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宋祖锋
在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53岁的孙连勇近40年来都在干一件“公平事”,那就是坚守祖辈流传下来160多年的传统制秤手艺。制秤工艺繁琐复杂,但数十年来,孙连勇坚守“做秤如做人”的公道,制作的数万支杆秤从不缺斤短两。
选取材料、刨光打磨……6月14日上午,在青岛即墨区金口镇店集南里村的工作室里,孙连勇正在聚精会神制作杆秤,在他背后的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种大小不一、不同称重的杆秤。“干这行快40年了,也有感情了,舍不得放下。”孙连勇今年53岁,祖祖辈辈都是制作杆秤的手艺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孙连勇是孙氏制秤手艺第五代传人,他从初中毕业便开始跟着父亲学制秤,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经历了杆秤的兴盛和衰落。
孙连勇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交易增多,杆秤买卖非常红火,他一个月制作杆秤就能赚300多元,赶上光景好的时候一个月最多能收入500元,比当时工厂工人的工资要高出许多,他最多的时候一年能销售2000支杆秤。包括他在内,整个家族一共有7个人靠制杆秤吃饭,而在整个即墨地区当时有29家制秤作坊,100多人在制秤。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电子秤开始普及,传统杆秤逐渐淡出市场,制作杆秤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全村只剩我一个人还在坚守,其他人都改行了。”孙连勇说,如今,杆秤只在传统婚俗、旅游纪念、陈设摆件等领域还有一定需求,现在一年只能销售二三百支杆秤。
制秤不只是手艺活,更是个良心活,从选料到最后打磨成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雕细琢,稍有差池做出的秤就不准。木料打磨包好铜边后,孙连勇开始专心致志安装秤刀,秤刀开口深浅决定一杆秤的精度,开口深了做出来的杆秤太灵敏,如果浅了杆秤就不精准,开口的深浅全凭多年累积的经验。
安装完秤刀后,紧接着定秤心、分斤两、钻秤眼、钉星花,最后再刨光打磨,一杆秤就完成了。俗话说,杆秤一头挑起人的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这一道道繁琐的秤杆制作程序考验的不光是技艺,还有良心。近40年间,孙连勇制作了几万杆秤,最大的能称150公斤,最小的仅能称100克,误差都在标准范围内。
孙连勇说,虽然杆秤逐渐销声匿迹,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想,无论将来面对如何困难他都会坚守传承制秤这门手艺。2017年以来,在即墨金口镇传统村落店集南里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孙连勇得以在古村落传承和展示传统制秤手艺,让更多人学习传承制秤工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4 17: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