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04 21:0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西藏网

藏北,在藏语里被称为“羌塘”。这是一片古老和神奇的极地高原,充满着灵性、活力和梦想。

那里虽然高寒缺氧,但是只要去过,并在那里工作过,人们依旧都会对她一见钟情,深深爱上她。即便是离别多年,人们依然会魂牵梦萦,难以割舍。

北京有这样一个地方——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这是一个大家庭,有在京的西藏离退休人员和退役军人,也有中央国家机关、央企和北京市援藏干部、医生、教师等。这个群体中有上至百岁高龄的十八军老战士和早期建设者,也有年轻的援藏干部人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曾将自己的激情岁月留给了西藏,每个人心里都有浓浓的“西藏情结”。

特别是在藏北高原工作和生活过的建藏援藏工作者,他们的“西藏情结”显得更为浓烈。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高扬(左一)在与第一批西藏基层干部赴京参观学习班学员进行交流(唐召明2021年10月23日摄)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高扬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那曲地委书记,在藏工作4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西藏。他的足迹踏遍高原大地,深深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退休后,他弘扬“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藏援藏工作者的力量,在为西藏服务、架起京藏两地文化交流等方面继续发光发热和贡献力量。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原副会长、现项目专员陈正荣大学毕业后进藏工作35年,其中有6年时间在藏北高原度过。他曾为西藏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被人们誉为“西藏太阳能之父”。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原副会长、现项目专员陈正荣(左)来到曾经工作过的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考察调研,以助力西藏乡村振兴事业(唐召明2021年9月17日摄)

1976年,陈正荣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来到藏北安多县土门格拉煤矿从事机电技术工作。这里海拔5000多米,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一半,一年中有8个月是冬季时间。

过去,藏北高原交通运输条件差,这里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很多时候只有靠酱油和辣椒面来下饭。饮用水也很困难,夏天用水车到河里去拉,冬天只有挖冰化水。

陈正荣曾托人从敦煌买了两只芦花鸡,目的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其中一只没几天就因为高原反应死去了。对另一只,他精心喂养它,不久,就开始下蛋,他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因为他两三天就能够吃上一个鸡蛋。

在矿上,最怕的是生病,因为高寒缺氧严重,即使一场小小的感冒,也会把你折腾得掉上几斤肉。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开始没在意,还坐车到几十公里的野外工地转了一圈,正好那天又刮大风。晚上回来后,他开始发烧,将近40度,衬衣都湿了。第二天上午稍退了烧,他谁也没有告诉,坚持着自己去挑煤挑水。到了下午,又开始发高烧,他有些迷迷糊糊,极度虚弱,连去医院看病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那只芦花鸡进来,很快地下了一个蛋。他如获至宝,心怀一种异常的感激之情注视着那个鸡蛋,禁不住眼含热泪。他知道,这个鸡蛋,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鸡蛋,甚至是一个救命的鸡蛋。他太需要它了,那是他当时拥有的唯一想吃的东西。

他把鸡蛋敲入碗中,加了一些糖,用高压锅蒸熟,然后慢慢地吃下去。大概半小时后,他感到烧退了,身上也有了点力气。他到矿区医院拿了些药,按时服药。两三天后。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在那几天,芦花鸡几乎每天下一个蛋,那是他当时拥有的最高级的营养品。他下定决心,不管怎么困难,他要把这只芦花鸡养下去,直到它自然老死。休假的时候,他托人把它捎到拉萨喂养。不料当别人再把它送回矿区时,它也因“高反”死去了。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时任西藏科委副主任的陈正荣在那曲地区带队搞社教时,骑马在申扎县乡镇进行调研(唐召明提供,1992年9月摄)

陈正荣后来回忆说:“1982年我调到拉萨,在自治区太阳所工作,当时困难也是很多的,但正因为我有过那段经历,所以觉得拉萨的条件与藏北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带领着全所同志,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使西藏的太阳能利用事业蓬勃地发展起来。1992年,我到西藏科委当副主任后,带队到藏北去搞社教,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地方呆了四个月,奔波跋涉数千公里,因为那里有我太多的感动!”

