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元璋杀功臣的事情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基本上陪他打天下的人就没有不被杀的。
不过就是这么嗜杀的朱元璋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不仅赦免过一个死刑犯的罪行,还赐给了他可以免死五次的免死金牌。
这是怎么回事呢?死刑犯是什么身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范从文是典型的文官出身,他在朱元璋麾下从小官做起,不断升迁,最后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这个官的主要责任就是监察百官,同时向皇帝提出建议,算是言官的一种。
秦朝时候的监察御史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但是随着皇权的加强,以及官职更替的变化,范从文这个监察御史的职权变得很小,对于皇帝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范从文很耿直,他不在乎自己的职权大小,只想尽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他经常就朝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朱元璋做的不好的地方提出建议,希望朱元璋可以改进。
朱元璋本是个出身贫寒的农民,自小家境贫苦,靠乞讨度日。若不是后来加入红巾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他本不可能当上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多年,在位的时间越长,人其实越容易迷失本心,对逆耳忠言再也没有原来积极的态度,甚至说多了会厌烦。
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严苛治国,用重典治理官场腐败问题。他无法容忍任何贪污受贿的行为,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行为,必将重罚甚至灭族。
范从文认为朱元璋的刑法过于严厉,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每当朱元璋对官员过度严惩时,他都会据理力争,直言规劝。
身为“监察御史”,进谏忠言就是范从文的责任,如果皇帝没有听取,就会一直谏言,直到皇帝明白错误、改正错误为止。
朱元璋对于范从文开始不耐烦了,曾多次暗示过范从文不要说了,再不行就明示,但是范从文没有改,一怒之下,朱元璋判了范从文一个“欺君之罪”,将他关押在大牢。
范从文认为他过错微小,罪不至死,他要求刑部先不要急于行刑,但是范从文还没来得及写奏章,有司就把他的阻碍行为弹劾到了御前,朱元璋听后十分生气,一个小小的御史,竟敢违杵圣旨,马上就把他下了死狱,等待勾决后处斩。
朱元璋一向杀人不咋眼,因此对于处死一位忤逆自己的罪犯,向来是浑不在意。然而,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审查刑部送来的档案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处决过一个人。
见到范从文之后,朱元璋问他:““你和范仲淹有什么关系吗?”
当时范从文就回复说:“臣乃范仲淹的十二代世孙。”
朱元璋命人解开范从文身上的镣铐,脱下他身上的囚衣,让人拿一套崭新干净的衣服给他换上。
范从文一开始很是不解,朱元璋说:“你的先祖范仲淹是我敬佩的人,是第一功臣,所以朕送你五幅警句,赦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命人取来五方帛,在上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紧接着,这五方帛赏给了范文从。
随着范从文被赦免的消息传出,这段朱元璋与范仲淹后人的故事就这样被传扬开来,在范氏家书以及各种报刊信件上都有出现,虽然一些细节方面可能有美化的地方,可是故事的实质内核没有改变。
范仲淹是一代名臣、儒学大师,也是朱元璋的偶像。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也有参照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亲笔写下一道谕旨:“此人可免死五次”。
就这样,范从文成功成为了从朱元璋手上死里逃生的少数人之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6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