10厘米间,伞盖有裂纹, 经与患者家属核实,基本锁定该类型野蘑菇就是病例采食品种。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及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初步判断,该类型毒蘑菇为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丝盖伞类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北京常见毒蘑菇汇总近年来,我国毒蘑菇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由于气候变化,除西南、华中地区等传统高发区外,北方地区毒蘑菇中毒事件也呈现多发态势,北京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据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多种,剧毒40余种。蘑菇中毒常发生在6-9月份,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 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 ,甚至导致死亡 。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以下是北京地区部分常见的有毒蘑菇↓↓↓
美编:杨盼怀疑蘑菇中毒尽快就医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切记——尽快就医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存野生蘑菇样本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判断预后。警惕“假愈期”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这时候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 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0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