我近期看到一本名叫《岁月留歌》的诗集。它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会员霍钟权所著,书中一百余首寄情诗歌,记录了他在藏北高原工作和生活20年里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每当袭来十二级的大风,败叶浮石都跑得无影无踪,宇宙被搅得浑浊一片,黑暗无情地吞噬着繁星,然而,灯却忠实地守在岗位上,吃力而执著地闪出万点红,这里有最可敬的灯……”(摘自霍钟权《藏北的灯》一诗)。

高寒缺氧的藏北高原,即使夏天也会突然下起雪来,需要穿棉袄御寒;大风来时,飞沙走石,人呛着风走路都走不动,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霍钟权在藏北草原骑马下乡工作(唐召明提供,1965年摄)

1964年,霍钟权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藏语班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西藏海拔最高、条件最为艰苦的那曲地区(现那曲市)。他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先后担任过那曲地区索县农牧科科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班戈县委副书记、那曲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霍钟权在那曲索县工作时,那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他又常常骑马下乡穿梭在山间羊肠小道。有一次,他骑着马,因为颠簸和马肚带松弛,连人带物歪挂到马肚子下面,好在那匹马未受惊吓而跳蹦,从而避免了摔下悬崖的危险。

让霍钟权难以忘记的是每次下乡,当地群众都给予他亲人般的温暖,如住户老阿妈常给他单独准备一碗稠稠的酸奶;煮肉了,专门把最好吃的羊尾让给他吃;冬天让他睡在帐篷最暖的位置;如果他哪天回来晚了,住户或其邻居就会有年轻人来接……

1984年,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和工作需要,霍钟权离开了藏北高原,但他依然情牵那里的山水草木,感恩给了他精神和生活养料的纯朴人民。即便是退休以后,他也没有忘记用手中的笔,以他热爱的诗歌形式,记录和赞颂藏北高原和高原的人们。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最近,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微信群里,协会会员黄绵瑾所作曲的“建藏援藏战士之歌”在群里深受欢迎,大家纷纷点赞和传唱,其拳拳爱藏之心令人感动。

“那天趁着星光,我挥泪离别了故乡,告别了白发的亲娘,扛起钢枪进军西藏。啊,再见吧故乡,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啊,再见吧亲娘,孩儿要去边疆保国防……”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黄绵瑾(右)与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左)就评剧艺术进行交流(唐召明2017年11月26日摄)

黄绵瑾,1977年从江西师大艺术系毕业来到西藏,在那曲地区文工团工作了11年之久。他作为音乐创作、兼文学编剧的艺术家,藏北高原给了他无限大的创作空间和无数灵感,其间,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1980年,他作曲的双人舞《啊,家乡》参加大连举行的全国首届单、双、三人舞比赛,获三等奖。

1982年,他创作独舞《悔恨》剧本及音乐,获得西藏自治区首届单、双、三人舞比赛一等奖。

1983年,他创作的女声小合唱《县长本是咱牧羊女》,由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送,被评为首届珠穆朗玛三等奖,并被灌制盒式磁带广为发行。

1984年,他创作的歌曲《白帆》,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歌曲》第六期,并由中央歌剧院乐队和著名女中音苗青演奏演唱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每月一歌播送一个月之久。

2001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喜马拉雅之梦》出版发行……

几十年来,黄绵瑾在国家级、省级、地级报刊发表歌曲、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200余篇,其中,“赴藏日记”被收入《西藏岁月》一书。

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激情岁月里,约有2000名左右像陈正荣、霍钟权、黄绵瑾一样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到西藏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西藏,乃至藏北高原。

