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是这样炼成的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06 06:3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 陈欢欢

4月30日,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在山东肥城首次并网发电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具有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储能,就是把多余的电先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相当于给电网安装一台大“充电宝”,使“靠天吃饭”的太阳能、风能发电都能稳定、流畅地接入电网,存储备用。

压缩空气储能则是以空气为介质充放电的“空气充电宝”。它性能优异,规模大、寿命长、成本低,发展势头迅猛。

与锂电池、抽水蓄能等其他储能技术相比,压缩空气储能非常“年轻”,在中国仅有10多年的开发史,却发展迅猛,成为后起之秀,令许多业内人士坦言“没想到”。

1 三条标准选定一个研究方向

压缩空气储能的概念起源较早,第一个专利于1949年在美国问世。德国和美国分别于1978年和1991年建成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运行至今。虽然世界各国对压缩空气储能都有布局,但并非热门,真正将它发扬光大的还是中国。

200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陈海生博士开始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他给自己定下3条标准:朝阳产业、创新性领域、同工程热物理专业相关。但是,满足这3条标准的技术是什么?

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分析,陈海生相中了储能技术。这在当时是极其冷门的方向。

那时,我国正处于火电“大干快上”的时代,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足1%,是妥妥的“小兄弟”,更不存在并网难题。很难想象,有朝一日,太阳能和风能会撼动火力发电的主体地位,储能也将由“冷”转“热”。

陈海生画了一张表,纵坐标是各种储能技术,横坐标是创新性、技术成熟度、专业相关度等指标,结果压缩空气储能以5颗星领跑其他技术。

而当时压缩空气储能在中国仅有理论研究,没有技术攻关,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空白。

“中国科学院的使命是什么?创新为民。”陈海生觉得,国家未来需要什么,得有人提前思考、提前攻关、提前实践。

他决定挑战一下。一辈子要做的事,就这么决定了。

如今回头看,过去1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增长了8倍,2023年风电和光伏装机更是历史性超过了火电,占比达到50.4%,是全世界对储能需求最强烈的国家。储能不仅登上了能源发展的历史舞台,而且将扮演重要角色。

2 来一场彻底的创新

2005年,陈海生被公派去英国利兹大学访学,这正是一次技术探索的好机会。

在英国,他和导师共同提出了液态空气储能的概念,很快得到英国政府和投资机构600万英镑的经费支持。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原本为期一年的访问变成了4年的正式工作。最终,他们在2009年建成国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装置。由于液态空气的密度远大于气态空气,该系统解决了依赖大型储气洞穴的问题,比传统技术更为先进。

有了这次试水,2009年回国后,陈海生立志发展比液态空气更先进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当时,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存在效率不高的缺点。德、美两国储能电站的效率仅分别为42%、54%。也就是说,存进去1度电,只能放出来大约半度,另外半度在存、放的过程中被消耗了。而且,传统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必须依赖天然气提供热源。

这两个缺点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尚可接受,但放到“缺油少气”的中国,无疑是致命短板。

要从根本上突破这两大技术瓶颈、在中国走通压缩空气储能这条路,显然不能仅仅依靠跟踪、模仿、改进,必须来一场彻底的技术创新。而创新的底气,源自我国科学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多年积累。

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基于燃气轮机技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富余的电能将空气压缩并储存在储气室中;在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进入燃烧室,同燃料一起燃烧,驱动透平发电。这相当于让燃气轮机分时工作,储能、释能过程相互独立,最终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该系统的关键在于叶轮机械的高效运转。工程热物理所自1956年建所以来,在叶轮机械方面研究基础深厚,创始人吴仲华先生是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先锋”。

基于自身的“金刚钻”,2009年工程热物理所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用电低谷时,用压缩机取代燃气轮机压缩空气,同时回收压缩热;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热量加热高压空气,驱动膨胀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这一改进不仅不使用额外的燃料,实现零排放,还将原先浪费掉的压缩热能利用起来,储能效率大幅提高,理论上可达70%以上。因地制宜,本土化的条件就此建立起来。

