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西安新增3家社区博物馆 藏着哪些惊喜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6-06 07:28: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社区博物馆是怎样的博物馆?和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社区博物馆虽小,却和大博物馆一样承载着过往历史,还记录着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全省今年授牌了12家社区博物馆,其中西安有3家,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新城区八府庄园社区博物馆:

一个展馆串起大明宫、大华纱厂、道北人、现代城市街区

西安新城区太华南路,一边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另一边是1935年建厂经历了日机轰炸、见证过西安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大华纱厂,不远处的西安城墙以及陇海铁道线北边的区域又承载着“道北人”集体的历史记忆。

大华纱厂如今变身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新的西安火车站和丹凤门隔街对望。当村民变居民,住进同一个小区,便有了八府庄园、含元殿、生产村、丹凤门四个社区共在一处的办公地。 6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这四个社区共同的“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宽阔的楼梯便是八府庄园社区博物馆的序厅。展览前言、太华路街道办的历史沿革,以及大明宫、大华纱厂、八府庄村、含元殿村、自强村(丹凤门)等这些凝聚着历史信息和生活记忆的名词,便自然而然地凸显出了背景墙上“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的要义。

展厅在二楼。展陈内容分为铁道人生、年代旧物、生活图景、生产发展、旧貌今颜、太华今貌六个部分。

时间线从1934年开始。陇海铁路铺轨到西安,工业革命的标志物——蒸汽机火车,沿着中国东西最大铁路干线陇海铁路呼啸而来。当铁路修建到西安时,参与建设的铁路工人就把家安在了铁道北边。

1935年6月,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下令扒开黄河花园口,此举形成黄泛区,造成河南大饥荒,数百万人沦为难民,大量河南人迁到西安。1942年7月到1943年春,河南人持续迁徙关中平原投亲靠友,一部分人沿着陇海线迁徙到西安城,居住在道北棚户区,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改变着生活,在原先的窝棚基础上打土墙,盖起茅草屋,以及后来的瓦房。展板上的老照片,静静地展示着这段历史。

第二部分“年代旧物”展陈的老物件有缝纫机、大鼓、铜镲、草帽、铁环、算盘、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老师钟表以及木杈、木锨、竹耙、推耙等农具,墙上的旧物照片有马灯、老式照相机等。

八府庄园社区主任陈建生说:“这些年发展变化得太快了,以前我们村子附近都是耕地。我赶过马车,开过拖拉机,下地干过农活,如今这些都成为了记忆。”

第三部分“生活图景”中的儿时记忆照片踢毽子、跳绳、滚铁环、斗鸡,一下子把人带入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不仅是时光的怀旧,也是居民家庭的真实记录。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墙上一张张合影照片中的其中一张说:“这位就是我家长辈。我们就是住在这里的农民,原来这里有很多耕地。”

一张放大至整面墙的红砖房生活区老照片前,立着一根路标,上面是“二马路”“童家巷”“纱厂街”这些熟悉的名称。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立在路标前,让人恍然有一种穿越感。

陈建生说:“来这里参观的居民中上了年纪的人一看到这些场景都特别激动,因为这就是他们曾经的生活。”

“生产发展”部分重点介绍了大华纱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太华路街道辖区内的其他工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发展转型情况。

“旧貌今颜”和“太华今貌”部分用照片和文字,直观展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火车站北广场、太华路立交桥、太华路街景等区域,以及三十八中、八府庄小学的前后巨大变化。

最后一部分是“太华名人”,介绍了西安大华纺织厂创始人石凤翔,育德中学(今三十八中)创始人李涤支,为西安解放和国民经济恢复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革命者朱子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徐正荣和张克勇,易俗六君子之一路习易,秦腔名旦肖若兰,全国劳模于素梅,电视剧《道北人》编剧孙毅安等。

博物馆展厅连着八府庄园社区、含元殿社区的办公室。展厅一侧还有个城市书房,书架上放了不少书。

含元殿社区主任吕婷洁介绍,平时来参观的还是本地居民比较多,有的带着孩子来看。附近的八府庄小学也组织学生来参观过。有了这个社区博物馆,平时居民们来社区办事,顺便就可以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在城市书房静下来阅读。