如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理事李业壮和前不久病逝的会员赵家国也属于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1976年5月,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的李业壮和赵家国,一同从首都北京来到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汽车修理和农牧机械的制造工作。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李业壮(左)在那曲地区农机厂工作时,与藏族副厂长典地(中)、藏族技术员觉吉(右)一同研究开发新产品 (唐召明提供,1978年摄)

李业壮先后在那曲地区农机厂任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厂团总副书记一职,在藏北高原工作和生活了5年时间。

当时的藏北首府那曲镇,很难买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文化设施也非常匮乏,整个“铁皮”城只有一条街道、一个礼堂、一个邮电所和一个百货商店。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原会长范小建(左)与李业壮(右)在畅谈西藏往事(唐召明2109年12月26日摄)

2013年,阔别数十年的李业壮带着夫人重返故地,想找一找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出于对西藏环境的保护,那曲不再发展工业,我们的厂子也被撤销了!”再次回到那曲镇的他,甚为那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虽然厂子没有了,但看到那曲的发展变化,还是很激动。现在那曲有农贸市场、电影院、商场、大小饭馆,大街上到处都有卖水果和蔬菜的。”

此外,在北京的“藏北人”中,还有位巾帼英雄。她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会员盛瑞玲,92岁,其网名叫“神仙奶奶”。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盛瑞玲与丈夫李正大在那曲地区工作时,着藏装拍照留念(唐召明提供,1964年摄)

盛瑞玲是重庆人,1962年随在煤炭部工作的丈夫李正大赴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在藏北高原工作和生活了12年。她是一名医生,经常骑马出诊救治牧民群众。

有一次,她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由于常年在雪地上骑马,疏于防护,她还患上了雪盲症……

目前,盛瑞玲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广告模特,从70岁进入广告模特圈以来,现已拍摄了数百部各类广告作品。她以阳光心态、灿烂微笑、健康体态、气质优雅的形象赢得了全国女性认可,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这是霍钟权、盛瑞玲、李业壮(前排从左至右)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上受到表彰(唐召明2019年1月26日摄)

这里我仅介绍了几位在北京的“藏北人”,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无法一一描绘。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这个大家庭里,我常常为他们那些平凡而可贵的事迹所打动。

