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2 17:24:00 来源:北青网

一、梅韵古今:梅花的起源与演变

梅花原产于中国,分布广泛,是中国最具本土意义的植物之一。梅花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梅及梅花的开发利用历史涵盖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全过程,经历了“果子实用”至“花色审美”再至“文化象征”的完整历程。

(一)秦汉之前:梅果入馔 酸味添香

“梅”字的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见于金文,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梅”字的解释(图表一),显示了其在汉代才逐步固定为今日所说果树之专名,而在此之前“梅”字可能指代其他形似梅的果树。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图表一 《说文解字》记载“梅”

秦汉以前,梅主要处于实用阶段,先民们主要关注梅子的实用价值。追溯至七千年余前的新石器时代,梅实已经开始被采用。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等地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多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梅核(图表二、图表三),证明了梅果在先秦时期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至迟西周以来,梅已成为重要的栽培果树。《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梅与其他植物如桃、李、梅、杏等类并举,《周礼》、《礼记》中的相关记载也进一步证实此时的先民对梅的自然类属有一定认知。

商周时期,梅的果实成为重要食品,其应用方式主要为三种。首先,梅果可直接食用。其次,制作干梅,以利于保存及改善品质与口味。《礼记·内则》所提“桃诸、梅诸”即桃干、梅干,《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即将青梅先行蒸煮后晒干制成,均说明了梅干在日常食用与祭祀中的应用。最后,梅实用作烹调鱼肉等的调味品。《尚书·商书·说命下》载“若作和翼,尔惟盐梅”,在人工酿制醋尚未流行之前,梅实是最重要的酸味原料,其地位几乎与盐相等。梅实的作用不仅用于调味,还具有除腥、催熟的双重作用,考古发现中的梅核也通常出土于鼎或罐等器型内,且与兽骨、鲫鱼等共出均可佐证(图表三)。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图表二 汉代考古遗址出土梅核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图表三 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出土梅核情况统计表

(二)汉晋隋唐:梅花初绽 赏心悦事

汉魏六朝时期,梅花审美欣赏开始兴起,标志着梅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开始关注梅花的花树形象,欣赏其芳菲物色的美感,并将其引入诗歌、音乐和绘画等领域。梅花以其早春独步和色白香清的特征,成为人们感应自然节律、体味时序变迁的载体。南朝时期,梅花在宫廷、王公贵族园林以及文人生活交往之间的栽培和欣赏尤为盛行。萧纲《梅花赋》“层城之宫,灵苑之中……梅花特早,偏能识春”,以及《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春歌》“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分别描绘了梅花在宫苑园林和民间游春活动中的流行。由此时为开端的赏梅之风影响至今,形成多处古代梅花名胜(图表二十五),其中江西大庾梅岭在此时便见有记载,并逐渐负有盛名。

这一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花容花色上,其色白、有香的特性在诗歌中被特别强调。梅花不仅以其自然美被赞赏,更因其在文化和情感交流中的象征意义而被赋予了深层的情感和寓意。《说苑》所载“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荆州记》中记载陆凯折梅寄远之事,进一步证明了梅花作为礼物的珍贵和美好象征,在交往中成为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的媒介。

隋唐五代,梅花的审美欣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梅花的园林栽培普遍,遍布宫廷、士大夫的私营园林中,其栽培和观赏方式也趋于多样。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中更为频繁出现梅花主题,显示了梅花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中晚唐时期,梅花的审美认识进一步深化,梅花的观察和欣赏越来越具体、细致。梅花的美感特性形成初步认识,梅花的花期、色、香等特征被更深入地认识与赞美。梅花树立起生机独发、风格特异的积极形象,被赋予傲视流俗的人格态度。这一时期的梅花审美认识,为宋代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和文化高涨奠定了基础。

