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时期,在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为争夺天下展开长期角逐。这场历史竞争不仅关系到个人和政权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作为其中一个主要勢力蜀汉的创始人刘备,在生命最后时刻,为巩固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权做出的一系列部署,折射出作为君主的政治智慧与责任担当,也预示着这个新兴力量在这场历史变革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夷陵失败,刘备退守白帝城
公元219年,蜀汉首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给东吴的陆逊,不得不退回白帝城。此役刘备不听谋士诸葛亮的劝告,执意要报关羽之仇出征东吴,最后不仅大败还损失惨重,可以说是自取其辱。
更让刘备难以承受的是,就在夷陵之战刚刚打响的时候,长期跟随刘备作战的好兄弟张飞,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两大悲报接踵而至,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先是在赤壁之战时期失去了最勇猛的武将关羽,现在又失去了最急躁但也最忠诚的心腹张飞,刘备心中苦楚可以想而知。关羽与张飞都是刘备的发小好友,三人在桃园结义时就已誓死追随刘备,对刘备来说他们就像亲兄弟一样,感情非常深厚。
如今两人都相继离世,刘备心如刀绞,既悲痛又自责。当得知关羽战死的消息来时,刘备痛哭失声,眼泪汪汪。他对身边的侍从说:“我辜负了关公啊!他生前跟随我共创业,现在竟然以这样的方式丧命沙场,我做的还算人君吗?”而当张飞死讯传来时,刘备更是悲恸欲绝,身体都因为过度伤感而虚弱不堪。
周围侍从都不忍再看刘备这样悲痛,默默退下不打扰他。一个多月后,刘备的身体和心情才慢慢恢复。他知道现在自己已经无力再战,东吴大军压境,他也只能选择回到永安的白帝城养伤整顿。
刘备性格直爽,但也很有城府,他明白此时的局势对自己极为不利。蜀国刚建立不久国力空虚,自己又先后失去了关张二人。这个时候若是再死去,儿子刘禅统治的江山恐怕难保。所以他决定在还有气息的时候,将国家大事安排清楚,以固执山江之根本。
暗中召唤赵云来白帝城
刘备让人暗中传信给正在江州的赵云,叫他立刻赶往白帝城。赵云“云长”之名赫赫战场,是刘备手下不可多得的猛将。他响应刘备收复荆州之时,曾力战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因此和刘备儿子刘禅也颇有感情。
刘备相信,赵云一定会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命令。正是因此,在陷入绝境之时,刘备招他入白帝城必有所图。
另一方面,蜀国现任丞相诸葛亮并不在白帝城,而是镇守在成都。刘备此次东征之前,诸葛亮就曾率先反对,但刘备不听从。现在大败之后,刘备也清楚诸葛亮的威信将因此而大增。为了防备诸葛亮日后窃取蜀国大位,刘备特意安排了赵云这个突袭兵力进驻白帝城。
“赵云啊,我这里已经危在旦夕,你务必尽快赶到永安来。”刘备在给赵云的信中写道,“你我一场,我待你如骨肉至亲,此时我有要事相托,你务必来助我完成心愿。”
信使连夜将刘备的亲笔信递到赵云手中。忠勇的赵云看完信后,当即兵分两路,一路亲率五千精锐直达白帝城,一路留下督促后续大军尽快赶到。赵云此举,无疑使刘备十分欣慰。他相信赵云的忠心和声望,必定能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暗中提拔李严以制衡诸葛亮
与此同时,刘备还突然提拔了一名毛遂自荐的小官李严,立刻任命他为尚书令,与丞相诸葛亮地位相当。
刘备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出于防备诸葛亮的考量。他担心诸葛亮日后会在朝堂之上称霸,甚至篡位夺权。所以特意提拔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的势力。
李严本是个无名小卒,他看准时机,在刘备大军溃败之际进入白帝城拜见刘备,极力表示自己无私忠诚,愿侍奉君主左右。
刘备也明白李严是投机心切,但他现在无法选择太多,需要依靠所有忠心之士来完成最后的嘱托。于是他起用李严为尚书令,同时在他面前如此
李严听后激动不已,拜倒在地言必竭死效忠。刘备虽未完全信任李严,但暂时需要他来牵制诸葛亮,维持朝中力量平衡。此举也可见刘备政治智慧与忧患意识的深远。
白帝城托孤,刘备设下双保险
到了219年刘备驾崩之日,诸葛亮接到召见,来到白帝城见刘备最后一面。此时的刘备已经弥留之际,他握住诸葛亮的手说了许多遗言,将国事大计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幼主刘禅,保住刚刚立国的江山。
刘备虽然已是弥留之际,但言辞依然热忱,语气中透出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和托付。诸葛亮则握紧刘备的手泣不成声,表示必定竭尽全力助少主稳定江山,绝不辱师失信。
然而就在两人对话之时,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已经按其吩咐,暗藏在大殿之后。他手握青龙偃月刀,只要诸葛亮言辞有任何异样,他都会杀出来制止。
这就是刘备精心设下的一道保险。因为刘备还是比较担心,诸葛亮会在自己死后把刘禅当做傀儡,直接夺取皇位。所以他要求赵云随时监视诸葛亮的一举一动,有任何可疑迹象就立即动手,保护刘禅的江山。
而另一道保险,就是同时提拔的李严。刘备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执行托孤大计,就是防止诸葛亮专权,从而制约他的行动。
可见,虽然刘备表面上语重心长地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但实际上他也布下了两手准备,防止诸葛亮在自己死后谋夺大权。
这种处处防备和设防的心理,一方面显示出刘备对手下重臣的不全然信任,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刘备政治手腕的敏锐与老辣。
诸葛亮铁血报国,最终化解刘备疑虑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继续辅助少主刘禅治理蜀汉。他一生忠心报国,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蜀汉的存续和发展之中。
北伐中原、筹划伐吴,直到英年早逝,诸葛亮都没有辜负刘备的托付,没有谋求私利,成功打消了刘备生前的疑虑。
诸葛亮整日勤政爱民,甚至亲自下江采药,患病不治。当得知他病危的消息时,刘禅亲自来到他床前,握着他苍老的手合声痛哭。
临终前他还不忘吩咐身边人焚毁所有未完成的文书军机,保证刘氏政权安全稳固。而赵云和李严也各司其职,继续守护刘备的血脉。
诸葛亮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舍短取长,当启主聪明”最终化解了刘备的戒心。在诸葛亮等忠心之臣的辅助下,少主刘禅也成长为明君,使蜀汉国力日益昌盛。
刘备生前种种防备和设想,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被现实超越。义薄云天的诸葛亮以至赵云李严,谁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刘氏江山得以长治久安。
结语:
刘备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然防备重臣谋权篡位,这种处处戒备的心理反映了他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但最终他手下忠心之士无私奉献,诸葛亮等人苦心经营,使刘备一手创建的蜀汉江山,在理念上延续并得到加强。
这也成就了三国鼎立格局的长期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个人和政权的兴衰只是这场历史变革的一个侧面,而真正引领时代潮流的,是忠诚与正义的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