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陈丹 济宁报道 通讯员 臧芃祺
五六月份是项目建设黄金期,在雄商高铁项目建设现场,广大施工人员持续奋战一线,以实干大干的饱满热情,有序推进着项目建设。近日,在中铁四局雄商高铁站前十一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现场,一、二分部副总工、技术负责人陶余常在现场巡视安全质量、风险管控技术安全措施等细节,保障项目如期推进。
为保建设进度
技术团队三班倒
雄商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起雄安站、南至商丘站,线路全长约552公里,设计时速为350km。位于梁山县境内的黄河特大桥,是雄商高铁全线唯一的控制性工程,总长1600米,全桥总用钢量约4.3万吨,为目前世界单联最长的无砟轨道桥梁,是国内外建设规模最大的钢桁梁柔性拱桥。
“该工程建设规模大、工期紧、技术要求高,尤其731#水中墩处在跨河的中间位置,基坑深度为17米, 是国内外联长最长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钢桥唯一的水中墩,开挖深度为普通深基坑的3倍多深。”陶余介绍,施工时正赶上黄河调水调沙,令施工又增加了一层难度。“施工前,我们便通过结构分析、软件受力分析、专家评估等环节,详细论证了施工工艺和要点,最终设计了一种大直径钢筋笼下放台座并申请了专利。”陶余回忆,当时仅钢管柱就支护了100多根。
由于水文条件太过苛刻,施工中还是出现了渗水问题。“我们要先利用钢管柱围出一块区域,再把水抽离出来,再进行浇筑。但由于地下渗水、钢管互相间压力过大,导致河水一直无法抽离干净。”陶余说,当时项目上聘请了专业潜水员,在基坑外部使用锯末和止水条进行封堵,终于解决了基坑渗水问题。
同时,为保证施工顺利,陶余跟技术人员团队一起,24小时不间断三班倒进行盯控,人停机不停昼夜奋战,全程观察承台模板牢固情况,检查预埋钢筋位置,通过系统数据精确进行水循环,提高混凝土温控效果,确保整体浇筑质量。最终于2023年10月16日,完成了水中墩承台的浇筑。
生活中随和
工作中较真
在负责现场技术把控的同时,陶余还负责实验室创新技艺的研发、技术人员培训、施工方案交底等内容。
“在731#水中墩浇筑的过程中,我们创新使用泥浆循环装置的施工工艺,将施工产生的泥浆连通起来,循环多次利用,使其不外溢,避免因施工对黄河产生水污染。另外,我们还研发了包裹式全方位洒水养护装置,能够对混凝土水泥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喷淋,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陶余自豪的说。
工作中游刃有余、独当几面的陶余其实年纪不大,高度的专业的能力让人很难相信他出生于1996年。谈及自己的快速成长,陶余首先归功于前辈们的教导,他说老师、前辈们的悉心指引令自己找到了方向。此外,也离不开一次次的现场历练。“刚开始工作时,肯定会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多问多想,多跑现场。”他说,只有把技术交底书跟现场施工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算真正的学习。
“现在正处挂篮施工阶段,要做好安全控制和技术控制,要确保混凝土厚度合规合标。”陶余叮嘱着现场的技术人员王贺。王贺入职不久,是陶余的徒弟,在他眼中,师傅一直是一个较真的人。“技术上的问题,他一直要求我们严格遵守,并做好现场技术把控,一点细节都不放过。生活上,他却十分随和,无微不至地帮助我们,让我很快地适应了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王贺说,能够做陶余的徒弟他感到很幸运。
雄商高铁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项目现场堪称日新月异,深感责任在肩的陶余,再次跟同事们聚在一起,探讨起下一步施工的技术细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