无可否认,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限,今天的藏北高原相比较其它地方还是落后的,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有了这样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具有奉献精神的建藏援藏工作者,藏北高原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4 2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真的能够改变许多孩子的人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故事,正是教育援藏最真切的体现。”看完访谈,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王世美也发来肺腑之言……越来越多的善意,跨越时光传来回响。“
2024-05-23 10:05:00
三十载,有缘千里“云”相见
...一次在“云”上相聚,这段从“浙”到“那”跨越30年的故事,似乎又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封没有邮戳的信“从今天qǐ(起)10天不吃棒冰,省下10元钱,为xī zàng(西藏)杭州希
2024-05-22 06:02:00
...起。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陈铁雄和我们分享心底最柔软的故事——那是离藏前的最后一天,一大早,43名援藏干部提着扫把、铁锹,来到奋斗三年的浙江路上义务劳动。一个、两个、直至一群……
2024-06-24 15:46:00
大皖新闻讯 6月1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北京时间6月1日08:46:37,西藏那曲市尼玛县5.9级地震。
2024-06-01 10:00:00
走过你走过的路!一对杭州父子跨越三十载的援藏接力
...空距离后,让大爱在西藏那曲绵绵延续?这一切,要回到故事的原点。萌芽——一句父亲总挂在嘴边的“敲打”回忆的起点,定格在1995年。张杭杰的父亲张士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
2024-05-23 21:54:00
...自:西藏日报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江河之源首届西藏那曲“江河源”保护论坛开幕本报那曲9月21日电(记者 赵书彬 曲珍)践行“两山”理念,守护江河之源。21日上午,首届西藏那曲
2023-09-22 08:51:00
“山海相拥·吉祥汇聚”援藏消费展在沪举办
...处指导下,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西藏拉萨指挥部、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市指挥部、安徽省第八批援
2024-05-12 15:12:00
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今朝,漫步在拉萨的北京中路,那曲的浙江中路、辽宁中路,日喀则的山东中路……每个路名,都汇聚了全国援藏的力量。30年间,援藏人前后接续,为西藏带
2024-05-20 11:04:00
...活动。志愿者们跟孩子们聊天、做游戏,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今年2月,志愿者们组成支教队再次走进儿童福利院,利用寒假时间给孩子们开展科普教育。张晶晶说:“我们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
2025-04-10 15:0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省份之一的河南,靠什么赢得“未来”?
大河网讯 (记者 申华 王怡潇)“我省是最早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省份之一,聚焦6大方向建设2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引育重点企业近500家
2025-09-10 12:10:00
教师的“AB面”丨球场双面人生:22岁教师刘荣坤的追梦与筑梦
编者按:三尺讲台,他们是燃灯引路的耕耘者;烟火人间,他们是逐光而行的热爱者。今年教师节,我们聚焦天衢新区教育战线一群“双面”教师
2025-09-10 12:31:00
走进沂蒙“大先生”丨“光”在身边——临沂启航中学胡俊云
【编者按】一万步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由良师开卷。在沂蒙大地,一代代优秀教师将拳拳之心倾注教育事业,照亮莘莘学子筑梦之路
2025-09-10 12:31:00
手绘漫画H5|孔子教师节奇趣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雅菲周静徐进许晨家人们,谁懂啊!孔夫子一不小心穿越2500年来到第41个教师节,逛校园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2025-09-10 12:34:00
【榜样的力量】黄俊琼:扎根乡村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人物名片】黄俊琼,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1989年
2025-09-10 12:51:00
名校开“辩” | 2025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在三亚开幕
9月10日上午,2025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在海南三亚开幕。揭幕战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海南大学之间打响,围绕“青春最大的遗憾是我本可以/我不可以”这一道与青年成长密切相关的辩题
2025-09-10 12:57:00
济医附院(太白湖)急诊外科成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张志新9月8日上午,济医附院太白湖院区急诊外科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急诊外科(太白湖)的成立
2025-09-10 13:06:00
钉子扎入心脏!济医附院心脏外科团队197分钟成功“补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郭晓珂“钉子扎进心脏,还在出血!再晚一步人就没了!”回忆起日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抢救,济医附院心脏外科医护团队仍心有余悸
2025-09-10 13:06:00
“我要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带全村的老人去旅行。”因为做乡村短视频而走红的李福贵说道。一句朴实无华的承诺,却承载着情真意切的关怀
2025-09-10 13:07:00
近日,我省重磅发布《关于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第三批政策清单》及一系列聚焦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扩投资、文旅消费等关键领域的配套措施
2025-09-10 13:08:00
【AI编辑部】那些年老师说过的经典语录
提起上学时光,总有几句老师的话刻在记忆里——“整个年级就咱们班最吵”“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道题我讲最后一遍”……教师节来临之际
2025-09-10 13:52:00
【榜样的力量】顾亚: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看见更远的世界
【人物名片】2014年8月,顾亚通过国家特岗计划考入六盘水市海嘎小学任教。海嘎小学位于海拔约2400米、自然环境艰苦的海嘎村
2025-09-10 13:53:00
【我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张瑾: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天,都在塑造未来的模样
我是毕节市实验学校的一名90后教师,今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三年。此刻站在教学楼走廊,听着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看着操场上奔跑的身影
2025-09-10 13:53:00
中央美术学院千里行奖学金获奖作品邀请展开幕
近日,《【十年·再出发】中央美术学院千里行奖学金获奖作品邀请展》在青岛朗艺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办
2025-09-10 13:07:00
与时间赛跑的12小时,乳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日六连台手术
“叮铃铃......”8月26日7:58,乳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电话骤响:5名急重症患者接连涌入神经外科,其中3名患者需立即手术
2025-09-10 13: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