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志愿加入裂空青年突击队,坚决做到‘最艰苦的担子我们挑,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半年来,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电科)机加车间裂空青年突击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开启了一场奔赴梦想与光荣的远征。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撕裂长空,带着激情与昂扬拼搏的斗志,机加车间“裂空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队伍只有一个宗旨——全力抢抓某项目结构件任务!
钢铁的车间凝成钢铁的意志,钢铁的意志引领着这支青年突击队向着任务目标挺进。数控操作面板前,他们是零件加工的先锋;车刀的火花后,他们切削完美的弧线;电极丝热量笼罩下,他们是局部造型师;一刮一锉的动作中,他们将零件美容;工艺图纸根根线条里,他们是产品加工的规划人。在每一个突击队成员的奋战岗位上,一个个故事正在演绎。
“李祖芳,来把这批活儿带到你小黑屋去抽空干了。”某项目钳工组组长马勇时常呼唤李祖芳。李祖芳,24岁的“甲秀工匠”、车间数控组数铣操作工的,在工作我要求下,开启了“两头抓”的工作模式。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机加车间实施倒班制,数控机床保持加工状态的同时,将操作者无间断两班倒,这也给了钳工组“可乘之机”将李祖芳“挖走”。在数控加工之外的时间里,他主动分担钳工产品的加工,桌下一箱箱数控工件,桌上也摆满了钳工件。往工位一扎就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刻,一干就是以月为单位。
同样身为数控组的“小年轻”姚华兵,是“两班倒”青年中颇为特殊的存在,他的工作模式是“一人两机”。
为保障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姚华兵主动请缨,承担起某项目复杂结构件的生产。“老姚,你活儿干完没?”这也成了同事和他说得最多的话。
由于设备老化与昼夜温差大,为保障产品质量与加工速度,姚华兵每天清晨都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岗开机床预热,保证在上班时就能开始加工。产品上机床加工的空闲时间段中,他主动申请再开一台机床,就这样进入了“一人两机”的工作模式。
在这支青年突击队中还有一位技术组青年谢启飞,他的代名词是“两边跑”。每每打开技术组的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面孔。
为了完成相关工作,谢启飞接管了多个研制任务的工艺工作。走近他的工位,除了草稿纸、墨水见底的签字笔、削痕崭新的铅笔以外,新的、旧的、大张、小张的设计图纸布满了他的工位。
众多设计图纸就意味着众多的加工思路、众多的工艺流程。在工艺设计期间从楼上跑到各加工小组与老师傅们商量加工思路的合理性与实践性;在印发工艺文件时每次都从厂区小跑到打印室打印;在零件加工时跑到加工现场跟踪产品加工过程,保障产品质量。他就在每天的“两边跑”之中,逐步成长,精进技术。
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总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动的表现。他们技能技术不断提升,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勇挑重担,用辛勤劳作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开拓创新,在生产一线不断探索;他们扎根岗位,誓把青春和汗水抛洒向追逐航天梦的路途。
通讯员:廖春林 黄佳佳
记者:罗晟鸣
一审:石琳婕
二审:何秋怡
三审:杨 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6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