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网日喀则7月18日讯(记者 胡俊)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文化“南木林”正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
“南木林”藏语意为“全胜之地”,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当地人亲切地称雅鲁藏布江为“雅江”,“南木林”则是雅江北岸的一颗“明珠”。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暨第四届“湘巴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7月16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采访团深入南木林县,当天,南木林县“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正举行“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暨第四届“湘巴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各级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们相聚在一起,展示着当地的特色文化。
湘巴藏戏、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西藏叶如石刻技艺、藏式地毯、藏香制作……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南木林县“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多项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

▲参观现场,当地群众热情地向记者打招呼。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藏毯是西藏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今,这项技艺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有力抓手。
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劳动模范、南木林县孔朗朗巴纺织农牧民合作社负责人索朗携家人也来到了“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展示现场。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索朗一家特意设计制作了一幅藏毯——底部34个波浪代表34个省市自治区,56朵花代表56个民族,顶部纹饰象征长城……

▲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劳动模范索朗一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索朗的儿子索朗多杰介绍:“设计图由爸爸设计,妈妈负责编织,前后历时2个多月,这是爸爸妈妈献给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礼物。”如今,索朗多杰已是广东医科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学有所成后,还要回到家乡,继承好发展好这项传统民族技艺。

74岁的索朗旺堆(右)和他的小儿子。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现年74岁的皮具制作传承人索朗旺堆,24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过去放过牛,做过买卖,当过村委会班子成员,他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以前吃不饱,现在吃穿不愁,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用实际行动感恩党。”如今,他的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皮具制作这项技艺,孙子们也耳濡目染,家族传承的链条从未断裂。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展示现场,一组工具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藏叶如石刻技艺”市级传承人扎西顿珠介绍,这组工具是雕刻石头用的,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雕刻的内容多与佛教相关的经文、图腾等。如今这项技艺也得到了妥善的传承和保护。

▲“西藏叶如石刻技艺”市级传承人扎西顿珠展示雕刻。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近年来,南木林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设立传承人补贴、开设非遗培训班、拨付专项保护资金等举措,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生。当前,“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正积极创建国家级试验区。
从家族传承到社会参与,从传统技艺到创新发展,南木林县的非遗保护实践证明:只有让非遗融入生活、紧跟时代,才能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正如一位老传承人所说:“只要有人学、有人爱,我们的非遗就永远不会消失。”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传承人展示非遗作品。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扎西顿珠展示雕刻制作技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扎西顿珠雕刻的作品。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藏香展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唐卡展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非遗赋能 匠心传承”活动现场,皮具展示。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责任编辑:胡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8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