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北京博物馆中,存有一张由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赐予功臣的“丹书铁券”。
【朱元璋与功臣们的契约】
“丹书铁券定山河,煌煌勋绩耀古今”。在一定程度上,“丹书铁券”乃皇帝与功臣所订立之契约,皇帝以许予功臣免罪乃至免死之诺,换得功臣对国家政权之忠心。
明朝肇建之际,明太祖朱元璋依循前朝之常例,向开国功臣颁赐了一批免死铁券。此批铁券均为一式两份,一份赐予受赏者,一份存于内府。获此殊荣的功臣涵盖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总计三十四人。
丹书铁券所刻内容涵盖五个方面,分别为赐予铁券的时间、受赐者的官职、受赐者的功绩、皇帝应允的免死次数以及对受赐者的激励言辞。除谋逆之罪外,其余死罪皆可依此丹书铁券予以赦免。
朱元璋在对那些开国功臣进行封赏之时,面临着如何给功臣们颁发丹书铁券这一现实问题。
自洪武十三年起,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人为构设之大案,大肆诛戮功臣。那些功臣所掌之权,无异于废铁,实乃莫大之讽喻。
在朱元璋的认知中,铁券并非是无所不能的庇佑凭证,他能够向大臣们作出“免死”的应允,同样也能够随时撤销这一应允。倘若有人对皇权的统治构成威胁,他能够随时凭借各类罪名对其施予极刑。
朱元璋在诛杀功臣之际,全然不会在意该功臣往昔建树了多少功勋,亦不会在意往昔与其关系何等紧密。倘若有人对皇权构成威胁,即便此人是他的亲侄或是儿女亲家,他亦会毫不迟疑地将其铲除。
故而在其称帝的三十年间,遭其诛杀的大臣数量众多,难以计数。官员若被判处死刑,获赦者寥寥无几。
【朱元璋的偶像】
然而,有一被判死刑的官员,竟因一个其自身都未曾料到的缘由,成为极为少数的特例。
朱元璋对其死刑进行复核时,了解到该官员的身世后,非但未将其处死,反而宣告此死囚可获五次免死机会。这究竟是何缘由呢?
“苏地范文从,乃范仲淹之嫡传后人。于洪武年间任御史,因忤逆旨意,被投入狱中论以死罪。太祖查阅狱案时,看到其姓名与籍贯,即刻询问道:‘你莫非是范文正的后人?’”
对言:“臣乃仲淹十二世子孙。”太祖缄默,遂令身旁之人取来五方帛,以御笔奋书“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赐予之。示曰:“免尔五次死罪!”
朱元璋常以“淮右布衣”自我标榜,然此般自夸之下,实潜藏着浓重的自卑感。此点从其尊崇的二人身上便可察知。
朱元璋最为尊崇之人,乃赤手空拳、缔造汉朝的刘邦。
元朝至正十四年,李善长归附朱元璋。朱元璋甚喜,设宴款待李善长。
李善长饮酒至半酣,向朱元璋言道:“秦末之时,天下大乱,刘邦出身平民,其豁达豪爽,善于识人用人,且不妄杀无辜,仅五年便登上帝位。当下元朝分崩离析,您乃濠州人士,与刘邦之故乡沛县相距不远,两地山川相接,王气汇聚于您之身。倘若您能以刘邦为榜样,那么平定天下将轻而易举。”
彼时之朱元璋,为自身出身卑微而困扰。李善长之提醒,令其觅得楷模。其后,他“效汉高祖,聚民心,止杀掠。凡所获妇女皆予归还,遂皆相携离之,民众甚喜”,由此获取了将自身视作刘邦般的愉悦之感。
天下既定,朱元璋于南京立庙,以祀历代贤明之君。
每逢祭祀刘邦之际,朱元璋皆会面向刘邦塑像言道:“刘君,刘君,今时庙中诸人,皆依凭某物,而获天下,唯朕与汝,皆未借寸土之利,手携三尺之剑,登天子之位,较此诸人,更为不易,当共饮三爵。”
足见老朱对刘邦的极度钦佩之意。
朱元璋所尊崇的第二人,乃北宋著名大臣范仲淹。
朱元璋从一介平民登上皇位,开创三百年基业,堪称现实中的“平民逆袭典范”。在历史上的帝王中,大多出自王侯贵族,唯有他是实打实的平民出身。
故而夺得天下后,有人提议其尊南宋大儒朱熹为先祖,然而朱熹所处时代与朱元璋所处时代相距并非甚远,因而此提议未获朱元璋认可。
朱元璋建国后大力修缮凤阳祖陵,追封历代先人,对其子孙后代的安排极为周全,足见朱元璋极为看重自身家族与血统。
或许正因如此,他对历史中姓朱的名人,皆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喜爱。像西汉的朱买臣,便颇得朱元璋的欢心。
朱买臣乃会稽人士,家境贫寒,然其对读书甚是热爱,时人以“书痴”称之。其妻崔氏,因见朱买臣无法获取钱财,遂多次吵闹,欲与其离异。
