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童视界 科学周刊|太空小鼠今天随神二十回家

类别: 发布时间:2025-11-05 07:24: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童视界 科学周刊|太空小鼠今天随神二十回家

10月31日,4只小鼠经过严格的选拔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它们的编号分别为154、186、98、6,但它们还没有名字,网友们也是“各显神通”:“鼠鼠里的标兵,就叫鼠标吧”“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至少两只叫舒克、贝塔”……如果让你来取名,那你想给“太空小鼠”起个啥名呢?

为什么是小鼠?

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是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也是研究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生理变化行为适应乃至生殖发育的重要模型。

这几天小鼠在空间站干吗呢?

微镜头一:航天员为小鼠装置补水20毫升

记者从中国空间站传回的视频中看到,航天员首先将装有4只小鼠的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并完成小鼠实验单元的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随后,航天员为装置补水20毫升。装置内的实时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后续航天员对小鼠进行在轨饲养时,只需要进行补水即可。

微镜头二:4只小鼠“轮流”在躲避窝中休息

小鼠们“轮流”在实验单元内的躲避窝中休息,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看上去状态活泼。它们很快就找到了鼠粮的位置,并“摇头晃脑”地啃了起来。

4只小鼠在地面时,已经以“雌雄同笼”的方式分别装在两个实验单元中适应几天了,所以可以看到它们进入空间站后取食正常。此外,躲避窝也发挥了作用,小鼠是穴居动物,躲避窝给它们提供了安全感。

微镜头三:实验单元内有少量粪便漂浮

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一些小鼠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在实验单元内部呈现漂浮状态。装置通电后,内部产生风场,漂浮物随之消失,单元内顿时干净整洁了很多。

所有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粪便等,都会通过风场贴在底面的粘性表面上,从而实现垃圾收集。

小鼠啥时候回来?

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在空间站生活的4只小鼠状态活泼,“感觉”良好,在轨期间,它们在空间站生活5天左右,任务结束后小鼠们将随神二十返回地球进入后续研究阶段。也就是说,今天,4只小鼠就要回来了!

趣闻探索

这些小小“宇航员”,任务不简单

出征太空 回望那些替人类先行的动物

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日渐成熟,航天员频繁执行任务,我们在为航天科技和宇航员们点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小小“宇航员”,它们就是那些在人类登上太空前,早已先行一步的动物朋友们。

那么,为什么要让动物也上天呢?

派动物去太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开始的动机比较功利,就是替人类探探路。先看“能不能活”(地球周边),接着“能否活得长久”(行星际探测),再往后还有“能否持续繁衍”(星际旅行)。随着技术进步,对探路的需求逐渐减少,现在利用动物宇航员多是为了研究地球生命本身,或是进一步探讨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和演化过程,包括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繁衍及在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考虑到实验目的的不同,有很多种动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除了我们熟悉的狗、鼠、猴、黑猩猩之外,还有线虫、水熊虫、蝇、涡虫、蚕、蜘蛛、斑马鱼、蛙、蝾螈、壁虎、龟、鸡、猫、兔等等各种陆生或水生动物。

>>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个问题

首次进入太空的动物是一批黑腹果蝇。1947年2月,它们随美国从纳粹德国缴获的V-2火箭发射升空,一直抵达距地109千米处(100千米以上就是太空),而后乘降落伞返回,全员存活。这次发射是为了初步研究宇宙射线对机体的影响。

1949年6月,一只取名阿尔伯特二世的猕猴同样乘V-2火箭进入太空,成为首位灵长目宇航员。它上升到137千米的高度,可惜返回时因降落伞失效而壮烈牺牲。

1957年11月,从莫斯科街头捕来的流浪狗“莱卡”随斯普特尼克2号升空,成为首位环绕地球运行的动物宇航员(之前的速度都不足以绕地飞行)。尽管这次单程旅途为莱卡准备了用于安乐死的食物,但莱卡在飞行数小时后因舱内温控故障/应激死亡,这成为后续动物航天伦理讨论的重要案例。飞船载着它的遗体环绕地球运行2570圈后,再入大气层并烧毁。

1961年1月,黑猩猩哈姆乘美国水星-红石2号进入太空,成了第一位人科宇航员。凭借着人科动物的聪明才智,它还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指令。通过扳动指令对应的拉杆——扳对吃香蕉,扳错挨电击——哈姆成功证明了在太空中不但能存活,还能主动执行任务。

第一只太空猫的名字叫做费力赛特。法国科学家在1963年10月把费力赛特送上了太空,他们不仅在费力赛特的头骨上植入了电极以收集数据,还在它的脚底施加电脉冲以刺激它进行反应。这只猫虽然安全回到了地球,不过在两个月之后被安乐死,然后被科学家解剖,以研究它的大脑。

早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前,中国也曾将动物送入过太空,1990年10月发射的返回式生物卫星搭载了一批豚鼠和一些植物,8天后成功回收。不过我们研究的不是存活问题(因为早已知道不是问题),而是有关太空环境的问题了。