出了二楼展厅往三楼走,楼道上也设置了展览,主题为“汉字演变发展线”,介绍了从上古“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一直到楷书的诞生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三楼除了生产村社区、丹凤门社区的办公室,大片区域也开辟为了公共空间。有社区老年大学,有举办讲座的地方,有练习书法的地方,还有儿童活动空间。

太华路街道办干部蒋文介绍,这里一楼是养老服务站,二楼、三楼是四个社区办公地,社区博物馆是压缩四个社区的办公空间设立的。这种功能空间的活化利用,不仅激活了居民的集体记忆,还把公共服务嵌入其中,成为居民“抬脚即到、参与即享”的文化生活枢纽。作为新城区首家社区博物馆,它串联起了太华路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从唐大明宫的盛世余韵到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从道北棚户区的烟火岁月到现代城市更新的蝶变新生。

未央区张家巷村社区博物馆:

博物馆就在长乐宫遗址范围内,主要展示传统农耕生活和汉长安城历史文化

张家巷村社区博物馆位于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范围内,属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管辖。

张家巷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腾介绍,博物馆是今年年初建成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获省文物局授牌。“过去村子附近都是耕地,在耕地上建有看护房,村里把看护房做了改建,建起来这个两层的博物馆。”

展厅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展品总数约100件(套),做了两层的展示墙。主要展示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张家巷村的传统农耕生活。

一层部分区域展示汉文化及其历史背景,如汉长安城遗址、长乐宫遗址和韩信滩传说;另一部分区域与二层聚焦张家巷村的村史,呈现村庄的发展变迁、家族传承以及传统的生活习俗。二楼电子屏循环播放的短视频是关于村子的历史由来、巨大变化,以及村民们过往真实生活的老照片等。

陈列的展品均为张家巷村里征集的老物件,包括木制犁、镰刀等传统农具;编织篮子、木质家具等传统手工艺品;竹编蒸笼、自行车、板凳、收音机等生产生活工具。“由于村子就在汉长城长乐宫遗址范围内,作为建立在遗址上的社区博物馆,也展示了一些汉代瓦当。”

张腾介绍,博物馆是自筹资金建设,村里拿了一部分,有兴趣爱好的个人出了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展示村庄的人文历史,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目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主要是周边村民。计划以后再补充一些和汉文化相关的展品,利用社区博物馆这个平台做文旅开发,来促进村子发展。

阎良区北屯社区博物馆:

许权中将军烈士证和生前佩戴的弹夹带、枪套都在这里

北屯社区博物馆又称“北屯历史文化展示馆”,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川宏路中段,所处社区(村落)为北屯街道北屯村。

工作人员齐晓娟介绍,博物馆展厅面积600平方米,藏品总数123件(套),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屯的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同时兼顾对历史和当下北屯的介绍。博物馆展陈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历史北屯”,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前对北屯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分为黄帝荆山铸鼎、商鞅变法、三田哭荆、武之望倡修栎阳桥、楼子张的兴衰、杨彦修一门三举、杨升华马将起义、山东移民闯关中8个板块。

第二部分为“红色北屯”,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屯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分为革命先驱人民功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通道屡建奇功、栎阳激战解放北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5个板块。

第三部分为“奋进北屯”,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北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为北屯历史沿革、砥砺奋进壮丽征程2个板块。

“北屯社区博物馆不仅涵盖附近的村民和居民,也是全区的一个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其中‘红色北屯’部分,概括起来是‘四个一’:一位将军许权中,一个党支部,一条红色交通线,一次栎阳桥战役。许权中家人写的书信、许权中烈士证、手册以及他生前佩戴的腰带、弹夹带、枪套也在这个展馆里。”齐晓娟介绍,这个博物馆是2019年12月24日由阎良区委组织部挂牌的,社区博物馆的牌子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省文物局颁发的。“平时主要是街道在组织运营。我们组建了薪火青年宣讲团,把街道办的年轻干部吸纳了进来,也联合附近高校的师生来壮大讲解力量。来馆里参观的人员,除了附近学校的学生、各个单位的职工,也有来自全省各个地方的参观者,但主要是当地居民。”

据了解,该博物馆有固定接待日,一般是周二、周四开放,开放日安排有专门讲解。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社区博物馆建设有何意义如何选址 收不收费?

