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46: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管理是政治管理秩序的体现,中国古代官方在计算时间之后,要将时间的更迭交错公告于形成“晨钟暮鼓”的报时体制。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在政治意义上,时间管理关系到朝廷正朔,是关系到王朝的治权能否实现的大问题,所谓“正岁年以叙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

一、宋代官方报时用鼓的种类与作用

晨鼓,宋代虽然是坊市制度打破的时代,所谓至熙宁时,“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但在宋人生活中,街鼓并非就此废除,真正逐渐消失的是街鼓的“禁鼓昏晓”的限制性职能,但其报时服务职能依然存在。

宋代街鼓的报时作用和之前大致相仿,分晨鼓、昏鼓,并增加了夜间更鼓,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提供时间参考。在宋人的观念中,晨鼓是天亮的标志。

晨鼓还能提醒官员早起工作,葛胜仲描述过身兼数职的官员奔波劳苦境况,写得是起床的时间之早,晨鼓标志的是天明,未必是提醒参衙的“衙鼓”,时间也应比衙鼓更早,天明即起床公干,可见劳苦之甚。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暮鼓,暮色日落是一天活动结束,进入休息状态的开始,暮鼓提供时间标准的参考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宋人每天生活活动的重要节点,苏轼《郁孤台》中的“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描述的便是晨钟暮鼓的景象。

宋代的暮鼓职能似乎多由鼓角楼来负责,欧阳修在诗中写道“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待横江弄月归。”描述的是甘泉寺的游赏心旷神怡,直到暮鼓声响起依然不忍离去,诗中提到的“城头暮鼓”指的应是城楼上的鼓楼。

宋代街鼓制度与宵禁制联系紧密,街鼓为宵禁提供了时间依据。在宵禁方面,宋初颁有法律条文,敲击闭门鼓以收到放鼓契为准,鼓声过后城门关闭,进入宵禁时间。

敲击开门鼓以收到止鼓契为准,鼓声过后城门开启,白昼时间开始。到了北宋末年,宵禁失去了存在价值而退出历史舞台,街鼓的职能也由限制性管理转变为时间报时服务。

二、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北宋皇城的钟鼓报时制度如下,白昼每时时正时,鼓楼的直官报时牌,鸡唱引唱传呼,钟鼓楼击鼓15声。到午正时击鼓150声,宫中各类活动至午正告一段落。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如胡宿的诗《馆中候马》中写得“紫陌归鞍后,端门午鼓余。铜池衔落景,铁擿掩残书。”即为听到午鼓结束工作回家的情景。

到日暮时分即酉时,钟鼓楼的直官置放鼓契,以此为凭证击钟鼓100声,标志着夜漏的开始。进入夜间,“每夜分为五更,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和点的变换分别以鼓、钟为节。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禁门内的钟鼓之声向全城及近郊传播,为政务的运行和人们的时间提供时间信息参考,其作用主要有管钥之节、更鼓制度、宵禁制度和官员上朝。

管钥之节即对管钥、门禁的管理制度。宋代京师作为国之核心,其管钥之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禁门的启闭以鼓契为凭证,鼓契分两种,一为放鼓契,一为止鼓契,分称雌雄契。

雄契为为放鼓契,雌契为止鼓契,分别指导天明和入夜的鼓声,而禁门的关闭和开启也恰以此为信号。宋代女性诗人曹希蕴新月中写道“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写得即是表明夜晚到来的宫廷里的更鼓声。

严格的上朝时间规定关系到朝政运行的主体力量,具有严格的上朝时间规定,所谓因“漏者所以正晨昬之度,为朝会起居之节。”其上朝前集合的一段时间称为待漏,待漏之时集结休息之所亦名为待漏院。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北宋朝臣动身上朝的时间是四鼓,抵达待漏院后,再等到五更二点禁门开启方才入参。这些报时的鼓声自然是由钟鼓楼发出的。

宋祁的《禁门待漏》诗中有“破月余光淡禁街,驻车聊候九门,漏箭急传催叠鼓,酒炉争拥卖寒醅。”写得正是天明前待漏时,报更的禁鼓声阵阵,商家争相向朝臣卖酒酿的景象。

三、宋代地方报时建筑种类

宋代地方城市中报时建筑风格多元,称谓各异,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依各建筑的修建特点和沿革状况大致可分为谯楼、鼓角楼、鼓楼三种最为多见。

根据地方条件的不同,报时设备也有所不同。在较大的府州如成都府、福州、苏州等地,设备较为完善,有鼓。角、辰牌、漏刻、壶箭等,成都府还修建有专门的报时建筑铜壶阁。

谯楼最早作为高楼出现于城市防御中,秦汉以后谯楼作为重要的城防建筑一直存在于城市中,其具备瞭望功能,启闭城门,但在早期并非报时建筑。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南宋以后,谯楼在各地子城中广泛修建,“因其承担报时之责逐渐向官衙附近乃至城市中心挪移,与官衙、宣诏亭、颁春亭等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核心建筑群。”

