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艺战线的烽火尖兵——记抗战老兵、老党员张克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03 07:45:00 来源:太原日报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以文艺为枪、以歌声为弹,在另一个战场上凝聚民族的斗志,点燃理想的火焰。现居杏花岭区的94岁抗战老兵、老党员张克霞,便是他们当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少年从军:战歌催征踏戎途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面对记者,张克霞老人再次唱起这首《大刀进行曲》。年逾九旬,她的歌声虽不复当年嘹亮,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坚韧与豪情,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救亡图存的年代。

1931年,张克霞出生。她的童年笼罩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阴霾中。“每天准备干粮,随时准备逃难”,老人对那段岁月的记忆清晰刻骨:“日本鬼子来了,到处杀人放火,隔壁村子几天内被杀害几百人。”

新四军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老师的一句“你们是中国人,不能作亡国奴”,在她心中埋下报国的种子。1944年,年仅13岁的张克霞毅然加入新四军四师泗南县独立团,成为文工队中年龄最小的文艺兵之一。

文艺为枪:快板歌声凝众志

“与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不同,我们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快板、歌本和锅底黑。”张克霞向记者讲述。

“打一个胜仗,我们马上就编快板、写唱词。战斗捷报必须第一时间化作朗朗上口的作品,传遍军民之间。”老人说,她们把英雄事迹编成歌剧,将胜利喜悦写成标语,就是要让“能打赢、能救国”的信念,顺着歌声、沿着字迹,往每个人心里扎根。哪怕是在艰难的行军路上,这份信念也能借着文艺的力量,化作战士们脚下的劲头。

张克霞说,那时为了躲避敌机空袭,部队行军大多选在夜里。战士们借着微弱的星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常常一走就是大半夜,疲惫渐渐袭来。张克霞和文工队的战友们赶紧掏出快板,“啪嗒”一声打响:“同志们,把腰挺,黑夜行军咱不怕!翻过山梁子,天明就歇脚!”清脆的竹板声在黑夜里撞开山谷,原本步履沉重的战士们,脚下不自觉就加快了节奏。有的老兵还回头喊:“小同志,再来一段!听着心里就有劲儿!”

到了隐蔽的宿营地,天刚蒙蒙亮,她们不等擦把汗,又找出从战场上捡来的空罐头桶,蹲在石头旁忙活。桶里装的是从老乡家要来的锅底黑,加水和成墨汁。刷子是用地里硬挺的杂草和秫秸绑成的。张克霞蘸满“墨”,在土墙上写下“抗战必胜”“还我河山”,字儿虽歪歪扭扭,却让路过的小兵停下脚。他伸手摸了摸墙上没干的黑痕,又默默攥紧了手里的枪——那眼神里燃着的光,比晨光还要亮。

“快板、歌本、锅底黑,不像枪炮能直接打敌人,却能把战士们的心拢在一起。”张克霞说,“就是靠这股子鼓起来的精气神,咱们才能一步步扛住困难,往前冲啊!”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张克霞和文工队战友连夜编排节目《和平使者》,把对和平的渴望融进歌声与动作。演出结束后,队长提议拍一张集体照。那是张克霞人生中“第一次照相”,也是文工队大多数战士第一次拥有的仪式感。

如今再看这张泛黄的老照片,画面依然清晰:前排的她,身着军装,和两旁的战友们席地而坐,青涩面庞透着坚毅。身后的战友们整齐列队,站姿挺拔,眼中难掩胜利的光芒与投身革命的热忱。指尖抚过照片折痕,老人轻声感慨:“战火中,我们这群孩子献出了最好的青春。如今照片里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

本色不改:赤心永向山河志

抗战胜利后,张克霞又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1953年,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赴朝参战。两年后转业到地方,她在平凡岗位上继续默默奉献,从未向组织提及过往功绩。于她而言,昔日的奋战不为功勋与荣誉,只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这份刻入骨髓的家国情怀,也悄然融入家风。