记者从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了解到,社区博物馆建设是陕西省文物局从2017年就开始着力做的重点工作之一。截至目前陕西已公布5批共78家社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均为免费开放。

所谓社区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脱贫攻坚、避灾脱险、重大项目建设中被割裂的文化记忆,依托新型社区或村内空闲场所,通过人、物、图、史的展示,讲清历史、讲好故事,以留住当地群众乡愁、提升新社区文化凝聚力的博物馆。

社区博物馆的设立,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它以留住当地群众文化自信根脉为目的,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彰显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陕西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博物馆采取设立申报制度,由各市文物行政部门筛选本地区符合条件的社区博物馆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遴选出的条件成熟、具有示范性的社区博物馆进行挂牌,并以补助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

社区博物馆的选址,首选资源相对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人口具有一定规模、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已有陈列展示或展示条件成熟的社区;其次是依托工业遗产、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古村落等建立社区(村)博物馆;另外是社区(村)结合当地现有文化站、村史馆、文管所等场所提升改造成社区博物馆。

陕西将继续支持各地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积极培育以“社区博物馆”为代表的类博物馆建设,将金字塔底做大做优,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多知道些还有9家社区博物馆今年获省文物局授牌

宝鸡市凤县永生村社区博物馆:展现了自夏、商、周以来羌族人拓荒建园的艰辛历程,以及永生村历经各朝代的隶属变迁。

咸阳市长武县孝村社区博物馆:围绕孝子刘霞故居、家风家训、剪纸非遗等内容展示孝文化、农耕文化及民间生产生活。

咸阳市旬邑县吕家村社区博物馆:主要展示劳动生产用具、革命文物、民间艺术品等实物资料,反映吕家村百年历史演变历程。

铜川市王益区东风社区博物馆:再现陕西省东风机械厂(国营337厂)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铜川市王益区军台岭村社区博物馆:陈列有军台岭战斗的历史照片、作战地图和相关文献,有当年使用的武器、军装和行军器具。还有反映军台岭村变迁的地契、族谱、墓志铭等实物。

渭南市澄城县蔡袋村社区博物馆:展陈内容中“蔡袋村历史人物与事件陈列室”聚焦当地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早期共产党员雷升云的革命事迹和荔北战役中的“朝邑起义”故事。

汉中市西乡县钟家沟村社区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特色展品有红军传单、红军手榴弹、红军用地雷、红军报纸、党员须知文件等。

