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德语作家雷马克的代表作《西线无战事》,曾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并且都获得奥斯卡奖,却很少有人知道与《西线无战事》隔年发表,且同时被纳粹禁毁和公开焚烧的《西线归来》。
两部作品,前者描述德国青年在“一战”战场的牺牲与毁灭,后者求索战后生还者的心理救赎。尽管主人公并不相同,故事线完全独立,《西线归来》仍因反战主题的延续被各国视为《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
10月23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长江新世纪出版发行了《西线归来》中译本,这次再版,距1931年的中文首版已经时隔92年。
这本2023年版的“再版”《西线归来》,正是从雷马克的1959年版作品直译而来
据长江新世纪的工作人员刘峥介绍,虽然《西线归来》中译本是再版,但却是首次出版作者雷马克1959年修改完的版本。1931年,雷马克完成连载、交付书稿时,曾恳请即将出版这本书的20多家出版社等他修改后再出版,甚至愿意退付已收到的定金。然而《西线无战事》的成功使“雷马克热”席卷各国,中国更是掀起了《西线归来》的“抢译大战”。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已经预告的翻译版本有7种,最终有4个译本完成出版。小说连载已完成,各国读者翘首以盼,出版社等不及修改稿便付梓发行。
雷马克直到1959年才将小说改完,而“雷马克热”已经过去了,遗憾无人再做重译了。这本2023年版的“再版”《西线归来》,正是从雷马克的1959年版作品直译而来,还将雷马克认为太过悲观而删掉的1931年版片段附在了书后,集为“遗落的故事”。
读者可在对比中品咂出雷马克创作与修改的心路历程。雷马克认为初稿的书写过于悲哀,为1959年版《西线归来》增加了光明的尾声:草木萌发,春风拂面,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之苦的归来士兵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却保留了初版中新一批少年正在准备上战场捐出自己鲜活的肉身。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雷马克为一战的幸存者,他的书中留下了大量对战争的反思与诘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多,约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德国动员了1100万人,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参加这场战争,阵亡177万人,直接损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1916年,18岁就读师范学校的雷马克被激进的政客和青春的热血鼓舞着,投入到战争前线,五次负伤,幸运地活到了停战返乡。参战经历成就了他一系列的反战文学经典作品,雷马克用文字还原了一代青年对战争从兴奋、憧憬到恐惧、抵制的全过程。
《西线归来》以停战前的最后一役为序章。两年征战,七任连长相继战死,有几个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二连共500多人殉国,活到停火的只有32人。延续了《西线无战事》书写大量残酷场景的“泥与血的写作”风格,《西线归来》也时时闪回惨烈的战场画面,而战后被毁掉的老兵,拖着残躯和残破的余生,甚至比激战的战场更让人触目惊心。
书中无处不在的反思与诘问留下了很多警世之语:“战争就像一台压路机,无情地从每个人身上碾过。”“战争为什么不断重演,就是因为人们完全无法感知他人的痛苦。”“我们本应为未来而战,可是青年已死,我们没有未来了……现在的我们,只不过是一群活在废墟里的可悲的幸存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