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在历史上经常被称作明君。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其中最能体现刘备明君识人之才的恐怕就是徐庶、诸葛亮、庞统三个谋士了。
历史上的徐庶,归属刘备的时间不算长,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外,在政治、军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曹公来征……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在《三国演乂》中,刘备一见徐庶,便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责。
在先后打败吕旷兄弟、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別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应允。分别的前夜,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次日早,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宴罢,仍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骑马远去,刘备还立马林畔;凝泪而望”(第36回)。这些描写,尽管主要是为走马荐诸葛”和三顾茅庐”作铺垫,却足以见出刘备求才之诚,颇具艺术感染力。
对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与倚重,《三国演义》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乂》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反复皴染,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初见孔明,便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寔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乍闻孔明不愿出山,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出山以后,《演义》又充分突出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竭力强调刘备对他的高度信任与倚重。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诸葛亮写成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历史上的庞统,在刘备领荆州牧后归之,开始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后经鲁肃、诸葛亮荐举;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演义》则在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写庞统刚投奔刘备时,刘备以貌取人,仅命其为耒阳县令;一旦得知庞统半日了断百日公务,刘备立即自责:“屈待大贤,吾之过也!”及至看了鲁肃的荐书,听了诸葛亮的评价,刘备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并下阶请罪,遂拜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第57回)。如此虚己待人,不能不令贤士感动。这种君臣遇合,鱼水相谐的关系,乃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最渴望的理想境界。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草莽气息,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5 13: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