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13 11:26:00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

天穹之际,沧浪之间,高寒荒漠,丛林深谷,有无数美丽的生灵。许多人默默守望、精心呵护着它们,让它们自由栖居,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壮丽。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期《光明视野》,让我们通过四个濒危物种培育和保护的故事,了解生物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和朱鹮一起飞翔的岁月

讲述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 张跃明

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随处可见朱鹮翩翩起舞的身影。我加入朱鹮保护队伍已有30多年。这些年头儿,因为朱鹮的陪伴,也变得与众不同。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陕西洋县,朱鹮飞过水面。光明日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以前,由于湿地的减少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朱鹮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经过多年艰苦寻找,1981年,人们终于在陕西汉中洋县重新发现了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国家在洋县设立了专业保护机构。1989年,我荣幸加入这个队伍。当时,朱鹮的数量徘徊在10只左右,随时都有可能灭绝。

工作从山间巡护开始。报到后第二天,我来到了离县城30里外的高山三岔河驻点,开始了朱鹮数量调查活动。三岔河朱鹮观察点非常偏僻,周围有茂密的山林、错落有致的水田。我想,朱鹮停留在这儿,也是因为这片净土如世外桃源一般。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四五只朱鹮。而那时,能看到这么多朱鹮的人非常少,我很兴奋。

那年11月,汉中褒河火车站职工在当地也发现了一只朱鹮,单位立即派我们去跟踪监护,这一去,便是六个月。我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监护那只朱鹮。1990年5月,我又被调去支援姚家沟观察点。白天我坐在观察棚里,仔细观察朱鹮的一举一动,分析朱鹮的生态习性,晚上则安排村民到朱鹮巢树下值班,谨防天敌上树危害朱鹮繁殖。我第一次看见了朱鹮宝宝,它毛茸茸的,特别可爱。随着它渐渐长大、飞翔,我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

2000年前后,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200只,其中野生朱鹮100只,人工圈养100只,我们终于将朱鹮从灭绝的边缘给拽了回来。随着朱鹮数量增多,过去24小时不离人式地守护朱鹮已很难做到。于是,我们邀请社区群众和我们一起保护。大家都很积极。在繁殖季,朱鹮在巢树做窝,被做巢的树木所有权人便承担了守护的责任;游荡期,在朱鹮主要集群活动地、夜宿地附近,我们会请有责任心的社区居民监测或看护,每周报告朱鹮信息。这个方法有效扩大了朱鹮保护范围,提升了保护成效,还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和喜欢朱鹮。2005年,我们又迎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陕西建成两个人工繁育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外输出朱鹮,朱鹮的分布范围从中国扩大到日本、韩国。

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万只,其中野生朱鹮达到6000多只,濒危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朱鹮保护也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在传统文化意象中,朱鹮是那样洁净秀美,现在,更多人都可以一道欣赏这份传承千年的美丽了。

“微笑天使”见证长江美丽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克雄

去年4月,在长江洪湖江段的老湾故道中,我们将两头江豚送回了长江。

那天,几位渔民在故道中用网将两头江豚围住,将它们转移到不远处的水箱中,我和同事为它们做了体检。确定状态正常后,它们穿上了特制的尼龙背心——背心夹层中放置了无线电发射机。随后,它们被转移到故道的大网箱中。大家也抓紧时间在网箱边的船上和故道的岸边布置无线电基站,尝试接收背心信号。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湖北宜昌,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新华社发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正在为长江江豚体检。光明日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经过1个多小时的调试和测试,当江豚出水呼吸时,背心发出的信号都能被基站正常接收和记录到。这表明大家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二天上午,我们将两头江豚从故道运送到长江干流释放。经过1周的无线电监测、声学监测和无人机影像观察,我们确认它们在干流生活正常,并与野外江豚相聚。

这两头江豚是2021年我们从石首天鹅洲迁地保护区中挑选出的,后将它们转移到老湾故道中进行放归前的适应性训练。两年训练中,它们具备了在流水中寻找和捕食饵料鱼的能力,并养成了主动探测、识别和躲避船舶的习性,拥有了在长江干流生存的关键技能。

天鹅洲江豚迁地保护群体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江豚数量逐年下降,老一辈科学家陈佩薰研究员提出要抢救性保护,决定将一部分江豚从长江干流迁出,转移到更安全的天鹅洲故道水域实施“保种”,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后,再将它们迁回到长江。迁地保护群体的建立实属不易,所幸江豚数量在近些年开始明显增加,并于2021年4月达到100头左右。四代科研人员的坚守,不仅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全球其他10余种濒危小型鲸类保护带来了曙光。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称为“微笑天使”。对关心热爱江豚的人来说,江豚从“迁地保护”到“重返”长江,大家热切期盼了30多年。虽然这次“重返”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我们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长江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之路仍然漫长。