开始成为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换言之,谯楼本身仅为宋代城市较为重要的建筑之一,还无法成为“国家及其权威的主要标志物”。谯楼向报时建筑的转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并非所有的谯楼皆为报时建筑,部分地区可能终宋一代亦未设谯楼。

直至明代,谯楼才广泛修建于各地州县城市中,较为普遍的成为报时建筑,进而为“国家及其权威的主要标志物”。

鼓角楼最早出现于唐代,中和五年,泗州重修鼓角楼成,由李磎的《泗州重修鼓角楼记》可知泗州鼓角楼在朝暮时分为城市居民提供时间报时。

宋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鼓角楼》介绍了宋代鼓角楼源于唐代且承袭了唐代之制,并提出宋代州郡中设置鼓角者皆被称鼓角楼,且多建于府州以上城市中。

宋代大体沿袭唐代规制修建,并逐渐设置刻漏等物,配合鼓角等报时设备对府州日常时间有更为准确的传报。

熙宁元年,曾巩为广德军撰《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在时人看来,即谯楼之上设鼓角报时已成为普遍现象。此时谯楼作为报时建筑仍不多见,鼓角楼作为报时建筑则更为常见。

宋代官方报时的鼓楼多设于县级城市中,宋代的鼓楼与与谯楼相似,多为设鼓报时的建筑。但与谯楼不同的是,鼓楼建立之初即为报时建筑,多建于城门之上,但也有为独立建筑者。

四、宋代社会报时用鼓的种类

鼓在寺院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寺院一般会在院中左右分置两座小楼,一边是鼓楼,一边是钟楼,分别由称为“鼓头”和“钟头”的执事僧人主管。

楼下为一小殿,供奉佛像,楼上则悬挂钟鼓,用于通报漏刻。从实用角度说,鼓在寺院被用作管理规矩与法度的工具,“凡是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要听钟鼓等号令进行”。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寺院的鼓声传声广远,可以辐射到以寺院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其既可弥补地方谯楼的声音传播盲区,也能形成一个隶属于寺院的报时系统,从宋人的诗文来看,寺院的鼓声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如胡松年的《题观音寺德云堂》诗有“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黄庭坚的《赠清隐持正禅师》诗中有“水鸟风林成佛事,粥鱼斋鼓到江船。”写的都是寺院中鼓声的传播范围比较广远,可以为路过的人提供时间信号。

尤其是当游人处于相对荒僻的地点时,寺院的鼓声更是能提供地点和时间的参考,便于游人前去歇脚,暂解风尘之苦,苏过的《次韵承之紫严长句》描写的“乱山穷处闻鱼鼓,梵宇潭潭不知暑”就是这种情况。

鼓在寺院中也承担着时间管理的重要职能,《百丈清规·法器章》规定“早晚平击三通”,是为寺院生活的“晓鼓”、“昏鼓”。夜间报告时辰则称“更鼓”,其与世俗的时间管理制度基本相仿。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此外,寺院中还有作为开饭讯号的斋鼓、粥鼓,作为洗浴讯号的浴鼓等,而这些鼓声都有教义规定的时间要求,因此它们形成了一套有规律可循的报时系统,可以为附近居民提供时间信息的参考。

寺院的鼓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斋鼓。斋鼓顾名思义是报斋之鼓,即寺院中通知进食的鼓声的统称,因为在佛教教义中,正午以前的时间为正时,正中午以后的时间为非时。

正时是僧尼吃饭的时间,在非时里则不可以吃饭,即是俗语讲的“过午不食”。斋鼓的形制被称作鱼鼓或云鼓。鱼鼓指的是报斋之鼓的形制,其外观为一挺直之鱼形,中空,鱼嘴里衔木珠一枚。

这种渔鼓或搁置在斋堂门外五、六尺高的木架上,或吊于库堂,用木槌敲击,作为开饭讯号,也就是报斋时,唐代僧人真觉的《咏鱼鼓》描写道:“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师僧吃茶饭,拈槌打我肚。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

周紫芝的诗中多有对斋鼓的记载,可资证明寺院的斋鼓即是用来在寺院中报斋时,也能顺便为附近的居民或路人提供报时服务,《鹿苑假寐》诗中的烈日方在舟,腾云未成雨。濒河得风岩,佛饭过斋鼓。