她的两个儿子和孙子相继穿上军装,将忠诚与担当代代延续。今年6月,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杏花岭区人武部举办“幸得有你,山河无恙”主题活动,借助AI技术修复老照片与历史影像,让张克霞的故事更为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活动中,张克霞应邀讲述抗战经历,结尾时她深情寄语:“希望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让儿孙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采访结束已近正午,几缕强光透过窗帘滤去烈意,洒进客厅。桌上摊开的纪念章,泛出淡淡光泽。张克霞看着这些纪念章,语气里带着几分坦诚的怅然:“我是文艺兵,普普通通的一名小兵,我有这么多纪念章,却没有军功章,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杀过敌人,很惭愧。”

听记者问起心里最大的盼头,老人说:“我盼着建军百年的那一天,能好好看看——看看咱们的兵娃子身着军装,站得笔直多精神;看看天上的战机编队,飞得整整齐齐多威风;再听听广场上放的军歌,跟我们当年行军时在田埂上、山坳里唱的一样,让人心里直冒劲儿!”说话间,她抬手拢了拢衣襟,眼神跟着亮起来,像是提前瞧见了那彩旗飘扬、军歌嘹亮的热闹光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老人去缴水费。各显所能服务队里的15名队员,多数都是老党员,有3人党龄超过了50年。他们每个人都是楼门长,退伍退休不褪色,凭借自己的特长和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60岁的许良
2024-02-02 01:07:00
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寻访抗战老兵
...胸前的党员徽章,眼中瞬间燃起光芒:“我是党龄81年的老党员!”他颤巍巍地讲述起在沁阳、济源、小寨沟等战场与日军拼杀的岁月。枪林弹雨中的冲锋、绝境里的坚守,被老人用朴实的语言娓
2025-07-19 08:54:00
...讯员陈瑾、任烨 )张德利,这位从烽火岁月一路走来的老党员,19岁投身枪林弹雨的战场,让信仰在烽火中熠熠生辉;1981年,受命担任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湖北警官学院前身)校长,心
2025-09-05 19:14:00
信仰第32集:赵云飞继续潜伏
张克侠已经是二十年的老党员了,家里来人协助他进行起义。离起义时间只剩两天了,张克侠被困在徐州还有特务跟随,但他必须尽快脱身组织起义。张克侠突然收到了五点钟开会的消息,起义的时间越
2022-12-28 22:43:00
这个中秋,临沂金雀山小学队员们把爱带进老兵家
...展“情暖中秋,致敬老兵 ”拥军助老志愿活动,为退伍老党员送上鲜花和暖暖的关爱。在潘爷爷家中,少先队员代表郑重地为潘爷爷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并致以崇高的敬礼。队员们围在潘爷爷的身
2023-10-03 19:02:00
铭记烽火荣光 弘扬沂蒙精神|《烽火荣光》首卷——临沂卷发布会在济南隆重举行
...性采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老兵,组织编纂《烽火荣光》系列红色文化丛书。当前《烽火荣光》首卷——临沂卷已正式出版,填补了沂蒙革命斗争史系统性文献方面的重
2025-09-04 10:16:00
退休发挥余热  尽显军人风范
本文转自:海西晨报金山街道金山社区老党员张克发曾在东海舰队服役26年退休发挥余热 尽显军人风范张克发近照。在部队的张克发。 记者 晋君 翻拍晨报记者 晋君 通讯员 娄文博在即将
2023-06-27 00:46:00
苏州北桥街道举行庆祝建党102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担当,都浓缩在沉甸甸的纪念章里。丁俭为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代表颁发纪念章,向老党员表示热烈祝贺,致以崇高敬意。光荣在党五十年,红色基因星火传。老党员代表尤虎根讲述了他从军入党
2023-06-30 12:50:00
七年多走村串户 采集156名老兵“红色故事”
...;制作了《我的抗战记忆》《抗战老兵口述史》《建国前老党员》等专题片。她制作的《唐坚烈士日记》光荣入选“江苏省百件红色珍档”;2020年,泗阳县红色档案史料开发利用系列成果荣获
2023-07-31 01: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