但这一改,也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再到工程开发,都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敢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海生没有犹豫:“我们一定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哪怕多花几年时间,也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不能总是模仿跟踪,更不能受制于人。”

3 不断“钉钉子”,突破“一堵墙”

自压缩空气储能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一直沿用燃气轮机发电的技术路线,直到中国科学家提出换掉核心部件,业界才看到了一条新路。但是,我国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技术储备,更谈不上产业基础。陈海生形容当时面临的困难就像一堵墙。

“蒙着头往墙上撞,撞得头破血流也没用。要想取得突破,必须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放到有限的目标上,加大攻关强度,就像在墙上钉钉子。”他说。

2010年,陈海生带领一支新成立的小团队,设立了一个“钉钉子”时间表:用3年时间完成1.5兆瓦示范项目,用4年建成10兆瓦示范项目,用5年建成100兆瓦示范项目。

首先要攻克的是核心部件压缩机、膨胀机的内部流动与传热机理相关的难题。

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是这样炼成的

2016年建成的贵州毕节1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储气罐。

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以下简称储能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文介绍,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空气膨胀机负荷高,膨胀比达常规燃气膨胀机2倍以上,且流量大、转速高,不仅要在高压、高负荷、高转速下高效率运转,还要解决与其他叶轮机械之间的相互耦合问题。为此,团队建设了一系列实验平台,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反复测试、优化改进。

蓄热蓄冷技术是决定技术成败的一大关键点。

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需要补燃,消耗大量天然气,工程热物理所储能团队经过努力,用先进的蓄热蓄冷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并且,他们用的蓄热蓄冷介质是成本最低的水。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的方案。”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王亮说。

要“啃下”这样的硬科技,必须具备足够的硬实力。从1.5兆瓦到10兆瓦再到100兆瓦,每一次规模放大,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原理到关键部件的重新研发设计。

就这样,随着一个“钉子”接着一个“钉子”被楔入,在堵路的“墙面”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厚墙”终于被突破了。

2021年,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省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效率达到70.4%,每年可发电1.32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万吨。

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是这样炼成的

张家口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蓄冷蓄热罐。

回看当年制定的时间表,大家感慨,竟然真的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下来。不过,这条路还远没有走到终点。

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山东肥城300兆瓦示范电站设计效率达到72.1%,与储能技术的“老大哥”——抽水蓄能相当。该电站年发电量约6亿度,在用电高峰可为约20万~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未来,这将是更适合我国发电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

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是这样炼成的

山东肥城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全景。

“成本必须降下来,要大规模推广,无论如何都得降。”陈海生说,从投入研发的第一天起,他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一技术真正在中国落地,造福于民。

4 总是“第一个吃螃蟹”

第一个试验台、第一个示范项目、第一个并网发电……一路走来,工程热物理所都在做中国压缩空气储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亮至今记得,搭建第一个15千瓦试验台时,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他们在两栋楼之间的夹道里搭了个顶棚、装了扇门就成了实验室,因为里面有一棵很粗的树,安装试验台时大家绕来转去,很不方便。

做技术攻关,试验台是必需品,但对一支刚起步的团队来说,这是“奢侈品”。由于投入巨大,2012年建设1.5兆瓦中试平台时,经费非常紧张,必须集中所有可以用到的资源。

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是这样炼成的

2013年建成的1.5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工程热物理所供图

除了经费紧张,没有经验可循也是这些年轻人面对的一道坎。

“当时几名刚毕业的博士带着几名没毕业的博士生,经常在现场一待就是一个月。”李文表示,那是大家第一次努力把科学思想变成设计图纸,再把设计图纸变成仪器设备。由于国内外都没有可参考的先例,每走一步都要靠自己摸索。

李文从那段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中成长的历程中得到的启示是:“技术开发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但事实证明只要肯摸索,就能解决问题。”

