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当前,贵州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急需大量既懂经济运行规律又熟悉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经济史课程兼具历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客观把握学生优势特长,通过重塑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测评与生涯规划等举措,因材施教,构建史实认知—方法训练—能力迁移的良性循环,能够有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让教育的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充分彰显。
重塑课程结构,构建“通识+模块+项目”三层体系。建立层次分明、弹性多元的课程结构体系。拓展通识层面,以《中国经济史》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贵州与全国互动的独特视角。如讲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时,既介绍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也分析贵州作为西南物资集散地的历史地位及本地资源通过茶马古道融入全国贸易体系的过程;讲解改革开放历程时,结合贵州从三线建设基地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转型,展现区域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联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从本土到全国的立体认知框架。开设特色选修模块,紧密对接学生特长与学科前沿。计量经济史模块侧重培养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历史数据采集、统计模型构建等方法,引导学生用量化手段研究贵州历代物价波动、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企业史与口述史模块聚焦实践调研能力,训练学生访谈技巧、档案整理方法,深入挖掘贵州老字号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地理信息系统模块融合地理信息技术与历史研究,通过地图绘制与空间分析,还原贵州矿业、酒业等产业的历史分布与变迁规律。设置产业史学期项目,要求学生跨学科组队,完成从史料采集到政策建议的全链条任务。研究贵州三线建设遗产的当代价值时,学生需走访遵义、安顺等地工业遗址,收集厂志、工人回忆录等一手资料,运用GIS技术绘制工业布局图,最终形成包含历史分析、现状评估及开发建议的研究报告;项目成果经评审合格后,可置换毕业论文学分或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与实践动力。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沉浸式+数字化+田野化”课堂。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再造构建多维互动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在万山汞矿场景中,学生可体验明清时期汞矿开采组织模式,面临安全生产与产量提升、官方管控与民间走私等历史困境时,结合当时技术条件、政策法规作出决策,并通过系统反馈了解决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提升对历史情境的感知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化教学,构建贵州经济史开放数据库。整合省内档案馆藏、企业年报、地方志等资料,指导学生运用Python进行数据清洗,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明清贵州方志中的经济记载,借助GIS软件将历史数据可视化;研究清代贵州驿道与商业发展时,学生可通过分析驿道里程、驿站分布与商号数量的相关性,量化论证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提升技术素养与科学研究思维。田野化教学,通过与地方档案馆、企业博物馆共建移动课堂,将教学场景延伸至历史现场。每学期安排一周集中田野调查,学生分组前往仁怀市茅台镇、万山区、三线建设旧址等地,完成口述史采集、产业遗产评估等任务;调查结束后提交访谈实录、影像资料及评估报告,形成地方经济史调研数据库,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产业史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需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机制,将教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校地协同层面,由高校牵头与相关单位共建贵州产业记忆实验室,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企业提供真实历史数据、生产场景,政府部门开放历史档案与政策文件,高校师生承担史料整理、价值评估、展览策划等工作。实验室每年发布产业史研究白皮书,梳理贵州重点产业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课程嵌入方面,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完成校内课程后,进入企业档案部门或文化中心实习,参与企业史编纂、品牌故事挖掘等工作。开发成果反哺机制,将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资源。学生完成的产业史研究报告经专家评审后,优秀建议纳入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历史数据可视化产品可作为文旅企业宣传素材或中小学乡土教材;挖掘的企业历史故事成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教学——研究——产业闭环。
完善测评与生涯规划:构建“能力画像+成长档案”。科学测评体系与精准生涯指导需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估,从被动指导转向主动规划。动态测评引入AI测评工具,从史料批判、数据分析、叙事表达、政策建议四个维度为学生建立经济史能力雷达图。史料批判维度分析学生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深度与质疑精神;数据分析维度依据学生运用量化工具处理历史数据的准确性与创新性评估;叙事表达维度关注学生将历史研究转化为通俗文本或可视化作品的能力;政策建议维度考查学生从历史中提炼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每学期更新经济史能力雷达图,帮助学生认知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经济史职业工作坊开展生涯课程,邀请企业档案主管、天赋测评师、政策研究员等行业代表分享职业发展路径与实践经验。基于能力雷达图,学生可选择不同成长路线,分别强化对应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需求。配备行业导师,在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基础上,链接行业导师提供职业发展指导与实践机会。每学期联合对学生进行能力复盘,结合能力雷达图与职业规划微调学习计划与实践安排,实现从标准化输出到精准育人的转变,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赵俊红,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研究成果)
策划制作 王塬钧
编辑 徐吉欧 王瑶
二审 张莹 杨春凌韦一茜
三审 陈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