安康市宁陕县海棠园村社区博物馆:集中展现海棠园村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以及脱贫攻坚前后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康市紫阳县蒿坪村社区博物馆:系统再现农作物从春耕到夏除草再到秋收的全过程,全面反映紫阳县辉煌的农耕文明。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宁姝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安市2024年博物馆月系列活动启动 具体活动公布
一座博物馆,半部传承史。作为城市文化气质的精神标志,博物馆是我们得以窥见一座城市灵魂的眼睛。千年古都西安,一座拥有159座博物馆的城市,博物馆中丰富多样的藏品、别具一格的展陈,都
2024-05-10 15:12:00
近日,“2023年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培训”在河南洛阳拉开帷幕。来自河南、山西、安徽、山东、河北的博物馆代表齐聚一堂,交流博物馆教育活动经验,在互动中促进共同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博
2023-05-15 16:01:00
全省文物局长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 今年实施西安城墙保护修缮工程
...保护全面加强,建成全国首家文物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博物馆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建成开放延安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丝绸之路考古馆、秦岭博物馆、栈道博物馆,麟游、吴堡、西部机场等博
2025-01-22 07:22:00
...都是唐朝人”线上学习营主题课程30期,切实发挥新时代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本报记者 张琪悦整理)
2024-05-16 05:41:00
...。连日来,美国师生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墙、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景区,并访问了西安爱知中学、西安市铁一中学、西电附属小学,体验中国校园、
2024-04-25 03:38:00
...建设占地面积约87亩的易俗社文化街区。通过改造和新建博物馆、老戏台、街巷等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建成了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老字号商业街、文创商业等多种业态
2023-03-18 04:56:00
...省直文博单位共接待游客约21.94万人次。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游客约6.06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约12
2024-06-10 21:57:00
...自:陕西日报本报讯 (记者 董剑南)西安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平均每8.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为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有效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博物馆的“大学
2023-06-16 04:37:00
随着暑期结束,西安多个博物馆相继发布公告,恢复正常开放时间。陕西考古博物馆:开放时间恢复为09:00—17:00自2024年9月1日(本周日)起
2024-08-31 18:2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11月3日,西安市政协召开十五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市政协主席王吉德主持并讲话。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参加
2025-11-03 17:47:00
随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机出行变得越来越大众化。据统计,今年1-10月,西安机场累计已保障首乘旅客近4000人
2025-11-03 17:47:00
西安交大举办第十二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秋季研讨会
11月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二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秋季研讨会暨陕西省第七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分论坛开幕式在创新港举行
2025-11-03 17:47:00
历史性突破!西安科技大学在2025中国青年科创“揭榜挂帅”竞赛获12项大奖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终审决赛在长沙、重庆
2025-11-03 17:47:00
河北新闻网讯 2025年承德市“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轮滑培训活动由承德市体育局、中共承德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2025-11-03 17:59:00
高标准展现城市窗口形象,静安区全力护航第八届进博会
日前,记者从静安城发集团获悉,为迎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举办,集团各板块近日围绕市容环境、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及物业服务等重点领域
2025-11-03 18:05:00
主讲教师: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教师王静岩
2025-11-03 18:05:00
2025“魅力贵州”定向运动系列赛(百里杜鹃站)成功举办
11月2日,2025“魅力贵州”定向运动系列赛(百里杜鹃站)在百里杜鹃管理区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800余名定向运动爱好者齐聚百里杜鹃
2025-11-03 18:11:00
汇川区:秋种油菜忙 春来花海“金”
多彩贵州网讯眼下,正值秋种关键时期,汇川区团泽镇的田间地头,锄起锄落、苗栽土覆,农户们正抢抓农时移栽油菜,一幅忙碌的秋种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展开来
2025-11-03 18:11:00
仁怀:30万亩冬闲田不闲 “高粱+”轮作土地生金
多彩贵州网讯秋冬时节,仁怀市高粱收割后的田野褪去“闲意”,处处是忙碌景象。作为酒用高粱主产区,当地创新推行“高粱+”轮作模式
2025-11-03 18:11:00
吉网调查|热浪奔涌 长春商业“新场景”点燃消费新引擎
前一刻还在雨林穿梭,下一刻便到了滑雪场,像这样“打破季节与场景界限”的体验,12月25日,即将在长春万达茂新奇呈现。 11月3日
2025-11-03 18:13:00
在系统治理中重塑城市韧性——四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综述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和高楼林立,更体现在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当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全球性挑战
2025-11-03 18:14:00
《半月谈》近期报道的基层“跑步机现象”,以“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的生动比喻,戳中了部分干部“忙而不实、虚功自嗨”的痛点
2025-11-03 18:15:00
龙岩:守护文化根脉 闽藏两地非遗同台绽放
东南网龙岩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马伊骅 通讯员 温良卿)11月1日,由福建省对口支援边坝县工作队、福建省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2025-11-03 18:21:00
东南网龙岩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马伊骅 通讯员 赵娜)金秋十月,龙岩“一县一品”本土品牌体育赛事好戏连台。激情在赛场涌动
2025-11-03 18: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