>>能否活得长久

这是生活质量问题

要说太空和地球环境有何不同,基本上就是两样:微重力和高辐射。长期在微重力环境中生活,就可能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来自星际空间和太阳的射线是更大的风险。不过,风险有多高?在太空生活多久会出这些问题?如果要去往更远的地方,比如月球基地或火星,就还需要动物宇航员协助研究生活质量问题。

1968年9月,苏联的探测5号去月球背后绕了一下,又返回到地球。这次的乘组有2只四爪陆龟、一些酪蝇、黄粉虫,还有一些植物、种子、细菌和其他一些生物。在7天的旅程中,大家都活得挺好,虽然陆龟们轻了10%,但依旧活跃。

1970年11月,轨道蛙耳石航天器携带2只牛蛙一飞冲天,用于研究长期微重力环境的作用。1972年12月发射的阿波罗17号载有5只纤小囊鼠,他们头皮下植有辐射监测器,以研究宇宙射线的影响。国际空间站里还有一座水族箱,配有饲喂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模拟昼夜的LED灯,使用鱼类来研究骨质疏松和肌肉退化问题。

>>能否持续繁衍

关系着传宗接代问题

事实上,这些研究最终都是生存问题:从当下的生存问题,到长期生存问题,再到种群生存问题。

在太空中,宇宙射线对生殖细胞的危险显而易见。受精卵发育时能否分出动物极和植物极?哺乳动物的受精卵能否顺利着床?

1989年3月,作为一项科教目的的学生实验,32只鸡胚胎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太空,研究胚胎在微重力中的发育(孵出不少)。1994年11月和1995年7月,两组怀孕的褐家鼠分别乘亚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到太空兜了一圈,回来后产下体重正常的幼崽。2021年8月,日本山梨县大学从怀孕的小鼠身上提取了处于早期双细胞阶段的胚胎,送往国际空间站发育了4天,没有出现辐射后的DNA损伤。不过,目前还没有哺乳动物在太空中完成从受精到分娩的全过程记录,也不清楚刚出生的幼崽在太空中有没有生存困难。

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中,从这些顽强坚忍的小生命身上,天体生物学家认识到,生命或生命物质也许有能力横渡茫茫太空,从一个星球去往另一个星球。结合对陨石、太阳系其他天体以及系外行星的研究探测,动物宇航员为生命的起源演化开启了更广泛的思路。

热闻速递

“宇宙级”吃播来了!

太空烧烤,馋哭了

你能想象吗?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竟然飘起了烤鸡翅的香味!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神舟飞船最新送达的“硬核烹饪装备”。

航天员们围着太空烤箱,期待着热风中渐渐焦香的鸡翅。这一口热气腾腾,啃的可不只是美味,更是失重环境下难得的幸福感!从烤串、牛排到烤玉米,太空食谱几乎“万物可烤”。

太空“烤箱”与地面的烤箱到底有何不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介绍,首先是通过温控技术、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技术攻关,实现在轨烘烤时的无油烟处理,从而满足空间站的油烟排放标准。其次是对净化装置和整机都进行严格测试,使之满足空间站准入条件,可连续可靠运行500次。

而且,这顿烧烤只是“开胃小菜”。如今,中国空间站的食品种类已高达190多种,航天员们10天的食谱都能不重样。从硬菜到甜点,从水果到冰淇淋,他们在地球上能吃到的,在太空也“全都要”!

