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9-10 18:36: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9月2日,99岁的抗战老兵郑宗仕又获得了一枚崭新的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高兴,今天真高兴!”

9月2日,家住西安市灞桥区电力西院小区的郑宗仕老人早早起床,三个子女帮老人穿上了军装,佩戴了纪念章,老人看上去利索又精神,胸前的纪念章更是闪闪发光。

上午10时许,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科鹏、半坡社区以及老人的原单位西安电力机械有限公司相关领导来到老人家里,给老人送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还送来了鲜花、寿桃和一个装裱好的大大的“寿”字。

老人立即让子女把纪念章给他戴上,他的胸前,又增添了一块沉甸甸的代表荣誉的纪念章。因为年龄太大,老人的腿脚不灵便,手指活动也不灵活,但能看出来,他当天非常高兴,看到记者拍照,他还努力把右手举高,老人连连说:“高兴,今天真高兴!”

红旗街道半坡社区党委书记王腾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老爷子是社区仅剩的抗战老兵了,老人至今身体健康,是社区经常上门看望的“老宝贝”。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贫农家庭走出来的抗战老兵

子女说,老人身体没什么疾病,但现在耳朵不好,说话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一般来了人,都是子女帮着沟通。

“这块纪念章是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这块是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这块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郑宗仕的二儿子郑兰宝给记者介绍着这一块块纪念章,每一块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

郑宗仕老人出生于1927年2月,老家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我父亲的父母都是贫农,种地为生,在我父亲10岁的时候,他跟随我的爷爷去了上海做木匠,挣钱维持家用。”郑宗仕的三儿子郑兰民说,“他在上海干了8年木工,回到老家结婚,正好看到征兵信息,就报名参军了。”

1945年,郑宗仕告别新婚妻子,成了八路军东军区某团一名战士,1947年11月至1958年4月,在华东军区某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1958年,为了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郑宗仕毅然转业至西安电力机械厂,曾担任工会主席,于1987年2月离休。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参加过淮海战役 时常回忆起峥嵘岁月

郑兰民说,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回忆在部队打仗的那些岁月,小时候自己不爱听,和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现在想想,还挺后悔的,他觉得自己应该认认真真听听父亲的经历,把父亲在战争年代的故事讲给后辈。

“父亲提的最多的就是淮海战役,1948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他说,战场上枪炮不长眼睛,他也多次身处险境,也有战友牺牲,说自己是幸运的,战争非常可怕,和平来之不易。让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确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郑兰民说,除了淮海战役,父亲还参加过渡江战役、临沂阻击战等,“父亲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都非常为他骄傲。”

小女儿郑兰英说,父亲有个遗憾,就是没有能参加和抗战有关的一部电影的拍摄,当时父亲受到了邀请,但是当时他正在上海上扫盲班,无法抽身,事后看到电影上映,他说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老战友,非常激动,说自己很后悔,应该去现场,见见老战友,应该把那段历史展现给大家。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一辈子兢兢业业 是同事们认可的“老好人”

在同事们的眼里,郑宗仕是一个“老好人”,脾气特别好,从不和人红脸,也从不计较得失。

西安电力机械有限公司离退休办主任刘建华回忆:“郑宗仕老人当年转业支援大西北,来到了我们单位,当时单位的名字还叫‘水泥制杆厂’,他来了之后担任工会主席,负责厂子的很多重要工作。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事非常友善,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刘建华说,后来厂子改制,郑宗仕的岗位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科员,这和他的文化程度有关系。但是郑宗仕对此并没有不满,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非常认真,“对谁都很和气,谁有困难,他知道了都愿意帮一把,郑老在我们厂子里有‘大好人’的称谓,大家都很认可他。”

99岁抗战老兵郑宗仕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对子女很严厉 晚年子女都很孝顺

对于同事、朋友几乎从不红脸的郑宗仕,对子女的教育却非常严厉。

“我父亲脾气很好,几乎不生气,除了我们几个孩子犯错误。”郑爱民说,“我小时候很调皮,不听话,父亲对我毫不客气,所以我经常挨打。”

郑兰民说,父亲对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能犯法,做个好人。如果哪个孩子不学好,不走正路,这就触犯了父亲的“逆鳞”,好脾气的人也会动手打孩子,孩子们小时候也挺怕他的。

