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故宫当年建造时的木材来自哪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27 16:0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故宫做为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都城,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是迄今历史上规模最大,木结构造诣最精妙,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当年明朝皇帝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当时将要迁都的北京,永乐皇帝的发祥地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宫殿那就是后来的紫禁城,故宫的建造,彰显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高木质结构的建造水平,其宫殿布局、考究、精妙是迄今为止无法达到的。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行宫”,他派遣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工部尚书宋礼负责四川,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右侍郎师逵负责湖广,户部左侍郎古朴负责江西,右付都御史刘观负责浙江,右佥都御史仲成负责山西,江西参议柴车负责福建。这些被任命督办木材的官员都是朝廷要员,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当时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除了上述几个地方外,云贵、交趾(今越南)也是故宫木材的重要来源之处。

当时选定砍伐的木材有楠木、杉木、桧木。材质等级按长短及围长决定,围长一尺以上为六等,二尺以上为五等,即四尺以上为头等,五尺以上为神木。只要发现符合标准的木材“悉伐而取之”,也就是说悉数砍伐走,绝不留下一根“材之美者”。这种滥砍滥伐的结果导致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濒临灭绝,而明朝皇家神木厂中存放的木材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时候还有七千多根。

据史料记载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向永乐皇帝描述了这么一段巨大的楠木木材运输场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根硕大楠木顺流而下,途中有巨石拦路,大木碰撞巨石发生雷鸣般的巨响,大木完好无损,而巨石破碎,就这样借助山洪的力量把大木运下山。后来永乐皇帝将第一次运输木材的大山封为神木山,更多的运输过程都是借助河流和运河运往北京,就说光备料就用了十几年。

以前的楠木柱子,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史料记载故宫大殿多次被烧,第一次永乐十八年,前三殿被焚毁,历经二十修复完成。第二次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第三次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第四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清朝入关后逃走的李自成将紫禁城烧毁,仅剩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因为间隔较远保留下来,清朝定都后因连年战争,国库无钱,只能用东北松木代替修复,就这样也用14年才将中间几大殿修复完成。

那么为什么故宫中的木头不会腐烂?其实这些木头也不是不会腐烂,而是不易腐烂。以金丝楠木为例,其木质坚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一棵成为栋梁之材的金丝楠木至少需要生长两百年以上,正是所谓的“大器晚成”。

除了木材质地本身极佳外,故宫的地理位置较南方干燥、寒冷,蛀食木头的白蚁数量较少。而且故宫中的木头大多都涂上了大漆,这也起到了防虫、防腐的效果。此外,故宫排水性能极佳,从未发生过积水漫灌的事情,宫内墙体间也开有通气孔,这就为故宫中的木头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保护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触目可及处,皆是沉甸甸的历史。它原是皇家重地的紫禁城,在红墙碧瓦间藏着太多的秘密。它的神秘让无数国人心生遐想,就连外国人也按捺不住想去挖掘的心理。历经597年,200多场
2023-08-21 21:17:00
朱棣为什么不愿住在南京?
...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这些楠木后来成为紫禁城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遗憾的是。这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已难见踪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
2023-08-31 17:57:00
养心殿为何会那么的冷呢
...盆或熏笼取暖。熏笼是一种炭火盆,不仅仅是这样,就连紫禁城的墙都是做的保暖设施,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还可用来防火和抵御冬天的寒风。所以在古代的故宫很温暖了。
2023-05-17 15:56:00
为何故宫前朝几乎一棵树都没有
...皇家宫殿,才有了现在北京的气势宏伟的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四面城墙环绕,俨然是一座小的城池。故宫里面雕梁画栋,气势宏伟,但是故宫中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除了御花园之外,偌大的故
2023-04-19 22:06:00
木材鉴定阐释考古发现
...件。2022年,殷亚方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古DNA方法确定了故宫古建筑中楠木构件的样本主要是樟科楠属的楠木和细叶楠两个树种,这表明古人在尚未形成系统的植物分类学框架条件下,亦能
2024-07-01 04:16:00
乾隆究竟有没有在朱棣陵墓上偷取金丝楠木
...,所以它有着“皇木”之称。当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紫禁城里的很多宫殿都是用楠木做栋梁,后来又修建了明十三陵,这两座庞大的古老建筑群,就已经消耗了全国众多珍贵的楠木材。到了康熙
2023-05-17 11:58:00
故宫70多口井,为何没人敢喝里面的水?知道原因你也不会喝
...最丰富、展示内容最为全面的一座皇家博物院。它坐落在紫禁城内北部偏北位置。在故宫的布局中,除了以三大殿为中心外,城外还有一条52米宽的护城河。在紫禁城里,有九千多间大大小小的房
2025-04-19 23:52:00
为什么古人都不敢喝井里的水呢
紫禁城是明朝时期建造的。它从建造到结束经历了24代皇帝。当时故宫为了方便用水,挖了70多口井,为什么后来没有人敢喝井里的水?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一开始古人喝的都是井里的水。明朝
2024-06-07 16:18:00
紫禁城,又名故宫,以其宏伟壮丽闻名于世。然而,在这座拥有九千余间房屋的皇家宫殿中,你却找不到一个厕所。这不禁让人好奇,难道居住在此的皇帝和宫人都不用上厕所吗?我们都知道,故宫建成
2024-06-20 10: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
特别观察丨北京这个文物特展,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静静上演。走进“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白山黑水之间
2025-08-31 09:36: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
2025-08-31 21:34:00
一只水壶一张地图见证抗战烽火岁月 鼓浪屿华侨后裔讲述先辈参与抗战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珊轮。雷文铨1940年拍摄于昆明的照片。 陈珊轮的军用水壶。雷文铨1932年绘制的“晋江惠安仙游三县沿海仇货入口地图”
2025-08-30 08:31: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跨越80年!国际援华医疗队后裔齐聚图云关,共缅烽火情谊
“我们为先辈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1:44:00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为铭记抗联历史,缅怀抗联先烈,弘扬抗联精神,讲好抗战故事,8月30日上午,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
2025-08-30 15:4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开学了,来吉林看看古代的高端文具
又到开学季,学生们是不是开始为新学期准备文具清单了?那么在古代,学子们是不是也一样要为开学准备文具清单呢?说起古代的文物清单
2025-08-30 16:19:00
【图云关·跨越八十年的回响】援华医生后裔重访战地: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 Descend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lief Corps revisited Tuyunguan
“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8: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百余件抗战实物见证血性抗争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武当山一名收藏爱好者收集了百余件与抗战紧密相关的实物
2025-08-30 20:37:00
1955年上映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以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的反“扫荡”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到平原地区牵制日军松井中队
2025-08-29 09:10:00
它们,遭侵占被迫更名;他们,勇战斗不曾屈服
1938年的中山路大中路口。(视觉厦门 供图)1940年,被日本占领的太古码头。(鹭客社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2025-08-29 09:19:00
大禹文化④丨大禹出身“顶级豪门”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29 10:12:00
玄武湖打造全省首家“诗词文化景区”绵延千年文脉“金陵诗仙馆”讲述李白的金陵往事□通讯员胡凯常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诗仙”李白一生多次造访玄武湖
2025-08-29 1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