朱买臣向妻子言道:“吾日后必荣华富贵,汝再忍耐些时日,便可随吾享好生活。”然崔氏未从,朱买臣只得写下休书。其后,崔氏嫁与一家境宽裕之木匠。
汉武帝即位后,朱买臣获汉武帝赏识,被封为中大夫,继而又被任为会稽太守。朱买臣抵达会稽,差人将崔氏及其丈夫带至太守府,并赐予二人诸多钱财。
崔氏懊悔万分,未几便自缢而亡。朱买臣出资使那木匠将崔氏厚葬。
朱买臣的性格颇合朱元璋心意。且二者皆姓朱,故而朱元璋在教子过程中,屡次向儿子们提及朱买臣之事,将其视作励志之楷模。
【崇拜范仲淹的原因】
朱元璋对范仲淹的尊崇缘由颇为明晰,一则范仲淹乃一代名臣,二则范仲淹与“朱”姓存在诸多关联。
范仲淹幼年时,其生父范墉离世。他的母亲谢氏为谋生计,携幼子范仲淹于距范府较近的寺庙中安身。
一日,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至该寺庙上香许愿还愿之际,邂逅年轻的谢氏,对其心生爱意,未几,便将谢氏迎娶归家。
朱文翰的元配亡故,育有二子三女。谢氏嫁入朱家后,克勤克俭,助夫育子,将朱家其他子女视如亲生,一家人相处颇为和睦融洽。
朱文翰乃进士之身,颇具文化素养。其娶谢氏后,将作为“拖油瓶”的范仲淹更名为“朱说”,且延请老师为其授课,对“朱说”(范仲淹)予以良好的指引。
自幼志向远大的朱说,受朱文翰的悉心教导而勤奋学习从未间断,尽管生活并非富贵荣华,然而总算获得了读书的契机。
朱文翰为官清正,由推官擢升为县令后,依旧未染贪污受贿之恶习,故而其家境仍显贫寒。正因如此,方有后来范仲淹“划粥断齑”之事。
彼时,朱文翰于外为官,范仲淹于家乡醴泉寺求学。为求便利,其自行操办饮食,每夜量取米粮,注入清水,于小灶中一面攻读,一面熬煮米粥。
粥已煮毕,时至夜半,他遂搁下书本就寝。冬日严寒,次日清晨,锅中之粥会凝结为整一体。此时范仲淹则以小刀于凝固之粥块上划十字,将其分为四块,朝食两块,暮食两块,此即“划粥割齑”。
范仲淹所食之菜,多为寺院周边山中野菜。每日,他皆会采些许野韭菜与野葱,将其一同切碎,佐以盐稍加搅拌,此即为其每日之菜肴。
范仲淹于醴泉寺读书的三年间,大体上过着“”的日子,该词亦成为用以描述人勤奋苦读的成语。
范仲淹在其26岁时,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同年,其养父朱文翰离世。
两年后,身为集庆军节度推官的范仲淹向朝廷呈上奏表,表明欲恢复本姓并归回本名,认祖归宗。经朝廷准许后,“朱说”恢复原名范仲淹,其字为希文。
尽管范仲淹更改了姓名,然而其依旧铭记朱氏的抚育恩情,对朱家的兄弟姐妹们亦是情感深厚。其后,他以自身俸禄购置三十六亩田地赠予朱家,并为养父朱文翰购置三十亩祭田。
其后母亲谢氏亡故,他未将母亲安葬于朱家墓地,亦未使其入范氏祖茔,于他而言,如此乃是对母亲最终归属的最佳处置。
范仲淹凭借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确立了道德典范,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敬重。
此外,他忠君爱国,关爱百姓,施行了诸多利民之事,而一贯重视民生的朱元璋,因而对这位昔日的“朱家人”颇有同感,如此一来,其推崇范仲淹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不但在思想上对范仲淹敬仰有加,于实际中,亦始终循着自己偶像的路径前行。尽管朱元璋在历史上素有残暴之名,然而他亦是一位重视民生的贤明君主。朱元璋当政之时,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
【“免死五次”的范仲淹后人】
明朝立国后,范仲淹之后裔范文从经科举之途步入大明仕途,获任御史一职。
此范文虽无先祖之能,然其为人耿直,对皇帝亦不谄媚逢迎,实乃清官一枚。
朱元璋并非易于侍奉之人,某次,范文从因一事触怒朱元璋,遂被投入大牢。三法司未作详审,便将其判为死罪。
依规定,被判死罪之人在行刑前,需经皇帝亲笔下旨“勾决”,即在其姓名上画一红色大勾,而后此人便会被押至刑场斩首。
在洪武时期,官员被处以斩首实属平常。因而,当刑部把范文从的姓名与其他被判定死刑的官员之名一同呈交至朱元璋面前时,丝毫未料到后续将会出现的情况。
一如往昔,朱元璋开始审察犯人的名录。蓦地,他发觉一个颇为熟悉的名字——“苏州范文从”。
范文从仅为七品御史,朱元璋对其颇为陌生,甚至几近忘却范文从曾违逆过自己圣意之事。当看到此人名时,朱元璋忽有所悟,遂唤刑部尚书:“将此范文从带至吾处!”