在郑宗仕的严厉教育下,五个孩子都正直善良,郑宗仕晚年的时候,三个孩子郑兰宝、郑兰民、郑兰英都在老人身边照顾,对老人非常孝顺,把99岁的老人照顾得整洁精神,获得了邻里们的一致好评。

“我父亲从我们小时候就一直强调,兄弟姐妹们一定要团结,要友爱,互帮互助,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给了我们无条件的爱,现在他老了,我们也必须好好照顾他,无条件地爱他。”郑兰英说道。

自律、不生气是长寿秘方

郑宗仕身体一直很硬朗,80多岁还能坐着公交车去西安的景点逛。遗憾的是,两年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卧床休养半年时间,自此他就不太敢走路,每天吃过饭后,子女们用轮椅推着他转一转。子女们说,99岁的郑宗仕去医院检查身体,除了腿脚不灵便、耳朵听不见,没有其他的疾病。

问及老人有什么健康秘诀?一直住在老人身边照顾他的郑兰宝说:“他有两个秘方,一个是不生气,心大,心里不搁事。再大的事,在他这里都能过去。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不内耗,不焦虑。”

“还有一个秘方就是自律,生活规律。退休之后,他几乎每天吃饭都是定时、定量,早上起床后吃点鸡蛋、牛奶,中午吃面条或者稠稀饭,晚上吃个红薯或者鸡蛋糕,之前的运动是自己散步,现在我们推着转转。他吃的都是家常饭,不挑食,到点就休息睡觉了。”

采访结束时,郑宗仕的子女们拿出了他仔细保存的军用皮带,那是上世纪50年代他在部队时使用过的,看到这个皮带,郑宗仕眼睛亮了,用手抚摸着皮带,久久不愿放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2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厦门抗战老兵盖鸿儒回忆在战场伏击杀敌的故事
...卫国的场景,他眼里有光。抗战胜利后,盖鸿儒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1年,盖鸿儒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年轻人一定要走党的路,听党的话”“我们这代人,是共产党培养大
2025-09-02 08:10:00
合肥104岁新四军老兵的抗战记忆:亲眼目睹战友被日军飞机炸弹击中
...后,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冒长松曾经在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作战,他还获得过“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抗美援朝时期还开过坦克,“他是团级干部转业,在抗美援朝时担任坦克兵独立营的
2025-07-04 11:41:00
江苏南京:跨越80年,看四位抗战老兵的过去与现在
...齐齐的军装,底部是褐色军用小皮包和七八枚保存完好的纪念章。魏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摄 1945年,16岁的魏华扛起了枪。那时的他,没尝过几顿饱饭,瘦小的身子
2025-09-03 09:49:00
致敬!94岁老党员临终遗愿:交“最后一笔”万元党费
...之后长期在彭雪枫师长领导的新四军四师工作,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吴必信被日军炸弹
2023-01-15 22:16:00
父辈的抗战丨97岁老兵李法真:铁血传奇 赤子情怀
...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枣庄战斗、泰安战斗,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不知多少次死里逃生。最让老人记忆犹新的,是1949年夏天的浙江定海攻坚战。“一万多敌
2025-07-11 16:50:00
...午,几缕强光透过窗帘滤去烈意,洒进客厅。桌上摊开的纪念章,泛出淡淡光泽。张克霞看着这些纪念章,语气里带着几分坦诚的怅然:“我是文艺兵,普普通通的一名小兵,我有这么多纪念章,却
2025-09-03 07:45:00
寻访东营老兵 ④ | 百岁老兵孙相法:从烽火战场到乡土守护
...铄,走路不用拐杖,身姿挺拔得如同他胸前那熠熠生辉的纪念章。这位老人,用一杆枪守护过家国,更用一辈子守护着乡土的安宁。1943年,18岁的孙相法正值青春年少,当时日军对家乡烧杀
2025-08-01 08:58:00
...求助人年龄最大,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求助。找到失去的纪念章。求助人名为吕更文,94岁,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带着这几句简短有力的信息,我们三人来到了吕更文老人的家中。与想象中
2024-06-13 23:19:00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责任编辑:黄培】
2025-09-05 19:1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