如今,我们在宜昌到下游镇江一带沿江沿湖重点水域布置了多个水下声信号监测点,监测和记录江豚活动;还尝试探索声影像联动,更直观拍摄江豚的情况,形成监测网络,为日后全天候观察江豚放归后的生活情况提供基础平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水下世界并不如想象中宁静。江豚路过不少航运发达的大城市但不愿停留,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目前,我们正联合公益机构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按照《长江保护法》相关的要求,研究如何多部门合作,强化航运管理,控制水下噪声,尽快还江豚等水生生物一条更安静的长江。

让藏羚羊跑得更欢实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连新明

我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是在2002年10月,公路旁三五成群的藏羚羊,还有棕熊、狼等野生动物时不时撞入眼帘……以往候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画面,真实出现在我面前,让我越发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感到好奇。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雌性藏羚羊在奔跑。 新华社发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藏羚羊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支撑了大型食肉类动物的生存。20世纪80年代,由于藏羚绒的巨额利润,盗猎猖獗,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行动,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末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近30万只,保护级别也从濒危调整为近危。

藏羚羊保护是人类参与濒危动物救护的成功案例之一,如果保持现在的状态,藏羚羊种群数量还会持续上升。目前,藏羚羊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二是与家畜争食草场的竞争,三是狼、熊等天敌的捕食。我主要研究藏羚羊对道路影响的行为反应机制,为道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大家都知道,人类活动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除了靠近、大喊大叫等直接行为,豢养的家畜、建设的房屋、架设的电网、修建的道路等人类附属物同样属于人类活动范畴。在可可西里,每一项建设工程都可能影响藏羚羊的迁徙与生存。青藏铁路建设初期,很多人担心工程会对藏羚羊迁徙造成影响。但通过监测分析,我们发现只要保护得当,野生动物对道路的适应速度超乎人们想象。例如,青藏铁路修建虽然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规划了33处动物通道,但现在97%的迁徙藏羚羊选择五北大桥作为主要穿越点。这表明,藏羚羊群能在众多动物通道中选择“最优路线”——桥梁的高度、宽度,视野的开阔度等都是它们“考量”的指标。

藏羚羊对哪种动物通道更适应?什么样的地形在它们看来最安全?如何修建道路对藏羚羊的干扰最小?新技术的出现,为寻找藏羚羊的行为规律创造了更多可能。采集藏羚羊新鲜粪便样本,利用分子DNA技术能够识别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搭载红外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能够监测藏羚羊的夜宿地。我们还计划在青藏公路布设智慧交通管控,当迁徙藏羚羊距离公路200米左右时,通过警示牌向过往车辆提醒:前方有藏羚羊经过,请减速慢行,必要时请停车熄火,让藏羚羊先过。

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在保护和发展中寻求科学的解题思路,捍卫这片神秘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智慧守护“雨林精灵”

讲述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党委委员、生态保护科科长 齐旭明

天刚蒙蒙亮,莽莽雨林传来阵阵啼叫,像口哨,又像鸟鸣。仔细一听,那声音空灵、细腻、穿透性强,能传好几公里。这其实是海南长臂猿在宣示领地。

关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山川间的守望与呵护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栖息的海南长臂猿。新华社发

几乎每天清晨,海南长臂猿都会大声鸣叫,往往是一只雄猿先叫,然后母猿跟着叫,接着猿群“合唱”,每次持续时间从3分钟到20分钟不等。清亮的长音由低渐高,仿佛是一首雨林中的美妙乐曲。

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20世纪50年代初,该物种种群广泛分布于海南全岛,数量约2000只。不过,由于当时对物种保护认识的局限性,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遭受频繁干扰和猎杀,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末,仅剩7~9只个体幸存于海南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之中。

14年前,我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了霸王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团队。当时我和护林员一样,对海南长臂猿进行过日复一日的监测。我们需要提前一天到达住宿驻点,第二天凌晨4点起床进山,带着手电筒,摸黑赶往监听点。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便寻声一路小跑过去。每个月有22天在山上,15天在野外监测,5天是栖息地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监测长臂猿的护林员多是兼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也没有专业林学知识背景,全凭经验记录。对长臂猿的监测也始终停留在食性、家庭群是否完整、是否有新的婴猿出生、有无独猿等层面,科技手段也有限。同时,没有对监测记录进行过系统整理,没有形成过系统性的报告。

于是,我主导组建了一支18人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伍,负责调查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与高校专业监测人员一起,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长臂猿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我们还在海南长臂猿的一个家庭群范围开展监测试点,共布设触发式红外相机320台,实时视频监控探头19处,为海南长臂猿全天候跟踪监测提供了有效经验,同时为必要的公益性宣传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素材。