(三)宋元明清:梅韵流长 梅意象盛

宋元明清时期,梅花被赋予了文化象征意义,并成为民族品格的符号。宋代是梅花审美文化发展的高峰。梅花被尊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更进号“花王”,其品德意义被推向极致,成为民族品格的写意符号。梅花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一是“清气”,强调了梅花的纯洁和高洁,象征着超越世俗、独善其身的高尚品质和自由追求;二是“骨气”,因其在严冬中绽放的坚韧不拔,象征着奋发独立、勇于承当、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气节意志;三是“生气”,以美化的生机勃勃,象征着积极向上、仁施德化、生动活泼、阔大谐畅的精神气势和社会风貌。

明清时期,梅花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入人心。梅花成为广泛分布的园艺品种,梅花的栽培和欣赏活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梅花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地位更是显著,文人墨客在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频繁地表现梅花。梅花纹被更为广泛应用于工艺品装饰中,特别与其他元素如竹、喜鹊等相结合,构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喜上眉梢”、“喜报春光”、“雀梅争春”以及“四君子”等(图表四、图表五)。在这一时期,梅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得以进一步丰富与提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图表四 梅花与其他组成寓意

梅花映华夏:从古诗词看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传承

图表五 梅花图案(“喜上眉梢”、“喜报春光”、“雀梅争春”、“四君子”)

二、梅香诗韵: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一)落梅映哀愁: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梅花

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相对单纯。这一时期的梅花意象并非仅是欣欣向荣的欢愉,更多地带有悲剧色彩。梅花作为报春的象征,表达春来花开的喜悦与春去无情的哀愁。诗人们更倾向于描写“梅花落”,乐府《梅花落》的流行便是明证。许多以“早梅”为题的咏物诗,往往从花开写到花落,更多地关注于花落的瞬间。如张正见《梅花落》中“芳树映雪野,发早觉寒侵”,梁何逊《咏早梅诗》中“应知早飘零,故逐上春来”,均体现此种情感。梅花的飘逝被联想为美人迟暮,梅花成为宫怨、闺怨的媒介和寓具。梅花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呈现为美丽、柔弱而感伤,与宫廷文人的幽怨绮靡精神相呼应。

梅花的观赏和审美心理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梅花的芳菲美丽成为触发韶华悲悯、伤春怨逝的诱因和寄托。这种赏花惜逝的感情,可以说是梅花观赏之初最普遍,也是整个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审美心理。后世梅花与幽怨佳人之间的人格联想,以及“宫梅”一类幽怨感伤的形象,均可追溯至该阶段。

(二)梅花绽春意:唐诗中的梅花

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咏梅诗在内容表达上更为丰富。初唐时期,咏梅诗多承袭南朝的传统,以伤春或闺怨为主题。诗人们通过咏落梅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闺中女子的同情。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多与春心、宴乐、春愁、闺怨等主题联系在一起,继承了南北朝遗风。

进入盛唐到中唐时期,杜甫对咏梅诗的题材进行了扩展。他的作品中通过描写驿路道旁的梅花,表现了羁旅生活的艰辛和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中唐时期的咏梅诗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伤春、惜春等主题外,还出现了以梅花表现异乡生活的艰辛,表达对故乡以及友人的思念之情。

晚唐时期,梅花的悲剧色彩和节操品格被突出,描写梅花悲剧命运的诗作占据主流。诗人们开始注目于梅花凌寒开放的精神,并对此大加歌颂。如郑谷的《梅》、齐己的《早梅》,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坚韧不拔,也为后世的梅花意象奠定了基础。

(三)梅格傲霜雪:北宋诗词中的梅花

北宋时期,梅花不仅在文人雅士的心中占据了特别的位置,更成为吟咏的热门主题。梅花意象从柔弱的“春花”蜕变为坚韧不拔、在风雪中依旧傲然挺立的“冬花”。梅花的“隐士”与“君子”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北宋中后期,词作中对梅花的描写更加注重表达词人内心细腻而微妙的情感。词人们通过梅花这一意象,描绘出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心世界,象征孤傲独立、卓然不群的士大夫人格,使得花与人、人与花,花格与人格合而为一,形成“人花通灵”的模式。