僧尼进食的时间主要是早晨和正午,故而寺院的斋鼓声可以给经给经过的路人和在寺院借宿的客人提供时间参考信息。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通过胡宿的《彭山赠贯之》中的“方舟过谷隐,风雨寒霎霎。黎明带星归,尚及斋鼓踏。”可知寺院在天际刚刚拂晓时便斋鼓报时,时人赶了一夜抵达目的地时,刚刚赶上寺院清晨的用斋饭。

早晨的斋鼓之声也可起到催促寄宿在寺院中的人起床的作用,陆游《寺居睡觉》诗中的“心地安平晓梦长,忽闻鱼鼓动修廊。披衣起坐清羸甚,想象云堂缹粥香”的描写也是拥被酣眠而被寺中早晨集众会食的鼓声惊醒的情景。

对需要较早起行路的旅人来说,寺院早晨报斋的鱼鼓声尤其重要,如王柏的《宿仙山浸碧轩二首·其一》中写道“冒黑投精刹,呼灯读旧诗。平分禅榻稳,共听雨声驰。鱼鼓催行色,溪山挽故知。人生萍聚散,后会复何时。”

从诗中可知,王柏夜间匆匆投宿于寺院,早晨须赶早启程,他正是以报餐的鱼鼓声作为时间上的参考提示。

中午的斋鼓声也能为旅人提供时间参考,陆游的诗《舟中有赋》中写道“山寺日中斋鼔动,江楼风急酒旗斜”,可知在河面上的船上即便听不到谯楼的鼓声,只要附近有寺院,也可以通过寺院的斋鼓声确定时间。

总结

从对地方衙鼓的考察,也可窥见地方官衙运转的一角,在宋人的文字记载中,衙鼓最主要的作用似为管理官方人员的工作时间,上班的参衙和下班的放衙都以衙鼓报时为准。

宋代皇城的报时制度

宋代是一个经济活跃,懂得享受的时代,这个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宵禁逐渐解除,社会对娱乐的需求迅速崛起,昼夜不停、处处可闻的箫鼓之声是宋人繁盛的娱乐内容的一个象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2 2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华夏古长夜 悠悠更鼓声
...关。在漫长的岁月中,百刻制、十二辰制和更点制等计时制度逐渐发展出来。 百刻制的出现立足于刻漏的发明。《隋书·天文志上》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虽然黄帝制
2023-11-11 07:08:00
宋人的更鼓制度,如何实现“分秒必争”?
...算星辰轨迹的参考计时器,其精度可见一斑。宋代的计时制度我们印象中好像古代的时制都是一日十二时辰,但是一时辰足有两小时,只能大致指示时间,如果真的拿来日常使用,大概会制造出无数
2023-02-03 05:00:00
西夏官窑在哪?辽代皇城何样
...该遗址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由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墙全用黄土夯筑。2022年6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组
2023-02-16 14:52:00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崖头大鼓第四代传承人”
...鼓声,对大家来说也许再平常不过,可对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人来说,那铿锵的节奏、雄浑的鼓声,就是一种回荡在心头的乡音,听起来亲切,忆起来绵长。锣鼓喧天迎新春,在淄博市临淄
2024-01-29 16:07:00
考古2022︱宋辽金元明清考古:汴堤壁镌华胥梦,水下舶唱涨海涛
...地方城镇考古2022年度,辽上京考古队继续在辽上京遗址皇城内开展考古发掘,并首次于皇城西南部发现了始建于辽代的南向大型建筑基址(一号建筑基址)。通过发掘,证实该建筑在辽金两代
2023-08-30 11:44:00
昔日肇庆府衙 因皇帝题字闻名天下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丽谯楼外貌 在肇庆,文物古迹聚集。丽谯楼承载着肇庆的厚重历史,里面的故事真不少。到肇庆旅行,此地不可错过。丽谯楼位于城中路肇庆中学初中部的西侧,肇庆府署遗址公
2024-01-31 04:05:00
谯楼保护提升工程昨开工
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谯楼保护提升工程昨开工展现温州子城全貌,国庆期间部分亮相温都讯 “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8月3日上午,温州子城旧址(谯楼)保护提升工程开工仪式在广
2023-08-04 14:04:00
明朝重要礼器在安庆被发现 ,系尊师重教重要实物资料
...地晚清从这里诞生的秀才陈独秀、房秩五等,都成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安庆一中的前身安徽师范学堂即由安庆府学、试院改建而成。安庆旧府学内有孔庙,今天安庆一中校史馆原为孔庙大成门,之
2024-03-13 18:58:00
文化中国行丨游徽州古城逛市集 体验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近水含烟,白墙黑瓦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城墙上、谯楼下、牌楼边,到处是涌动的人潮。在徽州府衙广场的“徽物集”上,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一应俱全。这个假期,徽州古城还推出了徽
2024-05-02 23: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