这些年,我们还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超过2000亩,搭建绳索廊道28条、种植树木廊道近900株,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扩展提供了迁移路径,也为它们栖息地范围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已经从2003年的2群13只增加到2022年的6群37只。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以“霸王岭模式:基于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为题,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智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郝泽华、李洁、张哲浩、张锐、王雯静、万玛加、王晓樱、陈怡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3日 07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1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濒危”降“易危”!中国大熊猫保护“成绩单”令世界瞩目
...约1100只增长到约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从“濒危”等级下调为“易危”;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757只,种群结构持续向好。圆滚滚的身体、憨态可掬的面容,大熊猫
2024-11-29 22:30:00
...,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
2025-10-24 07:28:00
高黎贡山保护区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彩云兜兰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兰科专家鉴定,该植物被确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彩云兜兰。这是在高黎贡山拍摄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彩云兜兰。 “我从2004年起前往高黎贡山进行了上百次野
2023-03-05 13:30:00
“万物共生”的中国答卷: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恢复性增长
...中国正在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展开。这是布控在我国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的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珍稀野生动物活动
2023-08-27 11:40:00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如何?这份“成绩单”亮了
... 和美永续”。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目
2025-05-22 23:22:00
多样的生物 多样的精彩|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 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
...万年。得益于几十年来的生态修复与科学保护,一度曾经濒危,甚至遭到野外种群灭绝风险的大熊猫,如今无论是圈养还是野外种群数量都得到恢复性增长,栖息地生态保护也进入“国家公园”时代
2022-12-08 11:42:00
大连邮局海关查获2张巨蜥皮,巨蜥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巨蜥属动物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
2023-04-20 12:35:00
大理呼吁保护螺蛳河蚬等洱海土著螺贝:入侵物种挤占生存空间
...分类地位和科学价值极高,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单;2021年,被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近期,大理州洱海
2024-02-12 22:50:00
...日,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以被告人夏某亮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夏某亮不服,提起上诉,日照中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院生效裁判认为,
2023-12-19 11:2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多人获刑 涉及非法猎捕、贩卖、运输鸟类等犯罪行为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鸟类保护刑事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鲜明导向
2025-11-14 18:52:00
高铁上孕妇突然临盆 多方联动救援母子平安
大皖新闻讯 “谢谢列车长,是个男孩,母子平安!”近日,一通报喜电话让G7263次列车长张露及全车工作人员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2025-11-14 12:38:00
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用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在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的走廊里,一幅温馨的画面正在上演:一位身着棕色背心、蓝色内搭和灰色运动鞋的七旬老人,正手持拐杖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练习独立行走
2025-11-14 12:09:00
就诊患者医院停车被收费 院方回应:收费由三方公司负责,会积极协调
鲁网11月14日讯近日,淄博市张店区的张先生向鲁网·民生帮办(0533-3811076)反映,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停车时被收费
2025-11-14 12:05:00
广州“铜钱大厦”一拍流拍,起拍价13.6亿元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大皖新闻记者从阿里资产拍卖平台看到,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圆大厦以13.6亿元起拍,但因无人报名出价
2025-11-14 12:04:00
微光成炬!从“记错时间”到“紧急救援”:荣成白衣天使书写新时代医者答卷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李佳怿 李金翰 通讯员 李甜)在一个普通的周六午后,本计划奔赴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三位医务人员
2025-11-14 10: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杨飞“青春没有售价,轮椅直达拉萨”“家人们谁懂啊,坐电动轮椅通勤太香了”……近来,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年轻人坐着电动轮椅出行的视频刷爆网络
2025-11-14 10:32: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实探江城芜湖:科创赋能产业,算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大皖新闻讯 长江之畔,创新潮涌。11月13日,“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芜湖
2025-11-14 10:52:00
大皖新闻讯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13日发布数据,2025年10月份,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
2025-11-14 10:54:00
从“看破”到“戳破” 高校联合58同城推出反诈互动课
“坐进骗局的桌子里,看看你能不能识破身边的骗子。”11月12日,在广州南方学院的多功能教室,一场名为“对号入座”的沉浸式反诈课堂火热上演
2025-11-14 10:57:00
守望精神家园:农村老物件何以成为时代“新教材”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那些被岁月包浆的犁铧、砚台、煤油灯,正以沉默诉说民族的集体记忆。近日,潍坊知名文化学者张崇高先生主编的《青少年研学——探秘农村老物件》出版发行
2025-11-14 10:58: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2日,“离婚证后面有囍字”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视频中,有网友手持离婚证,在灯光下轻轻晃动
2025-11-14 11:02:00
奇妙气压现真知 动手探索育新人——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开展“神奇压水机”科学实验课程
鲁网11月13日讯“老师,快看!水喷出来了!”“太神奇了,原来空气真的有力量!”近日,在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教室里
2025-11-14 10:22:00
玉米脱粒机致手指离断 博爱医护8小时精准修复
鲁网11月14日讯“多亏了周医生团队的妙手仁心,让我母亲的手指失而复得!”11月12日,62岁患者杜女士的家属专程将两面锦旗送到菏泽博爱医院显微骨科医护人员手中
2025-11-14 10:19:00
“婷宝”:菏泽鲁西新区程婷日常工作中的助人为乐点滴情
鲁网11月14日讯“婷宝,我这降压药吃完了,你能帮我买一下吗?”“婷宝,我家老伴儿行动不便,能帮我看看怎么申请轮椅吗?”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程海社区和颐美康养院
2025-11-14 1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