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国防报
贵州省盘州市胜境街道一家五代为红军烈士守墓八十八年——
“咱家子孙就是他的后代”
贵州省盘州市胜境街道,有一户邹姓人家。大家庭里,最年长的是邹广阳和邹广周兄弟俩。
邹家有这样一条延续了88年的“家规”:除夕、清明、中元等时节,全家老小先祭红军英烈,再祭家族祖先;逢家中添丁进口、婚丧嫁娶等,要“告知”红军英烈。
临近清明,细雨纷纷。一大早,邹广阳的妻子胡小菊就在厨房忙活起来,烧水煮饭、切菜蒸肉、清洗祭品……她告诉笔者,给红军烈士扫墓是老邹家一年中的大事,全家从不怠慢。
“沿着这条小路下去,穿过一个隧道口,赵叔的墓就到了。”邹广阳口中的“赵叔”,就是红军烈士赵文荣,也是他们一家5代守护的人。
说起烈士赵文荣和邹家的渊源,还要追溯到邹广阳的父亲邹学孔。
邹学孔上过私塾、思想开明,十分拥护红军。1936年3月,红军长征途经盘县(后改为盘州市)。在一场战斗中,红六军团战士赵文荣身负重伤。部队转战在即,受红军委托,邹学孔冒着生命危险将这名刚满18岁的小战士藏在家中救治。邹学孔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给赵文荣吃,并四处为他求医问药。然而,由于伤势严重,两个月后,赵文荣还是牺牲了。对此,邹学孔非常难过和自责,他花积蓄为赵文荣买了一口杉木棺材,安葬在家对面的山脚下。
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空,邹学孔便会到墓前看一看。遇到雨天,无论雨多大、夜多深,邹学孔都会叫上全家老小,拿着工具到烈士墓前排积水,以免山脚下的小河涨水淹到墓地。
“我刚记事的年纪,父亲说要带我和弟弟认认路,走着走着,就来到一块墓碑前。”邹广阳回忆起第一次随父亲扫墓的场景,“父亲告诉我和弟弟,这是他的兄弟‘赵叔’,让我们磕头。”
在弟弟邹广周记忆里,平素寡言少语的父亲只有在“赵叔”墓前才会话多一些。“每次去扫墓,父亲都会给我们讲红军的故事,告诉我们,赵叔是为穷人能过上好日子牺牲的,我们要敬他、念他。”
1983年,邹学孔病逝。“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赵叔没成家没有子孙,以后邹家人就是他的亲人,咱家子孙就是他的后代,要年年给他扫墓,管好守好他长眠的地方。”
一句诺言,几代守候。一个故事,几代传承。
“对我们而言,红军烈士是英雄,更是我们未曾谋面的亲人。”邹家第三代子孙邹中文、邹树生常年在外奔波,然而,无论多忙,重要的日子一定回来参加祭扫。第四代子孙邹帮友在外省工作,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他,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去烈士墓前祭拜。邹家第五代子孙邹皓轩,今年12岁,他为能守护红军墓感到骄傲,常把烈士赵文荣的故事写进作文里,讲给同学听。
这几年,在六盘水市军地部门共同努力下,烈士赵文荣之墓被纳入贵州省红色文物保护计划,当地多所中小学校把烈士墓作为国防教育现地课堂,邹广阳也有了一个新身份——“盘州市红色故事义务讲解员”。
“守护红军墓、讲述红军故事已不单单是邹家的事,也是我们共同的事。”邹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红军墓,感染和影响着周边群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护红军墓的队伍,争当红军烈士守护人,争做红色故事传播者。
上图:邹广阳(右)与邹广周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焦 燕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