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生命接力 血脉相“髓”
人生紧要关头,淮南俩青年毅然选择来肥捐献造血干细胞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淮南俩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昨天上午,来自淮南市的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赵智伟、郁梁,在合肥同时同室采集“生命的种子”。这两位捐献者中的一位是即将参加研究生入学初试的大四学生,另一位是即将面对职级晋升考核的企业职工,在各自人生的关键节点,他们毅然选择给两位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人物:赵智伟21岁
大一入学就成为红十字志愿者
赵智伟是安徽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大一刚入学时,就加入了校爱心社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实现了他高中就想参加志愿服务的愿望。
学习之余,他主动参加淮南市红十字会在服务队里开展的志愿服务、造血干细胞捐献和无偿献血等各种培训,很快就成为一名热心积极的志愿者。
每年春天,赵智伟都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活动中,赵智伟不仅自己带头献血留样,还尽力向同学们宣传,成功动员三名同学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虽然配型成功的几率很渺茫,但只要埋下这颗‘生命的种子’,就是一份希望!”赵智伟说。
2022年7月,赵智伟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捐献样本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继续等待高配和捐献。“愿意!”赵智伟立即回答。
之后,淮南市红十字会对中华骨髓库在库志愿者的历次回访中,对于如果配型成功是否还愿意继续捐献的征询,赵智伟每次都坚定地回复“愿意”。
“能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2023年9月初,刚开学没几天,赵智伟再次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与另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根据患者的情况,一切以患者为主,我没问题!”赵智伟坚定地说。
当体检结果出来,因赵智伟为了准备考研,长期熬夜,生活没有规律,导致有关指标不符合。这下他有点担忧了,在工作人员的安抚和指导下,他努力调整生活学习时间,复检终于顺利通过。
2024年研究生考试初试就在20多天后,眼下正是考研前的冲刺阶段,对于考生来说最怕分心。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智伟收到患者生命危急,需要在11月底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绝不能因为考研耽误救人!”赵智伟坚定地说。
最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拨通了赵智伟姐姐的电话,询问此事。“能够帮助别人,这是大好事,家里人都支持他!”电话那头的姐姐坚定地说。
在赵智伟看来,自己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尽绵薄之力去帮助别人,觉得很快乐。
人物:郁梁33岁
埋藏心底六年的心愿实现
这次,与赵智伟一起从淮南到合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叫郁梁。
2017年初,郁梁结识了淮南市红十字会一位优秀志愿者,同时也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当时很钦佩,也被他的事迹感动。”郁梁很受触动,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参加公益活动。
不久,郁梁就加入了这位红十字会志愿者朋友成立的志愿服务队,希望有一天也能配型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得知红十字会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采集活动,郁梁主动报名参加,并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还协助宣传动员。此后,郁梁有时间就会参加志愿服务队的活动,他一直期待着配型成功的消息。
2023年9月底,郁梁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当得知自己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的消息后,郁梁难掩激动,没等工作人员介绍完,便坚定地回复“我肯定愿意”。
此后,郁梁及时配合完成了高分辨率采样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准备。本不想过多劳烦单位和其他人的郁梁,当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住院一周,捐献后还需要适当休息时,才不得不向单位请假。
看到郁梁的请假条,单位领导和同事们才得知,这个平时就表现优秀、默默奉献的小伙子,这次要去做这么一桩大好事,都竖起了大拇指。
“救人要紧,不后悔做这个决定!”
郁梁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物资采供中心的一名职工,这次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时间正赶上他职级晋升考试,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在得知患者病情危急,时间不能拖延,郁梁认真思考后,决定先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要紧,如果拖延时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我也会感到遗憾!”
为了不让父母担忧,郁梁并没有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告诉他们,只说自己要出差一段时间,工作也十分繁忙的妻子既支持又担心,“家里老小我负责,你放心去救人吧!”
不过,当郁梁躺在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他的家人都从淮南赶了过来,“爸爸,爷爷奶奶都来了。”女儿跑到郁梁的身边,嘟着小嘴,“爸爸真勇敢,但也是‘大骗子’!”
对于这次职级晋升考试,郁梁准备了很久,家人也都很关注,“但是我并不后悔做这个决定,救人要紧!”
·本报记者 王书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3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