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钟建军 王琳 吕奇
火箭尾焰划破海天,轰鸣声响彻云霄,10月11日上午10点20分03秒,由海阳总装出厂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成功,海阳再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航天界瞩目的焦点。
近2个月以来,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4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可谓高频发射。海阳凭啥能频频给全国网友“刷”火箭?
振奋人心时刻: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再问天
10月11日,在海阳近海海域,巨大的“引力一号”遥二火箭屹立在“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静待着奔向苍穹的时刻。
10月11日上午,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发射升空
“5、4、3、2、1,点火!”上午10点20分许,随着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指挥员高亢的声音传递到发射场的每个角落。数千名观礼群众齐声倒数,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追火箭”景象。
当一条橘红色的火龙从火箭的底部喷射出来,反推托举着引力一号火箭拔地而起,轰鸣声如同天雷滚过海面,现场观众“哇”声一片。10多分钟后,发射场上空传来发射成功的指令,人们发出欢呼声,许多人泪流满面。
从烟台市区赶到海阳火箭发射现场的刘正璞心情很激动,她不断揉搓着眼睛,“看到航天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心里特别激动,眼泪止不住地流。”
“现场观看,感觉肯定会很不一样!”75岁的闫庆东也和老伴特意从北京赶到海阳观看火箭发射,声音颤抖。“虽然在家里大屏幕上看得更清楚,但远不如现场有气氛和激动。哪怕只几秒钟,都将是非常珍贵的一段经历和回忆。”
据悉,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具备200至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以上的发射能力。引力一号(遥一)曾于2024年1月首飞,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这一次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二次飞行。
随着引力一号(遥二)火箭发射成功,3颗卫星入星海。其中,吉林一号宽幅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用于获取对地观测遥感影像,可为国土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数据服务。
高频发射能力:
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
2个月来,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4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高频发射的背后,是其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所构建的成熟、高效保障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源于烟台对机遇的精准把握、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前瞻的全链条布局。
烟台的商业航天之路,始于对机遇的敏锐把握。2019年,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在海阳成功实施。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三级政府敏锐捕捉到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期的窗口机遇,迅速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以海上发射为牵引,快速塑强先发优势。
另外,东方航天港的加速落地,得益于烟台坚实的工业与制造业根基。作为工业大市,烟台拥有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以及万华化学等新材料龙头企业和多家航空航天配套企业。
这也与烟台高瞻远瞩、敏锐研判紧密相关。烟台市委、市政府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全市6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相继出台《培育发展航天(卫星)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围绕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这一核心,布局“发射、火箭、卫星、文旅”四大链条,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闭环。
如今在海阳,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由内陆向近海不断延伸,串起了沿途不同的功能区,包括火箭制造组团、卫星产业组团、海上发射组团等。依托于此,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就能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卫星在“家门口”就能“搭上车”,火箭“走几步”就能去发射……不仅如此,通过将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功能区集聚在一条产业链上,这种“物理相邻”的布局,使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此外,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与回收船——“东方航天港”号的投用,进一步增强了发射的灵活性与快速响应能力。
从东方航天港获悉,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同时,保障3次液体火箭动力试车任务和2次液体火箭飞行回收试验,已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高频发射将成为海阳航天活动的常态,标志着烟台海阳海上发射/试验能力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商业航天雄心:
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
在短短数年间,烟台东方航天港加速崛起,而面对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期的战略机遇,烟台正展现出更为宏大的雄心:不仅要做强海上发射特色,更要实现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的新跨越。
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一天,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烟台海阳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烟台定位为“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其中多项具体政策更是直接惠及烟台,这片热土再一次站上了发展的风口。
面向未来,烟台规划了清晰的升级路径,多路并进实现“全链跃升”。
烟台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市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高君勃在会上介绍说,在技术攻关上,烟台将双路并进塑强海上发射新优势。一方面加快液体火箭总装测试和动力试车基地建设,支持企业研制新型液体火箭,加快实现液体火箭海上首发;另一方面联合顶尖团队攻关火箭回收复用技术,推动海上发射由“常态化”向“航班化”迈进,从根本上降低发射成本。
在产业布局上,烟台将构建航天制造全链条。通过推动固/液体火箭总装厂房建设,发挥“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火箭核心部件企业聚集,力争2030年具备年产100发火箭能力。同时加快卫星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通信类、遥感类商业卫星整星及部组件研发制造,培育卫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能力。
在应用生态上,烟台将打造空天数据应用新高地。依托李德仁院士团队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以龚健雅院士团队的“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卫星数据智算中心为支撑,深度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价值和商业价值,推动空天信息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推广。
随着政策资金持续投入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烟台正朝着打造国内最具特色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黄海之滨,烟台这座从海上发射起步的城市,正在为中国商业航天书写更多的可能,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更强的“烟台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