按照“研发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的发展策略,工程热物理所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持续发展,在上一代技术示范应用的过程中,下一代技术已经马不停蹄开始研发。这些年来,大家跟着项目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2023年团队开年终总结会时发现,半数以上职工出差天数超过100天,有的甚至超过300天。

他们长年“逐风而居”,到处“餐风饮露”。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为例,这里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但正因风大,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冬天体感温度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团队成员穿着两层羽绒服在室外几分钟就感觉被冻透了。

张家口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首次采用人工硐室,也就是人工开发的地下储气洞穴。由于这是首创的技术路线,施工过程中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大家笑称“总是‘吃螃蟹’也有点受不了”。

2021年12月31日,项目终于成功并网的那一刻,在场的团队成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激动地合影留念,一致推举现场唯一的女性——测试工程师付文秀站在C位。

这位1岁多孩子的妈妈彼时已在现场坚持工作了103天。她说:“压力虽然很大,但成功后获得的幸福感是别人不能体会的。”

5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对于压缩空气储能的今天,很多人表示“没有想到”。

一些老先生曾善意地提醒陈海生:“进去4度电,出来3度电,你好好考虑,这个研究方向对不对。”

一位国内同行感慨道:“以前我们都不看好,因为技术上太难了,没想到真干成了。”

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徐玉杰回忆团队起步时表示,国内当时连试验台都没有,只能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谁也想不到这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在陈海生看来,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中国科学院诞生、发展,绝非偶然。

他说:“第一,中国科学院鼓励创新,支持科学家开展前瞻性、需要长期探索的技术研究。”

2009年回国后,工程热物理所支持组建储能实验室,开展当时尚有争议的储能研究,32岁的陈海生成为实验室主任。时任所长秦伟带着他专程去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汇报研究方向,得到认可与肯定。后来,中国科学院又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桶金”,使团队得以从“零”开始技术研究。

“第二,中国科学院有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传统,能够支持一项技术从研发走到示范应用。”陈海生说。

实验室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历程常被称为“死亡之谷”,失败率极高。工程热物理所在产业化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但他们坚持以我为主开展工程示范,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多个项目成功实现示范应用。

“第三,中国科学院能够形成大团队,开展大兵团作战。”陈海生介绍,压缩空气储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需要搭建大平台,提供长时间、大强度的稳定支持。

“攻克这样的硬科技难题,必须有建制化团队。”徐玉杰说,“即使把压缩机、膨胀机、储热换热器这三大关键技术分开攻关,每一项单独技术也需要一个大团队来突破。”

储能研发中心现有职工和学生200余人。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储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储能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但团队成立至今,核心成员一个都没离开。

