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高君晓)20年前,怀着对家乡眷恋与热爱,他成为一名乡村邮递员;20年来,每天来回100多里地的蜿蜒邮路上他风雨无阻,数十万封邮件经他的手送到了千家万户。
他就是中国邮政河南省鲁山县分公司瓦屋镇邮局职工陈俊歌。
山村邮递员,传递幸福传递爱
7月21日早上7点50分,鲁山县瓦屋镇邮局院内,40岁的陈俊歌正在检查已经分拣装车的邮件。
“邮件昨天下午就到了,还有几封大学录取通知书,说啥今天都得送到。”陈俊歌擦了把汗,笑着说,“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很开心,每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又有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了。”
瓦屋镇地处鲁山县西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90%是山地丘陵,共有19个行政村。而陈俊歌奔波的这条邮路上,山路蜿蜒,分布着15个村子,只有他这么一个邮递员。
邮路艰辛,山区的邮路更甚,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雪,遇见恶劣的天气、地形,弃车徒步是常态。
“最初是骑自行车送信,后来是摩托车,如今已经升级为汽车了。”离开邮局,驶上熟悉的山路,陈俊歌用手轻轻拍了拍手中的方向盘,感慨万千。
8点45分,邮车到了土门办事处的一家商户门前,陈俊歌拿着一份录取通知书往里快步走去。多年来,他已经清楚地记住了大部分村民的名字、住址。
“老郭,好事儿来了,恁家孩子的通知书到了。”陈俊歌大声地喊着,很快,院子里跑出两个人来。
“哎呀,真是太谢谢你了。来来,今个儿有喜事,一定留下来吃饭。”村民老郭拉着陈俊歌的手热情地说。
“恭喜恭喜啊,孩子考得不赖!不坐了,还有快递等着我送呢!”
“咦,你老都是这(样),回回也不坐会儿,那你路上注意安全啊!”
……
送完通知书,陈俊歌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车上,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很好。
“邮路辛苦,但是看到人们收到邮件的喜悦后,自己也觉得高兴。所以,咱送的不仅是快递,也是快乐、幸福和期盼!”陈俊歌说。
20年变迁,从邮递员到“代购员”
采访中,记者在陈俊歌的邮车上看到,除了正常的邮件外,还经常会有一些和工作不怎么相干的生活物品。
“这都是帮一些留守老人和村民买的东西,他们行动不方便,离镇上远,我就顺便在镇子上买了,捎过来。”陈俊歌说。
瓦屋镇的留守老人比例较高,有的村子到镇上较远,一些老人日常采购不方便,陈俊歌就会在保证工作的情况下,帮他们捎带一些生活用品。有时候,沿途的村民需要往外寄点特产,也会给陈俊歌打电话,他就开着车去帮助他们收寄、打包。
瓦屋镇张家庄村有个老人叫老张,身体状况比较差,陈俊歌便对他格外留心。前年,陈俊歌去送快递,正遇上那位张姓老人突发疾病,昏迷不醒,老人的监护人却不能及时赶来。来不及多想,陈俊歌赶紧把邮车上清理出一块地方,在村民的帮助下把老人抬上车就往医院赶去。幸亏送医和抢救及时,老人渐渐恢复了意识。
多年的交流互动,村民们也渐渐对陈俊歌产生了感情。走在邮路上,遇到的每一个村民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如果是饭点儿,人们大都会真诚地邀请陈俊歌留下来吃饭。
“这些年,俊歌没少给乡亲们帮忙。村子离镇上远,往外寄东西不方便,每次都是他捎来捎去。”瓦屋镇楼子河村村民曹建敏告诉记者,每次自己和邻居有需要往外邮寄的东西,都会给陈俊歌打电话,“很快他就会赶来,把东西带回镇上邮局称重、填单子、垫上邮费。有时候我们忘了,他帮忙垫付的邮费拖上一两个月都是常事,他从来不催不问”。
“以前主要送的都是信件。现在不同了,通信方式太便捷了,写信、寄信的少了,我们也与时俱进,开始当收件员,主动上门收取村民需要往山外邮寄物品……当然,垫付邮费、帮乡亲们从镇上捎回点日用品也很常见,毕竟,有的村离镇上远,他们去一趟挺麻烦,对我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陈俊歌笑着说。
有爱有遗憾,最不舍那份乡情
中午时分,陈俊歌已经送完了最后一份邮件,瓦屋镇卧羊坪村村民李建刚拉着陈俊歌的手不让他离开,非要请他到家里吃饭。
李建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只要每次稍微收点带货手续费,哪怕是一次1元,陈俊歌每个月的收入就能超过工资,“但他从不收一分钱”。
有些人认为,他是在做“傻事”。但在陈俊歌自己看来,这只是顺手的事,把账算那么精细,帮助人这件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辛苦是假的,但是在山区只有我一个邮递员,这么多年也有感情了。慢慢地,我觉得自己离不开他们了,像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帮个忙哪有收钱的道理?”陈俊歌说。
20年、7200多个日子,除了偶尔的生病请假外,陈俊歌几乎每天都在邮路上奔波。这样的工作强度也给陈俊歌留下了很多遗憾。
“这些年对家庭的亏欠最大,几乎没时间陪妻子、儿女。有一年,老母亲突发脑梗,而我正在邮路上,没办法只好让朋友帮忙将母亲送到医院。幸好后来没事,不然我真的会内疚一辈子。”说到此处,陈俊歌已经有些哽咽。
“当年是因为不想离家太远、方便照顾父母才留下来,成了一名邮递员,没想到一干就是20年。大道理咱不懂,不过咱知道,干一行就得干好!”提起自己的工作,陈俊歌笑了,“年轻那会儿,担心坚持不下去,就一遍遍对自己说:我做得工作很有意义,传递幸福传递爱。现在回头想想,的确如此,这估计就是我一直坚守在大山邮路上的意义所在。”【编审: 卢超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2 11: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