苏轼在《定风波·咏红梅》中写道:“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不仅是对梅花神韵与风骨的深刻捕捉,更是将梅花那孤傲、瘦削、耐寒的形象特征,及其不与众花争艳的独特自然习性,提升至“品格”的高度。由此,梅花所象征的高洁与坚毅,与词人的高洁品质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完成了统一。

(四)梅香浸幽逸:南宋词中的梅花

南宋时期,梅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愈发崇高,继续被作为表达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南宋的文人们掀起了一股爱梅、植梅、赏梅、咏梅的狂潮,梅花成了宋代文人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梅花组诗的数量也由十首猛增为百首,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刘辰翁、方回等均有《梅花百咏》传世。

面对国势的衰微和政局的动荡,文人们将梅花视为君子节操与民族气节的象征,寄托其对理想与自由的渴望。梅花的孤高、坚韧和不屈,成为文人们在动荡时代中坚守理想和自由的象征。梅花更引申有隐逸的意象,不仅体现在其孤高不群的自然特性上,更在于其蕴含的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层文化意义。此种梅花意象奠定了后世文人对梅花的理解和描绘,更影响了元代至明清时期的诗歌意象。梅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符号,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胡百慧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相聚市北大鲍岛回溯文脉 公益讲座讲述孔子与青岛的深厚渊源
...水彩画家作品邀请展、大鲍岛文史展古风今韵——朱葆华古诗词书法作品展等系列传统文化展出相继举办。“乘着歌声的翅膀”- 男高音歌唱家谢天、 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公益大师课吸引60余
2023-08-02 15:39:00
活动掠影 | 重阳佳节石景山,传统文化韵味浓
...小读者们在感受诗词韵味和意境的同时,了解了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学会感恩与敬老。此次重阳节系列活动,丰富了市民们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石景山区图书馆将继
2024-10-16 19:17:00
东昌府区阳光小学校园环境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情怀”。 学校每一幢教学楼门柱上都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古诗词,非常醒目。致远楼取自“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
2024-06-27 10:49:00
从诗词中领略杭城宋韵之美
...长于斯,一直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由于我平时爱好读古诗词,在研究中发现白居易与苏轼这两任“杭州市长”与杭州渊源颇深,在杭州留下了大量的诗词,背后的故事非常值得一写。于是我从解
2023-07-25 11:59:00
中考季|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用爱的教育涵养职校学生人人成才
...。在不知不觉中,学子们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班一品”文化建设初显成效。据学校政教处主任杨玉攀介绍,“
2023-06-30 20:06:00
...的以“桃花源里 美好武陵“为主题的千年酿酒史桃花源文化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他们以“桃花源里 美好武陵“为主题,溯源湖南、常德酿造历史,探讨酒文化,开启共循湘酒文化价值
2024-08-11 14:07:00
大学生领略古城魅力
...的典故、盐商与扬州的渊源、中国大运河的传奇故事以及古诗词中的扬州,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扬州的人文和历史。“这是我第一次来,小时候只有在课本中知道扬州。”苏州大学哲学专业
2023-07-27 07:38:00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节同庆活动
...方。”人文教研室的张友玲老师娓娓道来,她从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主要活动、故事传说等方面为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现场教学微课。“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原来历史上有名的《霓裳
2023-09-28 23:53:00
传承节气文化 共享冬日乐趣——莱芜汶源学校香山校区一级部开展冬至节气文化活动
...与家人围坐一堂,翻阅书籍,上网查询,深入了解冬至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各地特色。孩子们惊叹于古人“九九消寒图”的智慧,亲手绘制一幅幅彩笔画,用鲜艳的色彩、细腻的笔触,记录冬至
2024-12-19 20: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