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6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专家刘超围绕生态治理与科技支撑作主旨发言。他以自身在生物化学与DNA检测领域的多年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以微生物技术、DNA鉴定手段推动生态司法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的实践探索,呼吁以科技赋能生态执法,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生态的本质,是一种和谐。”在刘超看来,从个体生命到自然系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抗与利用,而是共生共融。“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他以人体为例指出,人体的微生物数量远超自身细胞数量,这种复杂有序的微生物群落正是构成“生命生态”的基础,而类似的结构也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随着生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在“打防结合”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刘超介绍,通过对DNA技术的不断突破,目前已能够在野生动植物鉴定、水体污染溯源、非法野生动物制品识别等方面,为刑事打击提供更为精准、快速的证据支撑。
“DNA是所有生命的通用语言。”刘超以环境样本检测为例,从人体到动物、再到水、土壤样本,都可通过DNA提取与分析完成物种鉴定与生态溯源。这一体系主要包括样本收集、DNA提取、分子分析三大环节,可为环境污染责任认定、野生动物来源辨别、生态破坏刑事案件提供科学依据。
在发言中,刘超特别提到当前团队重点攻关的三个方向:一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群落,特别是硅藻等藻类的分布特征,判断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源;二是通过微生物差异分析,判别动物是否为野生种群,识别制品原材料是否来源非法捕猎;三是构建动物DNA数据库,对珍稀野生动物实现分子级别的快速鉴定。
例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团队通过构建藻类多样性图谱,配合快速检测技术,已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污染源头分析,并结合遥感手段实现大尺度水质实时监控。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团队已完成包括穿山甲、老虎、白狐等20多种重点物种的DNA扩增体系,具备一次检测快速筛查非法制品的能力。
“有些非法制品经过烹饪、加工后难以识别,但通过环境残留微生物特征、皮毛上的菌群信息,我们依然能找出它来自哪里。”刘超补充道,通过样本比对和AI建模,可以识别野生与养殖动物在体表微生态上的细微差异,从而提升精准打击能力。
此外,刘超还分享了通过唾液、粪便、皮毛等体征的微生物群落变化,来辅助判断动物生活环境与饮食特征的研究进展。这一技术同样可用于判断人类的生活习惯乃至健康状况,为生态司法、食品安全、公共健康等领域提供支撑。
“打击生态犯罪,不能只靠传统手段。要建机制,更要上科技。”刘超表示,目前,生态犯罪类型多样、隐蔽性强、跨境特征明显,构建具有独立鉴定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的生态执法体系,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他建议,加快建设生态司法科技平台,加强国际协作与数据共享,推动科研成果与执法实践更紧密结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