王亮表示,在团队里干活踏实,可以专心做一件事,未来充满希望。“有这么一个平台能让我坚持深入干一件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幸福。”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对于储能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而言,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召唤着他们在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的攻关之路上披荆斩棘。如今,这条路越走越宽,他们还将继续前行,去追寻更大的幸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科学家在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物正极材料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本效益。然而,此类材料的空气敏感性已困扰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界超过四十年,成为其商业化进程中亟待克服的重大障碍。项目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指出打破
2024-08-22 09:39:00
这项挑战爆火!情侣用它“检验”真爱?小心……
...色?据中科院物理所,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击穿空气,形成电火花(类似于闪电的产生),此时电流通过空气会使其分子激发,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会以光的形式传播,也就是我们看到的
2024-12-24 09:31:00
...“万磁王的对抗者”,从“奋斗者号浮力材料”到“液态空气充电宝”,每一个实验都像是一扇窗口,透视出光化学、仿生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的深邃与奇妙。广场上的“理化嗨剧场”宛如一个奇
2024-05-19 16:42:00
...所、设立7家研究院的同时,与计算所、软件所、工程热物理所、自动化所开展合作,在园开展“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
2025-01-09 08:23:00
...分析监测8次,开展109项水质全分析2次;对农村万人千吨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地表水29项水质分析监测48次、地下水39项水质分析监测4次;建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
2023-01-29 09:44:00
...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0、3.2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9月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整体向好,达标率100%。据介绍,今年以来,面对沙尘影响及呼和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区排名靠后的
2023-10-13 17:11:00
...给火星登陆探测提供稳定可靠的气象环境数据支撑,大气物理所火星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动力框架,将其拓展应用至火星大气,并在此基础上引进、耦合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
2023-11-07 05:05:00
...记者麻潞)据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消息,2022年全省空气和地表水质量改善取得新突破,多项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
2023-01-02 11:31:00
三体人为什么那么害怕地球人的加速器?
...旋加速器,是不是挺像被切好的四块蛋糕?▲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成的分离扇回旋加速器。来源:近代物理所环型加速器——怎么指挥粒子跑圈?在《三体》中,刘慈欣老师还设想了这样一种环日加
2023-01-29 10:0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如今,拍照不再停留在平面,“一站式”3D人像打印,正让影像“立”起来,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2025-10-08 08:12:00
小牛FX风速款首销战报:5小时全渠道销量14252台,以“价值重构”引爆全民抢购潮
2025年9月29日,全球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导品牌小牛电动正式发布FX风速款首销战报。数据显示,这款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的新品在9月28日首发后
2025-10-08 09:00:00
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从 “设备制造” 到 “全链服务”:陕西电子长岭电气纺织机电产业的进阶之路
9月2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主题媒体行活动,带领陕西多家主流媒体走进陕西电子陕西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参观考察
2025-10-08 17:51:00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全国第十批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名单,华远国际陆港集团正式通过评审,获评“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
2025-10-08 18:01:00
货丰价稳、活动密集、销售井喷、消费升级……在这个中秋国庆假期,我市消费市场“热”力值拉满,处处繁荣兴旺、活力十足。10月8日
2025-10-08 18:32:00
佳盛机电乘风而上,今年前8月产值同比增长超38%抢占新赛道,270多名员工假期忙“冲刺”南报网讯(通讯员单维亮记者张希)“我们是智能电网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企业
2025-10-07 08:41:00
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丨十堰臻融:创新与技改“双轮”驱动 产值同比增长30%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何旭 通讯员 胡新)科技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十堰臻融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智能化装备升级与专利技术研发为双引擎
2025-10-07 20:43:00
沉浸式AR科技盛宴:打造“可触摸”的科普实验室,重构科普新形态
这个国庆去哪玩?中国科学技术馆告诉你!2025年10月1日——10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峰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Rokid联合打造的以“探境・AR科技智慧”为主题的AR体验活动正火热开展中
2025-10-07 09:05:00
2025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总决赛落幕 西工大获奖数量质量再创新高
近日,2025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各赛道总决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2025-10-07 11:40:00
太划算!遵义多重补贴点燃消费热情
多彩贵州网讯国庆中秋“双节”同至,遵义市推出的“悦·遵义‘双节’欢乐购”促消费活动覆盖整个长假,其中“焕新过节·乐享生活”家电家居促销活动形式丰富
2025-10-07 14:51: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9月23日,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一批全球首个、国内首批、性能全球最高的科技成果密集亮相
2025-10-06 09:49:00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众多家庭出游的重要选择。为进一步破解高速服务区“充电难、排队久”的现实困境,山西交控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升级”双轮驱动
2025-10-06 18:01:00
邮储信用卡气球雨惊喜派对即将空降青岛李沧万达,国庆中秋邀您共启幸运之旅!
鲁网9月30日讯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之际,为回馈广大市民与持卡人长期以来的支持,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将于10月1日-8日
2025-10-06 14:11: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洁尘 通讯员陈天骄“干我们这行的,哪有节假日?越是假期越要忙。”10月5日一大早,28岁的陈潇离开南京
2025-10-06 09:48:00
节日我在岗丨十堰高周波:抓创新赶订单 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林)在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十堰经济开发区的十堰高周波科工贸有限公司抓创新赶订单,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2025-10-05 2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