身着囚服的范文从被带至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见其仪态不凡,跪地之姿挺拔,仿若无惧生死,心中竟生出些许敬重之意。朱元璋遂问范文从:“汝为苏州人氏?与苏州范仲淹家族有何关联?”
范文从不知朱元璋之意,遂据实答道:“范文正公乃臣之先祖,臣为其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思良久,再度拿起范文从的案件卷宗详加审视,察觉此人文中所述,既无结党谋私之举,亦无贪墨受贿之行,其死罪仅因触怒自己所致,心中不禁暗语:“差些误杀良善!”
我们了解到,朱元璋虽曾对诸多官员予以惩处,但这些官员多数为贪赃枉法之辈,亦或是可能对其皇权构成威胁的勋贵之人。
朱元璋虽疑心颇重,然而对言官还算宽宏,如范文从这般的言官,他诛杀者甚少——盖因这类人决然无法危及他的皇权。
正因如此,朱元璋作出一项罕见之举:他即刻提笔,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四个大字,而后扶起范文从,把这十四个字交予范文从,并对其言道:“鉴于你乃范仲淹之后裔,念及你先祖之故,朕赦你不死,且特旨准许你及你的子孙免死五次!”
如此一来,这位幸运的范文从,在鬼门关前逃过一劫。然而此后,范文从依旧我行我素,只要他觉得朱元璋的政策对民众无益,就会依理抗争,倒也未玷污其先祖范文正公的名声。
虽正史未载此逸事,然清朝文人赵吉士把它收录于其笔记《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之内。
《寄园寄所寄》为类笔记小说之集,所录皆为奇闻轶事,具一定可信度。无论其所述是否确曾发生,然朱元璋尊崇范仲淹,且其仅诛贪官污吏,此皆为历史之实。
【朱元璋没想到的事】
然而,范仲淹的后裔中,并非皆如范文从般为忠臣。至明朝末年,范氏家族中有范文程,此人曾效力于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位帝王,为清朝开国规制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克抚顺,明朝秀才范文程因屡次应试未中,与其兄范文寀主动归附努尔哈赤,后成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
其后,他获清朝统治者倚重,清朝初期诸多重大国策的决策,他皆有涉足。
范文程与范文从皆为范仲淹之后裔,然其与范文从并非同支。朱元璋当政时,范文程之先祖范岳,仅为湖广云梦县之县丞,司职管理该县仓管物资。
范岳任县丞时,县衙署失火致使仓库物资焚毁,遂被朱元璋发配至彼时仍为边外荒蛮之地的辽阳,终其一生未返中原。于此地,范岳开枝散叶,其后人范文程即诞生于此。
康熙五年,范文程离世,享寿七十。康熙把范仲淹的这位第十七世孙安葬于怀柔县的红螺山,赐谥号文肃,还亲自撰写祭文,用“元辅高风”四字,对其予以至上赞誉。
历史上对于范文程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觉得他对清朝功勋显著,为清朝政权的构建与发展贡献颇多,但他对明朝则犯下了不可宽宥之罪。
范文程因未获重用而转投满清,此乃为个人私利背叛国家及明朝君主之举,在大节方面存在缺失。
范文程之才能毋庸置疑,康熙帝曾言“范文程之谋略,堪比百万雄师!”从一定层面来讲,若无范文程,恐清朝取明朝而代之的进程未必如此顺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