“太空烧烤”的背后,可是实打实的尖端科技。它意味着我国的“环控生保系统”能精准控制,对油烟“零容忍”;我们的能源系统,能稳定支持烤箱这类大功率设备。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香”,巨大飞跃的背后,是一部生动的太空技术逆袭史。 本版稿件综合央视、新华网、科普中国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回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神舟十九号将首次带果蝇上太空,未来计划带小鼠
...身在太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展开小鼠实验。 IT之家注意到,今年 4 月上太空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实现了在中国空间站养鱼,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
2024-10-30 09:40:00
模式小鼠助力生物医药研发,还可出海挣外汇南京有座“小白楼”,住着“科研大英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位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园区内,有一栋白色小楼,未
2025-07-11 07:35:00
生酮饮食或改善记忆力
...研究所和智利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生酮饮食或能增强老年小鼠的记忆力,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发表在近期《细胞报告医学》杂志上。采用生酮饮食方式的小鼠摄入的热量中90%来自脂
2024-06-22 03:36:00
探索人类太空怀孕安全性 科学家首次在太空培育老鼠胚胎
...及其同事在地球上完成了实验的头几个步骤:他们从怀孕小鼠身上提取处在早期双细胞阶段的胚胎,然后冷冻起来。据报道,冷冻胚胎后来被2021年8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的太空探索技术公
2023-10-31 15:21:00
“返老还童”,真要来了?
...06年,山中团队首次利用病毒载体,将4种重编程因子转入小鼠体细胞中,得到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细胞类型。鉴于此研究的开创性,山中伸弥与另一英国科学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2023-11-13 15:38:00
新研究:高脂肪饮食会加速肿瘤生长
...科学院学报》周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会增加小鼠肠道中一种细菌的数量,并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加速肿瘤生长。此前,科研人员已知肥胖和某些癌症之间存在关联。在小鼠实验中发现
2024-05-19 06:41:00
从克隆猴到嵌合猴 灵长类模型还有多远?
...学作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制作出了带有特定疾病基因的小鼠品系。”此次研究的主角是猴,但蒲慕明从一只获得诺贝尔奖的小鼠讲起。小鼠品系,是经过长期繁殖和选择得到,同一品系的小鼠在遗
2024-01-17 07:44:00
科学家发明小鼠虚拟现实护目镜
小鼠佩戴虚拟现实护目镜时可能看到的场景。图片来源:美国西北大学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神经元》杂志最新发表的研究表明,小鼠的微型虚拟现实护目镜可以创造令人信服的世界,使科学家能够研
2023-12-14 09:32:00
国际空间站:日本首次在太空培育小鼠胚胎, 有什么目的?
日本研究真的很特别,居然在太空之中培育小鼠胚胎,这让很多人都很惊讶,以后是不是在太空之中“生娃”都不是问题了?的确,这一项研究算是“重口味”了,日本也是创造了人类历史首次,此前还
2023-10-30 17:46:00
为什么小白鼠一只能卖一万块
...联网,被学生和打工人用于自嘲。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小鼠占据了实验动物的半壁江山,甚至还是生财之道。根据药康生物2022年财报,该公司主营的小鼠繁育生意收入达到夸张的5.16亿
2023-07-20 09:16:00
更多关于的资讯:
“一个蛋也不能少!” 十堰青龙山近万枚恐龙蛋化石首次实现“身份证ID”
“一个蛋也不能少!”记者11月4日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
2025-11-05 08:53:00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李书宝 三门峡台 周泽健)渑池县段村乡的牛心柿迎来采摘期,果香四溢,映衬出大山深处特有的秋韵
2025-11-05 10:12:00
童视界 科学周刊|太空小鼠今天随神二十回家
10月31日,4只小鼠经过严格的选拔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它们的编号分别为154、186、98、6,但它们还没有名字
2025-11-05 07:24:00
《中国日报》聚焦人参,带你走进长白山深处的“放山”传奇
近日,中国日报风物图志以整版图文稿件和视频报道的方式,带领大家跟随长白山“参把头”走进林海深处,解锁“放山”传奇,品味人参的药用奥秘
2025-11-04 23:44:00
最近,一家藏在贵州凯里深山里的动物园,硬是凭着口碑火出了圈。它没有华丽的设施,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吸引网友们争相前来打卡
2025-11-05 03:24:00
在花漾菏泽 爱牡丹之都丨秋风吹过曹州,菏泽披上“黄金甲”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李昊)深秋的菏泽,处处皆是温暖又明亮的油画色彩。菏泽城区环城公园、曹州老城等景区内,道路两旁的树叶交织晕染
2025-11-04 18:16:00
11月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以《汾河迎迁徙候鸟太原多举措守护“空中来客”》为题播放了一条短片,报道了汾河太原城区段迎来迁徙候鸟
2025-11-04 19:05:00
巢湖西岸稻田飞来“国宝”黑鹳
大皖新闻讯 11月4日下午两点左右,庐江县白山镇巢湖西岸的白石天河河边稻田里,巢湖生物资源调查团队成员拍摄到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2025-11-04 19:23:00
十堰青龙山近万枚恐龙蛋化石首次有了“身份证”
近日,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新数字化管护措施,让近万枚恐龙蛋化石有了“身份证”,这是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志管理
2025-11-04 19:38:00
十堰这份“秋冬水果丰收地图”请收好!
眼下,柑桔、柿子、猕猴桃等秋冬时令水果迎来丰收季,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发货,新鲜多汁的本地水果畅销国内外市场。丹江口市
2025-11-04 20:08:00
大河网讯 立冬前夕,秋色尚好。郑州市惠济区古树苑公园,正在泼洒又一次绚丽的秋色。位于天河路与开元路附近的古树苑公园,历来是郑州市民和游客游玩的好去处
2025-11-04 20:48:00
郑州的铁棍山药正式“出道”,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有种植
大河网讯 提起铁棍山药,大家首先想到怀山药——郑州出产的山药你见过没?霜降时节,立冬前夕,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地公园内的200亩山药开始进入丰收季
2025-11-04 21:19:00
黟县:卢村秋色引客来(组图)
大皖新闻讯 11 月4日的安徽黄山卢村,正沉浸在最动人的秋日画卷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观赏卢村秋色。这个坐落于黄山市黟县的古村落
2025-11-04 22:52:00
藏在霞慕尼风雪里的信任:一场逍何与艾格极限6代的巅峰之约
"对于攀登者而言,装备是信赖的伙伴。这次在霞慕尼所穿的MAMMUT猛犸象艾格极限6代,就给我带来稳固的靠山般的感觉。"10月19日
2025-11-04 16:46:00
敢探极境!南极考察队正式出发,汤臣倍健以科学营养护航探索南极冰下湖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航奔赴南极,预计将于明年5月返回国内。中国南极科考生命探索(冰下湖)合作伙伴汤臣倍健为南极考察队定制的科学营养补给包随队出发
2025-11-04 1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